人类何以丢了诗意和幸福?

风驰阅览趣事 2025-04-12 00:37:39

作者: 诗意恩典 来源于通向远方的道路

荷兰画家梵高20岁的时候,在给远方表亲的一封信中,抄录了一首诗歌《黄昏时分》,称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半个月后,梵高在给弟弟戴奥的信中,再一次抄录了这首诗歌,说“我真是太喜欢了”。

年轻时的梵高

这首诗歌出自比利时诗人扬.凡.比尔斯的笔下,借着一个来山区写生的画家的眼睛,描写了欧洲十九世纪乡村黄昏时的景色---

晚祷的钟声悠悠回荡在田野,

田野满怀喜悦,沐浴夕阳的光辉。

哦,这庄严、令人动容的时刻,

村里的每一个母亲

停下摇动的手纺车,画着十字祈神赐福

田里劳作的农夫拉住汗气蒸腾的马

在犁后摘下帽子,默默祷告

哦,这庄严、令人动容的时刻,

钟声向远远近近的村庄宣告

一日的劳作结束,

那些坚强勤劳、汗水淋漓的头颅

为那让滴在犁沟里的汗水长出果实的主

而深深垂下

这首诗很长,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前两节,而这两节,也是最打动我的文字。

晚祷的钟声在天地间回荡,夕阳的光辉映照着村庄和田野。听到这钟声,不管是在村子里纺线的农妇,还是在农田耕耘的农夫,都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劳作,垂头祷告。

晚钟 米勒

读到这两节诗,我一下子想到法国画家米勒那幅著名画《晚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画,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这幅画。这幅画描绘的,不就是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这幅画描绘的是米勒对于童年家乡的记忆。米勒小时候常常跟着祖母和父母下地干农活,当远处的教堂响起晚祷的钟声时,农夫们手里不管忙着什么,立刻便停了下来,向至高之处献上内心的感恩。

梵高喜欢比利时诗人比尔斯的这首诗,同样也喜欢法国画家米勒的这幅画,在给兄弟提奥的信中,他多次提到米勒的《晚钟》。

晚祷的钟声在夕晖映照的土地上久久地回响,不管是在荷兰,还是比利时,还是法国的艺术家内心深处,都唤起了强烈的共鸣。

而今,这悠悠的晚钟已经成了欧洲人的乡愁。人们只能在艺术中回味,却再也回不到那充满诗意和幸福的场景。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是人类相依为命的伙伴,土地和人类共同沐浴在来自至高之处的神圣光辉里。

早在米勒和梵高之前,文艺复兴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就向自然界发出战斗檄文:“必须将自然界的表象转变得不同于它们日常呈现的样貌,由此迫使自然讲出自己隐蔽的真相。正如用严刑拷打迫使一个不情愿的证人老实交代一样。”

这就是培根的观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不惜以严刑拷打的方式剥夺自然的宁静和尊严,使其沦为人类的奴隶。

弗兰西斯.培根

在《自由主义为何失败》中,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德尼恩说,从弗兰西斯.培根开始,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征服自然,将人类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那些约束人类欲望的宗教和文化,必然会成为自由主义攻击的目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表示,自由来自对自然的控制,因此需要消除那些落后的传统信念。

帕特里克写道,现代的工业化农业遵循的是自由主义模式,它热衷于用目光短浅的解决方案来克服自然限制,贻害无穷。这些短视的做法包括:大量使用化肥以提高产量,在湖泊和海洋中造成大片的缺氧区;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而这些作物不仅基因延续状况不可控,还需要施用更多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用单一作物和单一种植方法取代多种多样的地方作物和地方经验;在畜牧业中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导致细菌的基因变异加速,而且影响了抗生素对人类的疗效......

人类不是不可以使用科学技术,所谓科学技术也是对创造之规律的理解和利用,用以改善人类的生活。

科技发展本是好事,人类最大的问题不是科技的发展,而是骄傲的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因而也忘记了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至高者创造万物,随后创造人类,不仅让人类可以享受自然界之美好,而且让人类承担起管理之职责。人类是自然界管家,绝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当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便会僭越自己的身份,以奴隶主的面貌凌驾于自然之上,全无总有一天要向主人交账的敬畏之心。

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显示自己的骄傲,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地改造自然,其最大恶果不仅是破坏了自然,更让人类越来越失去诗意和幸福,失去赖以为生的精神家园。

所谓幸福,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追求会让人失去前行的方向,越来越陷入虚空和黑暗之中。

远处传来晚祷的钟声 米勒

真正的幸福就像凡尔斯诗歌和米勒的画中所描绘的农夫一样,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身体虽然劳苦疲惫,但灵魂却沐浴着来自至高之处爱的光辉。

只有这活水一样爱的光辉,才能引导人类前行的方向,才能满足灵魂对幸福永远的渴望。

0 阅读:4

风驰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