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朱元璋是如何进行土改的?
元末政治腐败,灾荒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加之农民军大起义,人口的衰减是很严重的。
元朝末年统计,天下有1400万户,约6300万人口。明朝初期人口大约5900万。
正因为各地人口缺乏,所以才有山西洪洞外迁人口之事。
(一)战争,必然带来人口的减少和流失,同时,战争又必须依靠人口和农业生产。所以,朱元璋听从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治策略。

而“广积粮”就是招徕人口,分配土地,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一举夺取天下的必然手段。
1、编辑户帖、户籍,掌握人口数量;
2、编辑赋役黄册,掌握财政经费及其民力的多寡;
3、把人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合理分配民力;

4、鼓励各地逃户回归本乡本业,稳定人口;
5、招徕流民,官府给与田地、耕牛、种子、农具、口粮,鼓励他们垦荒;
6、无敌的移徙之民给与田地、耕牛、种子、车辆、口粮,予以安置;
7、将各地的富户迁移到京师,以发展京师经济;

8、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自己有皇庄,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别的土地属于民田。
9、为了掌握赋税根本,朱元璋命令各地丈量土地,造鱼鳞册;
10、计民授田,免租三年。为了鼓励垦荒,下令农民自己额外垦荒的土地永不征赋;
(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每岁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少者亩以千计,多者至二十馀万。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

11、统一标准尺度,清丈天下土地。实行里甲社制度,统治民众;
12、号令士兵实行军屯,自己养活自己。
老朱最大的理想就是制定制度,子孙守成,千秋万代,永远姓朱。可惜,他美好的愿望抵不过人性的贪婪。
(二)上自他的子孙后代,下至各地大小地主,都在努力兼并土地。
1、失败之一:王公大臣权贵们夺田不已,朝廷不得不收回田地,发给他们岁禄。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又不停地乞请土地,既领俸禄,又要赐田。
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指挥没於阵者皆赐公田。勋臣庄佃,多倚威捍禁,帝召诸臣戒谕之。其后公侯复岁禄,归赐田於官。
----《明史-志五十三》

2、失败之二:皇帝随心所欲赏赐土地。王公大臣们则不停滴请求赏赐,夺田无算。
仁、宣之世,乞请渐广,大臣亦得请没官庄舍。然宁王权请灌城为庶子耕牧地,帝赐书,援祖制拒之。至英宗时,诸王、外戚、中官所在占官私田,或反诬民占,请案治。比案问得实,帝命还之民者非一。乃下诏禁夺民田及奏请畿内地。然权贵宗室庄田坟茔,或赐或请,不可胜计。
----《明史-志五十三》

3、失败之三:皇帝自己有皇庄,还要与民争利,夺田占田,上行下效,兼并日炽。
宦官之田,则自尹奉、喜宁始。初,洪熙时,有仁寿宫庄,其后又有清宁、未央宫庄。天顺三年,以诸王未出阁,供用浩繁,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二王之藩,地仍归官。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给事中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弗听。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以灾异上言:“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馀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万三千馀顷。管庄官校招集群小,称庄头、伴当,占地土,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辩,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民心伤痛入骨,灾异所由生。乞革去管庄之人,付小民耕种,亩徵银三分,充各宫用度。”帝命戒饬庄户。
----《明史-志五十三》

会昌、建昌、庆云三侯争田,帝辄赐之。武宗即位,逾月即建皇庄七,其后增至三百馀处。诸王、外戚求请及夺民田者无算。
----《明史-志五十三》
4、失败之四:大小地主兼并之下,各地农民被迫献地给权贵,由自耕农变成佃农。国家经济由此大坏。
御马太监刘顺家人进蓟州草场,进献由此始。
又定制,献地王府者戍边。奉御赵瑄献雄县地为皇庄,户部尚书周经劾其违制,下瑄诏狱。敕诸王辅导官,导王奏请者罪之。然当日奏献不绝,气请亦愈繁。徽、兴、岐、衡四王,田多至七千馀顷。
世宗初,命给事中夏言等清核皇庄田。言极言皇庄为厉於民。自是正德以来投献侵牟之地,颇有给还民者,而宦戚辈复中挠之。户部尚书孙交造皇庄新册,额减於旧。帝命核先年顷亩数以闻,改称官地,不复名皇庄,诏所司徵银解部。然多为宦寺中饱,积逋至数十万以为常。是时,禁勋戚奏讨、奸民投献者,又革王府所请山场湖陂。
----《明史-志五十三》

5、失败之五:穆宗为了限制权贵乞请田地,被迫制定了赏赐田地的定额,真是滑稽。
穆宗从御史王廷瞻言,复定世次递减之限:勋臣五世限田二百顷,戚畹七百顷至七十顷有差。
初,世宗时,承天六庄二湖地八千三百馀顷,领以中官,又听校舍兼并,增八百八十顷,分为十二庄。至是始领之有司,兼并者还民。
又著令宗室买田不输役者没官,皇亲田俱令有司徵之,如勋臣例。虽请乞不乏,而赐额有定,徵收有制,民害少衰止。
----《明史-志五十三》

明穆宗
所谓《正义的边界总会老》,一边是皇帝们自己不讲规矩,对田地大肆侵占,一边是权贵们恃宠而骄,无理取闹似的向皇帝索取田地,一边是无耻的宦官和大臣们怂恿鼓励支持权贵们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逼得农民献地投靠,或者失去土地被迫成为佃农。
6、失败之六:军队将领也大肆侵夺军屯田地,把士兵变成佃农。军队蜕变成只有将领和少数家丁能征惯战,大部分士兵羸弱贫病,衣食无着,只能凑人数。
这种腐败的直接结果就是面对起义的农民军,崛起的女真,无力对抗,明朝走向覆亡。

自正统后,屯政稍弛,而屯粮犹存三之二。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宪宗之世颇议厘复,而视旧所入,不能什一矣。弘治间,屯粮愈轻,有亩止三升者。沿及正德,辽东屯田较永乐间田赢万八千馀顷,而粮乃缩四万六千馀石。初,永乐时,屯田米常溢三之一,常操军十九万,以屯军四万供之。而受供者又得自耕。边外军无月粮,以是边饷恒足。及是,屯军多逃死,常操军止八万,皆仰给於仓。而边外数扰,弃不耕。刘瑾擅政,遣官分出丈田责逋。希瑾意者,伪增田数,搜括惨毒,户部侍郎韩福尤急刻。辽卒不堪,胁众为乱,抚之乃定。
----《明史-志五十三》

屯粮之轻,至弘、正而极,嘉靖中渐增,隆庆间复亩收一斗。然屯丁逃亡者益多。管粮郎中不问屯田有无,月粮止半给。沿边屯地,或变为斥卤、沙碛,粮额不得减。屯田御史又於额外增本折,屯军益不堪命。万历时,计屯田之数六十四万四千馀顷,视洪武时亏二十四万九千馀顷,田日减而粮日增,其弊如此。
----《明史-志五十三》
看看《明亡清兴六十年》,你就知道电影电视剧里盔明甲亮的明军纯粹是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