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谈及比亚迪工厂时数度哽咽,他揭开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还是中国制造业集体突围的精神内核。
朱民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以“最便宜”立足全球;后20年,以“物美价廉”赢得市场;而未来20年,中国将凭借“又便宜、又好、又科技”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他还提到比亚迪,强调这一蜕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工程师文化的深度融合,工程师文化推动产业领先。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8%,其中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5%,这个曾以“电池代工厂”身份起步的企业,如今正以技术输出者的姿态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在过去30年间,比亚迪完成了三级跳。
1980-2000这20年间,中国处在成本红利时代,以“最便宜”立足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构筑起世界工厂的基石,但利润空间被锁定在底端,比亚迪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1995年创业初期,比亚迪进入锂离子电池行业,为手机品牌代工制造电池,但毛利率极低,各行各业亦是如此。
来到2000-2020这20年间,中国迎来了效率革新阶段,靠“物美价廉”赢得了全球市场。
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流程优化,中国制造开始向价值链上游移动,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时,其电池生产线人均产出已达日企的1.8倍。
来到2020年往后的20年,中国将凭借“又便宜、又好、又科技”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金额达542亿元,占营业收入6.97%,超过大众集团的5.3%,全球累计申请专利59691件,在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了专利池。
工程师红利,是比亚迪看不见的护城河。
在深圳坪山比亚迪全球总部,由超过10万名工程师和11个研究院构成的工程师天团,正在不断创造新物种。
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的同时通过针刺测试,易四方平台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这种创新效率背后是中国每年上百万STEM毕业生的蓄水池和制造业研发人员年均15%的薪资增长形成的正向循环。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几千万工程师,中国工程师的力量,非常的了不起,这个是我们的未来!”这是朱民在提到比亚迪时发出的感慨。

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累计投入超1800亿元,研发人员规模居全球车企之首,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就是中国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呈现。
高强度垂直整合,让比亚迪具备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当特斯拉推行超大规模外包模式时,比亚迪却构建起覆盖锂矿开采、半导体IGBT芯片以及电机电控的完整产业链。
比亚迪选择的这种看似笨重的模式,在2022年芯片危机中显现价值,当年比亚迪自研MCU芯片保证了下线节奏,完美化解了芯片危机。

在我看来,朱民的激动落泪,折射出的便是中国制造业所经历的历史性跨越,也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而比亚迪的这30年崛起轨迹,恰似中国制造业的微缩景观,比亚迪从曾经的追赶者到如今的定义者,从过去的价格接受者到现在的标准制定者,完成了一次伟大的产业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