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3月28日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稳为底色,质为支撑,进为趋势,映照出一份质效并举、价值十足的成绩单。
建设银行高管层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稳”的态势持续巩固,净利润逐季企稳回升,全年实现净利润 3,362.82亿元,同比增长1.15% ,ROA、ROE、NIM、资本充足率等继续保持市场领先。“进”的动能不断积累,总资产、总负债增速均为5.9%,资产规模迈上40万亿元大关。
相对于“稳”的成绩,人们更关注“进”的趋势。
金融根植于实体,因此感知建行的“进”,也要放在大势之中。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力量的较量,这种比拼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突破维度,演化为人力资本质量、产业链弹性和资本配置效率等复杂参数的持续优化过程。
今年以来,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推出的开源大模型受到全球欢迎,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开始集中涌现,其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国家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的信号。随后的全国两会,民营经济再次成为热点。其中,为民营企业破堵点、解难点,有效提振企业家的信心,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参与解决时代的问题,银行责无旁贷。
2025年3月,建行在北京举办了支持民企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现场发布了《建行支持民营经济2025年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会议现场,建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到2027年末,建行力争为各类民营经济主体提供融资规模不少于8万亿元。
张金良用了“三个致力于”来表达建行支持民企的思路和决心,即致力于触达更广泛的市场主体,致力于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致力于与社会各界共建更加完备的服务生态。
2024年末,建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943.76亿元,增幅11.01%。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969.93亿元,增幅26.63%。
助民企、“建”行动、向未来,九个字的主题,既是战略选择,也是责任担当,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民企发展需要金融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正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大力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而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也正被进一步被理顺,以“有效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已经成为了共识,民营企业最有可能成为连接投资和消费的桥梁。
从国际格局看,能否在硬科技、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是关系到国家实力走向的关键,就像Deepseek所展现出来的那样,超越预期的硬实力才能扭转大势、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不仅涵盖引领创新的科技巨头,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突破,更渗透于百姓生活的毛细血管——街角飘香的小餐馆、社区便利的连锁超市、承载梦想的创业工坊、守护健康的民营诊所,以及无数扎根县域的小微企业,共同编织起就业、消费、服务的民生网络。
在民企发展的大环境因素中,金融支持民企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
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高管层透露,从贷款投放看,建行人民币各项贷款每年新增2万亿元左右,考虑回收再贷因素后,每年实际投放规模超过12万亿元。建行下一步将重点围绕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高效用好这12万亿元的投放规模,持续加大对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放,其中就包括对民企的资金支持。建行行长张毅在会上强调,2025年将落实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金融供给。
支持民企,既要情怀,更要实力
2025年3月支持民企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数据显示,从服务客户数上看,目前建行服务民营企业近1000万户。从在贷余额上看,截至2025年2月末,建设银行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2万亿元,位列行业前茅。
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突破,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外贸企业的跨境拓展,到县域乡村的振兴发展;从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前行,到小微企业的普惠成长,建行对民营企业的金融助力无处不在。建行已连续多年发布金融支持民企的方案及目标。建行此次发布的支持民企2025年行动方案,不断完善系统化、集成化的集团综合解决方案。
2025版《行动方案》明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加大“两重”“两新”、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动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服务民营经济拓面提质增效。
金融服务民企,不仅仅是情怀,更需要能力和体系,建行做了很多体系化的工作。
建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精准满足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例如,针对制造业民企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其技术改造与产业链整合;对于外贸企业,打造“跨境快贷”等跨境金融产品,助力其拓展海外市场。
建行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借助数字化平台“建行惠懂你”App,实现线上贷款申请、审批与放款,极大提高了融资的便捷性;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为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快速响应,如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在20天内获得8亿元授信,有力支持了企业的改造项目推进。今年初,建设银行还提出要围绕“生态圈”“产业链”“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商投行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圈链群”的服务模式。
建设银行加强政策支持与多方合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等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与政府部门、科技园区、商会等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为民企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支持,如与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合作推动“科技贷”产品服务,助力科技型民企发展。
建行行长张毅表示,建行将全力保障民营企业专项信贷规模,在保持5年平均增速近1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质效,确保民营经济贷款占比提升。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特色金融服务,到2027年末实现供应链融资规模力争突破1万亿元。
建行对民企的支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供给,而是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变革。
科技金融是亮点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主要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在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以上;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占比达95%。
因此,针对科技企业在贷余额不断提升的背后,代表着建行对于包括民企在内的新质生产力的支持。
建行高度重视AI相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较早就在语音识别、金融影像文字识别、智能推荐、风险防控、流程自动化(RPA)等典型金融业务场景开展工作,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业绩发布会上,建行高管介绍,在Deepseek推出之后,建行对其经过金融数据的微调训练后,已于今年2月在生产环境部署,提升了整体应用水平和效果。截至目前,建行金融大模型应用已经覆盖全集团一半以上员工、46个业务领域、200多个场景。比如,在授信审批领域,建行的金融大模型根据预设的财会专家思维链对公司客户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自动生成全面、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助力客户经理更加专业地进行财务分析,并使该项工作从过往的数小时甚至数天缩短至分钟级别。
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也有助于建行更加理解科技型企业的特性。
摩尔线程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英伟达全功能型GPU技术路线的中国企业。这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打造国之算力”为使命,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被称为英伟达的国产替代。
与传统企业不同,半导体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重投入、周期长、 高增长的特性。英伟达开发其最新的Blackwell AI芯片时,研发成本估计约为100亿美元。
同样的,摩尔线程要想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24 年,摩尔线程开展了万卡集群项目攻坚。以建行北分苏州桥支行为牵头行,七家银行参团的三年期流动资金贷款银团,专项用于之江实验室万卡集群项目的研发及商业化支出。
摩尔线程董事长、创始人张建中表示,建行不拘泥于传统财报分析,而是从“看政府、看能力、看股东、 看潜力”四个维度出发,运用建行特有科技型企业评价专属工具,为公司打造了专属服务方案。
2024年,建行研究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业务推进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全周期陪伴、全链条覆盖、全集团协同、全维度支持、全生态赋能的科技金融“五全”服务体系和构建数字化支持、差别化政策、专业化保障的科技金融“三化”支撑体系,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据悉,下一步建设银行将在“五全”“三化”服务支撑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加大科技创新领域金融资源投入,增强专业化能力建设。以“股贷债保”的服务理念、“看未来”的投行思维,推进科技金融政策建设,解决业务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推动资产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走内涵式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1985年发放国内首笔按揭贷款,到2002年引入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激励约束体系;从2005年率先完成股改上市,到2010年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从2021年成为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的唯一银行,到持续细化服务民营企业各项举措,建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建行的选择折射出中国金融业的深层变革——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引领。8万亿融资承诺的背后,是信贷逻辑从“看过去”到“看未来”的认知跃迁,是服务模式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赋能”的系统升级。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建行以科技金融为支点撬动民企创新动能,既需要突破传统风控的思维定式,更考验着平衡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的长远智慧。当越来越多的“摩尔线程”在金融支持下成长为硬科技领军者,这不仅是建行高质量发展的注脚,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金融力量的历史性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