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孔子在30岁时,对自己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因此,后人也将这段话作为人生不同阶段理应达到的理想和目标。
那么,我们在三十岁应该立什么?四十岁应该明白什么?五十四应该知道什么?六十岁应该看透什么?七十岁又该怎么做呢?
30岁的人初为人夫,初为人父,就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这个“立”就是立身、立业、立家。
所谓立身,就是明确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立身的根本是自强,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身上,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身上。立身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要求。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三十岁的人应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现代话说就是必须具备一技之长,这也是实现经济独立的基础。
立家就是自己有了美满的家庭。虽然当今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导致成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但毕竟三十岁已经不小了。
三十而立就是告诉我们在三十岁前后要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和做事做人的原则,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立意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人到四十不再像三十岁的人初出茅庐,四十岁已经经历过一些大风大浪,应该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会被外物所迷惑。
人到四十在社会中已经让自己内心变得足够强大,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五十而知天命,应该知道了什么?人到五十岁也就到了“知定命”的年纪了,不怨天、不尤人、不懈怠。
人到五十岁已经走过人生大半,不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敢于接受已有的现实生活。更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五十岁的人也应该有一颗不服老的心和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不争不斗过自己的生活。
六十而耳顺,意思是对那些不利己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分为三个时期:1、成长期:从出生到初入社会之前,学习知识,学会做人。2、贡献期:初入社会到退休,赡养父母,教育子女。3、收获期:从社会角色转化为家庭角色,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有生才有命,健康快乐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工作时地位再高,退休了一也是普通人一个;金钱再多,当你离开人世也带不走一分。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七十从心所欲,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从心所欲就是要顺其自然,对外界不再抱怨,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能住就行,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总而言之,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不管是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还是七十岁都要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