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的 “隐私交易链”
网购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在电商平台上的每一笔订单,都可能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韩某某的遭遇,揭开了电商领域个人信息泄露的黑幕。
韩某某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生活用品后,手机便开始 “热闹” 起来。先是接到各种陌生的促销电话,推荐相似商品;接着又收到声称是 “平台客服” 的诈骗短信,要求他点击链接进行 “退款操作”。不堪其扰的韩某某选择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揪出了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部分电商商户为了获取更多客户资源,与专门的 “数据解密中介” 和快递公司内部人员勾结。按照规定,电商平台会对订单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隐藏收件人姓名、电话和地址等关键信息。但这些不法分子通过 “订单导出 - 解密 - 回传” 的流程,轻松破解加密信息。商户将加密订单发给中介,中介则利用快递公司 “内鬼” 获取解密权限,再将完整的订单信息卖给商户或其他买家。这起案件中,18 名涉案人员通过这种方式非法获利 300 多万元,无数消费者的隐私被无情贩卖。
教培行业的 “数据大盗”
在知识付费热潮涌动的当下,在线教育机构本应是知识传播的平台,却不料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 “香饽饽”。去年,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突然发现,自家辛苦积累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出现异常访问记录。深入调查后,公司内部员工鲁某某进入了警方视线。
原来,鲁某某表面上是普通员工,实则是个 “职业数据小偷”。他凭借频繁跳槽的方式,潜入各地在线教育机构。每到一家新公司,他就趁同事午休或下班,悄悄用提前准备好的特制优盘,给办公电脑植入木马程序。这些木马就像 “隐形间谍”,持续不断地将公司客户资料、学员信息等数据传输到他的秘密服务器。
而鲁某某背后,还有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有人负责编写功能强大的木马程序,有人专门联系买家,将盗取的数据打包出售。由于受害的在线教育机构大多规模较小,网络安全防护形同虚设,根本没察觉到数据正在悄然流失。最终,警方查明该团伙已成功入侵 50 多家在线教育机构,盗取的数据涉及数万学员信息。
求职路上的 “信息陷阱”
找工作本是迈向新生活的起点,可对于许多求职者来说,却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开端。田女士在某大型招聘平台投递简历后,就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田女士收到一家名为 “某科技公司” 的面试邀请,对方承诺高薪且工作轻松。然而入职后,她却被要求参与 “网络刷单” 任务,最终被骗走 2400 元。警方调查发现,这家 “科技公司” 根本就是个空壳,他们通过伪造营业执照、虚构办公环境等手段,在招聘平台注册账号,发布虚假招聘信息。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一旦求职者提交简历,这些信息就会被迅速打包,卖给电信诈骗团伙。这些诈骗团伙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更恶劣的是,该团伙还冒用多家正规企业的名义,在多个招聘平台注册,不仅导致这些企业无法正常招聘,还让大量求职者陷入骗局。经统计,近千名求职者的信息被该团伙非法获取,求职市场的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可以做什么?
面对日益猖獗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仅 2024 年就侦破相关案件 7000 余起。但保护个人信息,不仅需要警方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谨慎对待各类信息收集行为,不随意在不可信的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对于陌生来电和短信,保持高度警惕;妥善处理快递单、购物小票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