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那桩订婚强奸案在网上炸开了锅,案情看着简单——订了婚的男女发生关系,事后女方报警称被强奸。可评论区里吵翻了天,有人说"都订婚了还算强奸?",也有人反驳"订婚不等于卖身"。这事儿扯出了一个老问题:到底啥叫"性同意"?为啥总有人觉得有了婚约就能为所欲为?
咱们先掰扯掰扯"性同意"这回事。说白了,就是发生关系必须双方清清楚楚地说"愿意",而且随时有权反悔。法律上白纸黑字写着呢,不管你是夫妻、恋人还是订婚关系,只要违背女方意志强行发生关系,就是强奸。但现实中有种诡异的逻辑——好像俩人有了某种关系,性就变成了"义务"。订婚宴一摆,彩礼一给,某些人脑子里就自动弹出"性生活已解锁"的提示框。这种想法跟旧社会"娶进门就是自家东西"有啥区别?
更魔幻的是舆论场上的双标。要是路边陌生人性侵,人人喊打;可换成亲密关系里的强迫,就有人开始找理由:"都到这份上了还装什么装"。去年有个统计显示,亲密关系强奸案中,近四成旁观者认为"不算大事"。这种态度无形中给施暴者发了免罪符——某婚恋网站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男性承认"认为婚后妻子必须满足自己需求"。当性被异化成"义务",暴力就戴上了温情面具。
回看大同这个案子,细节值得玩味。媒体报道两人因为彩礼问题闹过矛盾,事发时女方明确反抗并受伤,事后第一时间报警验伤。这些线索拼出一幅清晰的非自愿图景,可还是挡不住各种阴谋论:"肯定是价钱没谈拢""订婚了反悔就是诈骗"。仿佛女性身体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付了定金就有权验货。这种物化思维,正是性暴力最肥沃的土壤。
现实中,亲密关系性暴力往往裹着糖衣。加害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术是"你都是我的人了""夫妻之间有什么好害羞的"。心理学上把这叫"煤气灯效应"——通过扭曲事实让受害者怀疑自己的感受。有调查显示,每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遭遇过伴侣的性强迫,但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因为说出来可能遭遇二次伤害:"你当时怎么不拼命反抗?"这种质问,等于把暴力合理化的帮凶。
要打破这个死循环,得从根子上改变认知。性不是债务,婚姻不是卖身契,任何关系都不能剥夺一个人说"不"的权利。北京某法院曾判决过一例婚内强奸案,法官说得透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仍受刑法保护。"执法机关现在对亲密关系强奸案的立案率比五年前提高了23%,这是个积极信号。
站在更广的角度看,这类案件从来不只是法律问题,而是社会观念的试金石。当我们讨论大同这起案件时,实际上是在选择未来的生存环境——是纵容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滋生,还是捍卫每个人最基本的身体自主权?值得记住的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占有与控制,而是两个平等灵魂的相互滋养。在这个意义上,尊重性同意不仅是避罪的手段,更是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