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哥们,这顿饭,你得好好品尝一下!
快到解放那会儿,我们党里有个侦察兵,接了任务要去敌人后方摸摸情况。可没想到的是,他刚准备动手,就被还乡团给逮了个正着。
敌人逮住他后,就打算立马要了这位同志的命。
就在那位同志即将被处决前,房东给他端来了一碗最后的饭,还特意告诉他,这顿饭得好好吃。这究竟是啥情况呢?
这碗最后的晚餐里到底有啥玄机?那位侦探最后有没有成功脱身呢?
咱们回到1947年冬天,在那个充满危险的夜晚,心中揣着这些疑惑……
【被捕】
1947年12月7号夜里,淮安县敌工站的侦查员李凤岐搞定好上头给的任务后,就回了南马厂村。任务进行得挺顺畅,李凤岐心里美滋滋的,琢磨着待会儿得跟其他侦查员好好乐呵乐呵。可谁成想,危险正慢慢朝他逼近呢。
一踏进南马厂村的地界,李凤岐就撞见了还乡团的人,他心里直嘀咕:这也太巧了,真是狭路相逢啊!
还乡团其实是个坏团伙,早些时候帮着日本人干坏事,现在又跟国民党反动派混在一起,专门对付共产党和那些爱国的人。
说实话,李凤岐并不怵那些还乡团的人,但他也不想白白送命。就李凤岐孤家寡人一个,眼瞅着还乡团那帮人,个个扛着长枪朝他走来,他心里头不禁嘀咕了一声:“这下麻烦了。”
幸运的是,那时候天已经黑了。为了不被还乡团的人发现,李凤岐打算悄悄地从他们旁边走过去,头低着。但没想到,还乡团里头有个小头目,是李凤岐的老乡,他一下子就瞅见了李凤岐,大声喊了起来:“李凤岐,你咋会在这儿?快,把他逮住,他是联防队的成员!”
李凤岐觉得情况不妙,拔腿就开溜。可一个人哪打得过一群人,对方人数占优势,没多久,李凤岐就被他们给放倒了。
还乡团的成员们押着李凤岐,一块儿朝村子深处行进,最后停在了村民吴必荣的家门口。吴必荣跟还乡团里的一个成员有亲戚关系。还乡团的人琢磨着,逮到李凤岐这可是大功一件,而且兄弟们忙了一宿也累了,再加上带着李凤岐行动起来也不方便,所以他们打算在吴必荣家过夜,歇歇脚。
李凤岐被还乡团的人绑得结结实实,直接给丢进了吴必荣家的侧屋里。那侧屋挺低矮,里头堆满了冬天烧火用的木柴。侧屋门口,还站着俩还乡团的人,在那守着门呢。
吴必荣和李凤岐是老相识,他就是个平平常常的村里人,就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根本不想掺和还乡团跟李凤岐的那档子事儿。但两人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吴必荣心里头实在看不得李凤岐被还乡团的人给害了。因此,他一直琢磨着怎么能把李凤岐给救出来。
李凤岐被抓后,心里一直盘算着咋逃出去,因为他得赶紧把今晚侦查到的情报传出去。可他手脚都被绑得死死的,敌人又看得紧,这可咋逃呢?
李凤岐正琢磨着怎么溜出去呢,突然间,门外有了响动,他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下麻烦了。
【断头饭】
还乡团逮住李凤岐后,立马就派人跑到马厂镇,跟镇长通风报信,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李凤岐肚子里藏了不少的秘密。可马厂镇的镇长一听李凤岐被抓了,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留他一命,也没琢磨着用啥狠招儿折磨他,好从他嘴里撬出点有价值的信息来。
镇长心里清楚,李凤岐这人骨头硬得很,想从他那儿挖点情报出来,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直接给他个了断,这样还能顺便杀杀其他侦查员的威风。
还乡团的人接到马厂镇镇长的指令,拎起刀就奔向了李凤岐被关的那间厢房。他们跟守着李凤岐的人说:“今晚咱就把他给解决了,这家伙折腾咱们好一阵子了,把他料理了,兄弟们也能松快松快。”
李凤岐心里盘算着还乡团那些人可能会用狠招对付他,可压根儿没想过他们会这么急着要他的命。这下子,他彻底乱了阵脚。其实吧,他并不是怕死,最让他揪心的是,今晚的侦查情报还没来得及送出去呢。
正当李凤岐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民吴必荣捧着三碗饭走到了厢房门口。两个还乡团的人瞅见吴必荣,立马问道:“你来这儿干啥?这不是你该呆的地儿!”
吴必荣讲道:“哥们儿,忙了一整天,肚子该饿了吧。我刚弄了些好吃的给你们,其他人都已经享用上了,现在就差你俩了。知道你俩挺累的,我特别给你们加了俩鸡蛋,鸡蛋在最底下藏着呢,你俩好好尝尝。”
讲完之后,吴必荣就把那两碗饭递给了还乡团的人,然后他跟他们说:“这碗饭,我本来是想给李凤岐的。甭管李凤岐现在啥身份,他毕竟是跟咱们一块儿长大的哥们儿。现在,我的好兄弟要离开了,咱得让他吃饱了再走,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讲究,谁都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还乡团的人瞅了眼吴必荣捧着的饭,又朝厢房那边瞅了瞅,然后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于是,吴必荣就端着那碗送行饭走到李凤岐跟前,对他说:“老兄,吃顿饱饭,好安心走。”
李凤岐瞅着吴必荣递过来的饭碗,跟他说:“别折腾了,我现在真的一点食欲都没有。”
吴必荣走到李凤岐跟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头,跟他说:“这顿饭你得吃下去,并且要细嚼慢咽,好好品尝。”
李凤岐瞅了瞅吴必荣,心里头明白吴必荣话里有话,于是他便拿起那碗送行饭。
送完饭后,吴必荣直接回屋躺下了。而李凤岐呢,他一边慢慢挑着碗里的菜,一边仔细瞅着。没想到在碗底翻出个小刀片来。他悄悄把小刀片捏在手里,然后竖起耳朵听了听外面的声音,确认外面那俩还乡团的人去吃饭了。这下,他赶紧用小刀片一点点割开了绑着自己的绳子。
由于那厢房挺矮的,里面又堆满了柴火,李凤岐轻轻松松就蹦上了屋顶,接着就从那儿溜之大吉了。
李凤岐一不留神,把屋顶的瓦片给弄出了声响,结果这还乡团的人耳朵尖,立马就察觉到他溜之大吉了。在厢房旁边正啃着饭的两个还乡团队员,嗓门一亮,就嚷嚷开了:“大事不妙,李凤岐那小子跑了!”话音未落,没几分钟,屋子里头的其他还乡团成员也都纷纷涌了出来。他们瞅准李凤岐逃跑的方向,拔腿就追了上去。
淮安这个地方很特别,它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地形复杂。那里地势平坦,连个能藏身的山林都没有。李凤岐到底能躲到哪里去呢?
【灯下黑】
李凤岐心里清楚,南马厂村就那么点儿大,还乡团的人却是一大堆,要想溜出去,非得找个隐蔽的角落不可。
那天晚上,还乡团的人把整个村子闹得鸡犬不宁,一家家地翻找,连猪圈、狗窝都翻了个底朝天,结果愣是没找到李凤岐的半个人影。
还乡团的人心里嘀咕:“李凤岐这家伙,难道还真能飞天遁地不成?南马厂村就这么屁大点地儿,他能躲到哪儿去呢?”
还乡团的人折腾了一宿,愣是没逮着李凤岐。他们一个个满脸尘土,垂头丧气地去跟镇长汇报了。等确认还乡团的人都撤了,李凤岐这才偷偷摸摸地溜回了淮安敌工站。
李凤岐究竟跑哪儿去了,他到底是怎么甩掉敌人追捕的?一直等到解放后,李凤岐才把那晚逃跑的经过讲了出来。
李凤岐讲道:“还乡团那帮人死咬着我不放,我怎么都甩不掉他们。想着怎么躲他们时,我记起村南头有个乱坟岗,那地方尸体一堆堆的。于是我就往那儿跑,找了个尸体堆趴下,一动不动的,就这样,我算是躲过了还乡团的搜查。”
乱葬岗里头埋的不仅仅是因病去世的老百姓,还有好多被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残忍杀害的无辜之人。那些坏蛋平时坏事做尽,心里有鬼,根本不敢到乱葬岗来搜。再加上晚上黑漆漆的,视线不好,想在那一堆尸体里面翻出李凤岐,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李凤岐瞅准了敌人心里发怵的时候,巧妙地避开了追捕。打那以后,他就一直在敌人后方活动。虽说这活儿挺冒险,但他心里有杆秤,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翻旧世界,为了让咱中国人民挺直腰杆做人。
李凤岐真是走运,他亲眼见证了解放的瞬间,也亲耳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喜讯,这就是他们这些无名英雄拼尽全力所追求的意义所在。
【写在最后:】
这是个真事儿,那时候,跟李凤岐一样,在敌人后方悄悄干活的特工特别多,有的人在胜利前夕就走了,有的人终于等到了胜利的那一刻。要不是因为他们拼了命地干,咱们哪能过上这太平日子,哪还能看见蓝天白云,还有代表和平的鸽子满天飞呢。
那时候,有像特工李凤岐这样的英雄,也有在背后默默帮忙的老百姓,比如吴必荣。要不是吴必荣出手相助,李凤岐根本不可能成功脱险。
吴必荣跟还乡团里的一个团丁沾亲带故,那时候大家伙儿压根儿没往吴必荣身上想。关于吴必荣后来咋样,历史资料里没说个明白,不过没准儿没提就是因为他过得挺好,没啥不好的事儿发生。
有些讲抗战的电视剧,老爱把主角写得特别聪明,却把配角写得傻傻的。但其实吧,艺术都是从生活里来的,而且还得比生活更精彩些。想想那时候的战争年月,比我们想象的可要狠多了,死神说不定啥时候就摸上门来了。
那些整天活在死亡阴影下的革命斗士,依然勇敢地站出来和敌人对抗。虽说他们的姓名可能早就在历史长河里不那么显眼了,但他们的事迹绝对够震撼,会一直被人们记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