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祖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咱们中国,从古到今,有好多好多愿意为了国家豁出性命、流血牺牲的英雄好汉,他们心里头对祖国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啊,根本放不下。
不论是国家的大领导,还是乡下的老百姓,里头有这么个特别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出力,等走了以后,还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了国家。这个人,就是咱们国家很有名的写乡土故事的高手,周立波。
【生于书香家,初识新文学】
1908年,湖南益阳有个教师家庭迎来了新成员,是个名叫周绍仪的小男孩。他爸是教私塾的,所以周绍仪小时候就学到了不少东西。不过,因为他爸收入不高,家里过得有点紧巴。
或许就是因为老爸的耐心指导,小时候的周绍仪对“文学”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老是在看书时看得入迷,心里总是琢磨着书里讲的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1922年的时候,周绍仪通过自个儿的刻苦用功,考上了长沙一中。进了这所中学,他开始接触到那时候旧中国刚刚开始冒头的新观念。
得知道,长沙一中可是汇聚了像徐特立这样的一大堆有新想法的优秀老师,周绍仪呢,就在这些大咖老师的熏陶下,对“新文学”特别上了心,兴趣浓厚得很。
后来,周绍仪看多了国人对国家贫穷落后毫不在意的态度,心里明白这个破烂不堪的国家迫切需要被唤醒。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头扎进文学的世界,拼尽全力跟鲁迅先生一起,用那些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智的文字,去把沉睡中的国人给叫醒。
【一心赴革命,闻名乡土风】
前面说到的周立波先生,他原来叫周绍仪。后来,周先生巧妙地从英文单词“liberty”中取了谐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立波”。得说,周先生的这个新名字,真是把中西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周先生21岁那年,考上了上海劳动大学,这成了他人生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那段大学日子里,他碰上了“革命”,头一回了解到左翼戏剧家的联盟组织,还加入了进去。
之后那些年,周先生一头扎进了革命事业,他使劲儿用文学当工具,想拉动更多热血青年一块儿干革命,接连不断地推出了好多“革命题材”的作品。
到了1937年,日本突然发动全面侵华,周立波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肯定的是,他明白自己这文人身子骨没法跟战场上的勇士们比,所以就使劲儿用自己的长处,把笔当成最锋利的刀子,直捅进敌人的心脏里。
周立波亲自上前线,多次扮演起战地记者的角色,亲眼目睹了我方战士在正面战场上拼命杀敌和壮烈牺牲的震撼场景。
积攒够了足够的能量后,他精心挑选了许多触动人心的事迹,把它们写成文章来赞美前线战士们英勇献身、为国奉献的精神。这些故事极大地激励了在敌人后方和占领区的一大批民众。
抗战打赢后,周立波因为一直在抗日前线忙活,还有参与土改变革,所以写了好几本让人深思的书,像《暴风骤雨》、《湘江之夜》和《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这些。特别是那个《暴风骤雨》,简直就是乡土文学里的宝贝,他用特别棒的文笔,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新中国土改时候的风貌。
【病躯捐积蓄,妻子泪阑珊】
就是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写家乡故事的作家,71岁那年却因为生病,在北京没了。就算北京有那么多名医,也没能留住他。
周先生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还是硬挺着病身子,亲手写了份遗嘱。他说,等自己走了,要把攒了一辈子的钱全捐给国家。他不图啥名和利,就盼着这点钱能给国家的发展添把劲儿,尽最后一份力。
周立波先生立下了遗嘱后,他妻子站在病床旁,瞅着气息微弱的丈夫,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终究还是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袖子都湿透了。
她心里明白,老公对咱国家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这份遗嘱,就是他对国家能做的最后一个好事了。他这一辈子,都献给了祖国,算是圆了他为国奉献的大梦想。
1979年,周立波先生离开了人世。
他老婆在办完老公的丧事后,把老公一辈子攒下的800块钱,全都捐给了国家。
这位人物真的挺让人敬佩的,他既不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也没有参与研发“两弹一星”那样的伟大成就,但他作为一个作家学者,在专业领域里,给国家出的力可一点也不少。
他这辈子,一直都记得“来自百姓,回到百姓中去”的原则,热心于写农村的故事,用尽自己的一辈子,给我国的农村文学添彩,也为了纪念那段土地改革的时光。
可能,周立波先生在“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上没演得太好,在家庭里,由于他的身份比较特别,对老婆和孩子的关照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想说,周先生舍小家为大家,给后世、给新中国留下了好多他花了大堆心思创作的经典作品,这就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他这辈子过得真不容易,从那时候军阀混战,到日本人打进中国,然后又碰上那十年的大动荡。
或许正是这些无数的磨难经历,才培育出了像周先生这样的“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