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蔓延:孩子不上班、也不伸手

吕翔大众评趣事 2025-04-07 03:26:16

在当今社会,一种悄然兴起的“新型啃老”现象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与传统啃老不同,这些年轻人既不外出工作,也鲜少向父母伸手要钱,却以一种看似“低消费”的方式,实际上长期依赖着父母生活,甚至仅靠3000块就能过上一年。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许阿姨的儿子是这种“新型啃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他毕业于浙江一所知名大学 ,学生时代成绩优异,却在大学期间沉迷游戏,成绩勉强及格。毕业后,尝试过几份工作,因无法胜任专业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只能转向销售、行政助理等基础工作。但这些工作的高压,如深夜处理业务电话、周末出差陪客户,让他工作两年却毫无成长,健康也受损。

像许阿姨儿子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毕业生1 - 2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8.1%。这群年轻人选择退出竞争,逃离都市,返回家中过着几无社交的生活,日常花费仅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他们在网络上被称作“蹲族”。

“蹲族”患有“隐性青年症候群”,显著特征是趋向于自我隔离。这种“自我隔离”与积极独处截然不同,他们因缺乏自我价值感、生活缺乏意义、缺少明确目标、感到迷茫,而主动避免所有社交和社会联系。他们内心被未能达到自我期望的挫折感、与社会断裂后的孤立恐慌感,以及对现状的不满羞愧感所困扰,如“似乎我总是特别会让人感到失望”“我始终在社交上不擅长,害怕和人接触”等言论,反映出他们一致的自责和自我贬低态度,表明其正处在心理问题的边缘。

家庭层面,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大包大揽也难辞其咎。一方面,“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年轻一代从小享受更多特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帮助,不会因子女成家立业而停止,导致子女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一些父母自身的执念,如“不能苦了孩子”,主动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贴钱贴精力,助长了子女的“啃老”行为 。

“新型啃老”现象的蔓延,不仅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也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协作。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控和支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摒弃对成功的单一评判标准;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而年轻人自身更需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摆脱“新型啃老”的困境,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熟。

0 阅读:14

吕翔大众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