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45-国力真正衰微,就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过往的引导让人们忽略了乾隆的自大带来的拙劣影响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0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9 分钟)
敬畏历史过往的方式很多,而鄙人认为,最好的方式便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以批判的眼神去看待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毕竟,胜利者拥有编修历史的权力,在字里行间中找寻真实的历史,算是吾辈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
今日短文,省愚欲重新审视一个过往几十年通过电视荧幕与戏说被彻底洗白的人-乾隆。以事实为论据,诉说乾隆的自大狂妄傲慢无知,细数由于他个人认知给华夏大地带来的八大灾难。

乾隆之后出现的外战失败其实是过往历史的具象化体现
简单概述,乾隆其人的自大在其统治时期的多方面表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思维和行为不仅塑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与内部形势,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起飞。
·“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与外交孤立
曾经,省愚专门用文章描述了乾隆年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候的细节,并且,鄙人坚定地认为,正是这次访问,奠定了后来满清挨打一百年的基础。
几乎可以这样来形容,乾隆以一封回给英国国王的书信,毫不掩饰自己所谓“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并且在华夷之辩的影响下,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与外国,两个单一范畴之内。
以历史的角度回看乾隆对外国使团,正如刚提及的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傲慢态度,体现了其根深蒂固的“天朝中心论”。他拒绝英国的通商请求,认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将已经形成体系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视为“奇技淫巧”。
乾隆这种对外部世界的轻视直接导致清朝错失与工业革命接轨的机遇,为后来的技术代差埋下伏笔。
·“十全武功”的自我标榜
乾隆晚年自封“十全老人”,将如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等十次军事行动标榜为完美胜利。也正是他的自我吹捧,以及长期以来的信息差,导致不少人以为乾隆是一个文治武功的伟大帝王。然而事实上,哪儿有那么多的伟大,乾隆也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普通人。
实际被他自我标榜的伟大胜利上,如征缅甸、征安南等实为惨胜或失败,却通过选择性叙事构建“武功神话”。乾隆这种自我陶醉的方式或许能骗过国人,但是显然骗不了缅甸语越南的人,两边史料一对比,谁真谁假,似乎不难分辨。
更纠结的事,这种对军事成就的夸大宣传,掩盖了清朝军事技术停滞的现实问题。也为后世做出了错误的榜样,可谓贻害日久。
·文化专制与思想控制
乾隆通过大规模编纂《四库全书》推行“寓禁于征”,借整理典籍之名销毁“违碍”书籍,导致约15万部古籍被毁。省愚在描写清朝历史故事的时候,有时也在刻意回避诸如《四库全书》等话题,但如果可以的话,以后一定专门细讲这部所谓的伟大书籍,这部书籍的编撰完结实则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深远的灾难。

鸦片战争的亲历者-道光
有道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朝有什么呢?只有条约。为何会这样?因为整个清朝都处在文化断层的阶段,文人的风骨在多次飘忽不定的铡刀下最终丧失殆尽。也在如同修撰《四库全书》这种大型真人秀活动中,失去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本质意义,所有的行为都在为乾隆为首的满清既得利益者服务。
同时,乾隆时期强化如胡中藻案的类似冤狱,将文化工程异化为思维清洗工具,折射出对异见的高度敏感与统治合法性的焦虑。
当然,这种焦虑的本质原因还是来自于自卑心理。
·挥霍统治与盛世幻象
省愚幼时曾过目一部书籍《乾隆皇帝下江南》,此书将乾隆南巡的事迹描绘成盛世河山下的恢弘记录。但是,咱们从逻辑上思考一下,乾隆去世后41年,鸦片战争就爆发,难道冰冻三尺就这短短41年轻松形成?显然,乾隆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并且,他还错误地让史官不允许记录他的错误,可谓是错上加错。
他六次南巡耗费白银2000万两,修建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极尽奢华。尽管国库在乾隆中期已达峰值,但其晚年财政已濒临崩溃。人们不敢想象的是,嘉庆继位时国库仅存700万两。
他那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态度,造就“盛世透支”的奇怪现象,彻底暴露了其对经济规律的无视。当然,他的局限性使其根本不懂任何经济学定理,在18世纪后期这个变革的时局中,最终被世界所淘汰。鸦片战争便是淘汰乾隆为首的满清统治者的结果展示。
·制度僵化的模板效应
乾隆将康雍乾时代的集权模式推向了顶峰,确立“乾纲独断”为理想统治范式。他达成顶峰的方式是什么?显然,是屠刀。整个乾隆年间,因为一些文字表达而形成的冤狱数量堪称中国历史之最。
而起后世统治者,如道光、咸丰等,在应对危机时仍机械效仿祖制,也即是效仿乾隆的这种所谓“一刀切”的方式,进而导致改革滞后。再者,后世效仿他的“华夷之辩”思维,在鸦片战争后仍以“羁縻”思维处理外交,错失改革窗口期。
海洋文明之下,还在“羁縻”,只能说满清的局限性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而彻底暴露。
·技术认知的灾难性滞后
乾隆其人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蔑视形成思维惯性,直接导致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您可能会诧异,洋务运动与乾隆有什么关系?还真有关系,根源就在乾隆此处,其对于自然科学没有敬畏之心,最终使其子孙成为自然科学实践后,双方对垒下的失败者。
直至甲午战败,士大夫阶层仍难以摆脱“器物可学,制度不可变”的认知框架,这种思维源头可追溯至乾隆时代的文化傲慢。
·民族关系处理的矛盾遗产
乾隆通过《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回疆则例》等强化边疆控制,虽短期内巩固统一,但“分而治之”政策激化民族矛盾。但是,知晓这一条的恶劣影响的朋友并不多,不少朋友都以为乾隆时期,边疆治理得当,实际上,其所有决策都是在激化矛盾,当时未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是屠刀过于锋利。
但未解决根源问题的情况下,矛盾最终适时显现。清末西北边疆动荡,例如阿古柏之乱这件事,便与乾隆时期留下的遗毒存在历史关联。
·官僚系统的腐败范式
乾隆纵容和珅贪腐,咱们那之前专门撰文介绍过,和珅其资产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形成“陋规-分肥”的腐败生态链。但是,和珅的贪污财产为何贪而不用?实际上,其只是在为乾隆看守而已,这些贪墨的资产最终受益人,便是乾隆。

乾隆的继任者-嘉庆
这种自上而下的腐败惯性成为清朝官僚系统癌变的起点,至太平天国时期已出现“无官不贪”的局面。最终,满清也在这种治贪愈贪的怪象中,走向灭亡。乾隆1799年离世,满清1911年灭亡,两件事仅相差112年,让人不由得时间错乱一般。
·唯有叹息
站在后世的角度去回望乾隆统治时期由于其个人认知给中国带来的这八大灾难,唯有叹息。
其封闭的观念导致乾隆时代的中西对比巨大,但是最终的结果证明:拒绝开放与变革的政权终将被时代淘汰。这种教训在全球化时代更具警示意义,任何文明都需保持对外部世界的理性认知。
再者,权力监督的必要性是巨大的,乾隆的绝对皇权导致的信息失真,比如各地奏折粉饰太平,乾隆其人根本无法真正了解悲苦的民情,由此提示现代治理需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与信息反馈机制。

悲苦民情最终都在演义中,被人们遗忘
又者,文化的自信本身也是需要动态平衡的,乾隆的手腕导致文化专制虽能短期维稳,却扼杀了创新活力。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正如后世学者所言:“乾隆的悲剧在于用过去的方法解决未来的问题”。
综上所述,乾隆的自大本质上是传统帝国体制的必然产物,其思维模式的影响远超个人层面,深刻揭示了制度性傲慢的历史后果。这种历史记忆至今仍在警示:任何文明若陷入自我神化的陷阱,终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