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笔塔公园,古同安今厦门的缩影,14米高的石塔历经百年风雨

厦门所见所闻 2025-03-07 09:37:03

文笔塔公园,坐落于厦门市同安区城东凤山之巅,是一座以明代古塔为核心、集历史文脉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这座占地8万余平方米的公园,不仅承载着同安千年古城的厚重记忆,更以“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闽南人文与生态交融的典范。

一、历史渊源:文运昌盛的象征

文笔塔公园的灵魂——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时任同安县令洪世俊为振兴当地文运而倡建。

相传,自宋代名相苏颂后,同安科举沉寂数百年,洪世俊以“文峰不卓”为由,捐俸建塔,象征“状元笔”。

石塔落成当年,同安便有八人中举,次年许獬更以会试会元、殿试二甲头名的佳绩名震江南,自此文运昌盛,故有“文笔振文脉”之说。

文笔塔为五层六角仿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14.25米,以条石砌筑,每层出栱挑檐,塔身镌刻“山斗具瞻”等题字,西侧原嵌有魁星浮雕,虽历经400余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成为同安现存规模最大的古石塔。

其与东溪相映成趣的“东溪塔影”,更被列为“轮山八景”之一,见证了古同安“海滨邹鲁”的文教盛景。

二、建筑与景观:闽南古韵的诗意栖居

步入公园,入口处朱漆红砖砌成的卷轴景观镌刻“文笔塔公园”五个大字,以朱熹书法为韵,瞬间将人带入闽南文化的氤氲之中。

园内布局分为三大主题区:

1、历史文化保留区:

以古官道为轴线,串联起隋末天兴寺、唐代东岳行宫、宋代郡马府、元代叶郡马墓、明代凤山钟秀坊等近20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

其中,宋代郡马府为厦门唯一皇族建筑,麒麟纹照壁与三道皇家照墙尽显气派;

清康熙年间的绩光铜柱坊,则是厦门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坊,铭刻施琅平定台湾之功。

2、人文休闲主题区:

荷塘垂柳、书法景墙、稚园童趣等景观错落有致。

夏日荷花满塘,蜂蝶翩跹;秋日腊肠树金黄垂枝,与红砖古墙相映成趣。

3、田园风光主题区:

春草池韵、农耕记忆等节点以碧水田园为基调,再现闽南农耕文化,营造“溪桥蛙声”的野趣。

三、生态与人文:古今辉映的画卷

文笔塔公园不仅是一座历史长廊,更是一处生态绿洲。

园内植物景观四季轮转:春有三角梅如火如荼,夏有荷香沁人心脾,秋见银杏鎏金,冬赏古塔映雪。

蝉鸣鸟语间,绣眼鸟穿行花丛,垂柳轻拂红砖小道,构成一幅“绿意繁花映古塔”的生态画卷。

夜幕降临时,投光灯将古塔轮廓温柔勾勒,塔身不设一盏灯具,仅凭光影“雕刻”出“华灯映古塔”的意境,既保护文物,又延续了古塔与星月对话的诗意。

四、保护与传承:古城文脉的现代延续

2018年,文笔塔公园试开园,标志着同安“古城复兴”的重要一步。

公园建设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古塔及周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清除杂草灌木,恢复古官道风貌,并引入慢行系统,形成环形文化走廊。

公园还以“凤山十六景”为脉络,将历史典故融入景观设计。

例如“凤山榕园”呼应金门凤山,寓意两岸同根;甘露亭作为古官道上的“接官亭”,承载着厦泉古道的驿路记忆。

这些设计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赋予其当代活力,成为市民品读历史、休闲漫步的理想之地。

结语:一塔一城,文脉永续

文笔塔公园,是凝固的历史,亦是流动的生活。

它既以古塔为笔,书写同安千年文运的传奇;又以绿意为墨,描绘现代城市的诗意栖居。

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文化的交融。

这座公园不仅是厦门“古同安今厦门”的缩影,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地标,静待世人探寻其深藏的文明密码。

(注:文中历史细节与景观描述综合自厦门市官方资料及文史专家考证,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6

厦门所见所闻

简介:游弋字里行间,尽数人间百味。专注厦门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