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末,清朝在辽东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断地向明军发起进攻。大明要与清朝抗衡,必须在辽东地区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却又因缺银子而不得不提高本国的赋税,加重民众的经济压力。平民们背负着沉重的重担,无法生存,只能举旗。大明王朝要平定叛乱,不得不提高军费,这让百姓的压力越来越大,叛乱也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大明的内部矛盾,最后导致了内部矛盾的循环,导致了国破家亡。
要想彻底搞定大明之乱,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民脂民膏给解了。别说是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了,这纯粹是一种奢望,就算是普通百姓,也没有人愿意过上这样的生活。只要百姓们能心安理得地回家耕作,一日两餐,不至于被活活饿死。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保证这些平民不被饿死?
移走压在他们头上的五座大山:税收,税收,劳役,租金和债务。
02
就从“税”开始吧。
明代的赋税是否很高?这根本不算什么,恰恰相反,在中国的古代,明代末期的赋税是最少的。大明王朝的赋税是三十税一,这样的赋税无论放到哪个时期都算得上很少了。赋税如此之少,为什么平民百姓却过得如此艰难?
税收和资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大明的赋税很少,因此,这些赋税并不需要中央来支付,而是由地方上的人来支付。
打个比方,一个县城,一年要纳税八十万斤,这笔钱是要上交给国家的,不能计入税收,否则,扣掉税收,国家一斤都拿不到。
还有,官府也没有俸禄,这是县府自己出的钱。
这些官吏以增加赋税为其财政来源。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每个人都要上缴一半的税收,应该上缴给政府。
03
劳役,历朝历代都有。
兵役有两种,一种是无偿的,像是搬运工一样,将粮草运到前线。
一种是无偿的为县城打工,像是抬着担子的,什么的都可以。
再者,有了功绩,就不用再去做苦力了。后来,又改为凡有官之家,皆免差役。
只要你一开口,他们就会把你堵得水泄不通。
做差事,自然也能拿到银子,银子自然是从米帛中得来的。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些富户根本不用自己掏腰包,而那些平民百姓,却要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凑齐。
不仅是人要干活,所有的牲畜都要为大明服务,比如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牛,那他的差事就更多了,多到他承受不了的地步。
这可如何是好,要不要将这头牛给卖了?
没有了牛群,他们还能干什么活?
04
在赋税、强迫劳动等重压之下,农民最后的选择就是出卖自己的田地,转而当佃农。
朱家是明代最大的地主阶级。福王一出手,就是两百万里,如此庞大的数字,是河南,山东,湖,广三个省份联手,才能拿出来的。光是潞王一人,就有一百二十万里。
王爷们尚且这般,那些文武百官也不能怠慢,他们就像是一群土豪。
这些土地,那些大老板自然是不可能自己承包的,他们只需要将土地出租出去,然后定期收取租金即可。
农夫们最怕的是什么?自然是一场灾难。一年的房租,在丰收的时候,还能活下来,但是一到了饥荒的时候,就连粮食的产量,都不足以支付房租,那就是死路一条。
05
贷款
农民和佃户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交完了赋税和赋税,这一年的收获将会荡然无存,甚至可能会饿肚子。
所以,他必须要向别人借粮食。
大明王朝的律法里,如果有人想要贷款,那么每个月的利息就是三成,这也是大明王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然而,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制定的规则已经不再适用。
月利第一名3个点?想得美!这是最底层。只要你把粮食给我,我有的是办法让你还不上。
如果还不上呢?李自成就是前车之鉴,只要大人一纸诏书送到官府,就会被人揍一顿,然后绑起来,在烈日下跪,不给食物,不给水,三日之后才会被释放。胡说八道,三日之后,会有人来找你的。
海瑞任总督期间,曾着手肃清“放款”现象,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宰相徐阶的放款行为,逼得徐家不得不收回多收的赋税,并支付更多的利息。
可是,这可是海瑞!大明两百年来,只有一家。
虽然海瑞很强势,但是,还是被人起诉,并且停止了对放款行为的打击。
06
贡品
若不能消除赋税与劳役,那就好了,接下来就是一个“捐”字。
“捐”字是怎么写的?有一个术语叫做“重税”,这里的重税其实就是赋税以外的各类赋税。
什么官员过街,什么军队过街,什么护送皇帝过街,什么大人物过寿辰,什么大人物过寿,什么大同小异。
说白了,就是抢劫。
07
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五座大山:赋税,税,役,租,债,没有一座是皇帝所能撼动的,因为一倒,皇帝首先会被压垮。
且不说他触碰到了文武百官的根本,光是他两次让文武百官捐钱,一次害死了自己的一个孩子,还有一次,他的老丈人周奎等文武百官,在文武百官面前装可怜,群起而攻之。捐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事情。
压在农民头上的“五岳”,其实,只有当“流民”这一条路可走。当一个人高举义旗的时候,立刻就会有很多人响应,当一个人打开仓库,放出一些食物的时候,立刻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崇祯皇帝能不能把这一切都处理好呢?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