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灭亡,处处透着一股诡异

成成的奇思妙想 2025-04-22 10:30:22

唐朝快结束的时候,有个叫朱温的家伙。

朱温最近心情特别棒,好得不得了。

他多次在正面交锋中战胜老对手,河东的节度使李克用,这样一来,他的威名远扬。从北边的黄河,一直到南边的淮水,东边直至海滨,西边直到蒲陕,这些地方全都被朱温牢牢掌握在手中。

此外,朱温在这个阶段已经完全把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晾在了一边,他一人独揽了唐朝的军事、政治和民事大权。进朝不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姓名,还享有九锡之尊的高规格待遇。朱温的享受比西汉的萧何还要高,他的权势更是超过了东汉的曹操,离坐上皇位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要是朱温真有心想当皇帝,那个早被吓得不行的李柷,肯定会老老实实把皇位交出来。但关键问题是,那些唐朝的老臣子们,会不会认他这个新皇上,还真不好说。

有不少士大夫立场不坚定,两边摇摆,但同样也有许多士大夫忠诚坚定。如果他们跟自己对着干,硬杠到底,那可就真棘手了。不光自己心里烦,社会上的舆论也会对自己不利,对新政权的稳定更是大大的不好。

就在这时,朱温身旁有个亲信大臣,名叫李振,他给朱温出了个惊人的主意。他说,朱温啊,你要是看谁不顺眼,觉得谁将来会挡你的皇帝路,那就赶紧把他们都给处理了。

李振这家伙,咱们以前聊过,他的字叫兴绪。说起来,他还是唐朝时候潞州节度使李抱真的后代,不过到了李振这一辈,李家早就没落了,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了。

年轻的李振肩上扛着让家族重新振兴的大任务,但中晚唐那时候政治腐败得很,害得他官路走得特别坎坷。他参加了好多次科举考试,结果都是一次次名落孙山,说起来,他的遭遇跟黄巢挺像的。

黄巢能发动那么大一场起义,李振可没那本事。但他这人挺会瞅准时机,黄巢一起义,天下乱成一锅粥,他觉得汴州的朱温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就跑去投靠了朱温,给朱温当起了手下。在朱温刚开始打拼那会儿,李振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靠着这些,他一点点混进了朱温集团的核心圈子,最后成了朱温的头号谋士,这身份地位可就今非昔比了。

朱温把控了昭宗李晔后,李振仗着是朱温的亲信,在朝廷里那是耀武扬威,谁的面子都不给。

朱温的手下里有个得力干将,他就像是朱温的眼睛和手脚,总是跑前跑后。他老在朱温的大本营汴州,还有唐朝末年新建的都城洛阳之间来回穿梭。他的活儿就是盯着朝廷里的各个部门,把它们都看得紧紧的,确保它们都听朱温的指挥。

李振手握大权,能随便提拔或者罢免朝廷的官员。他这人脾气还特别古怪,老给人一种成心找茬的感觉。不管他走到哪儿,那儿的官员准没好果子吃,不是降官就是挨罚,反正每次都得让李振给整得不轻。这些大臣们心里头对李振那叫一个恨啊,干脆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夜猫子”。

鸱这个字,读音跟吃一样,有时候也被拿来叫一种猫头鹰。老一辈的人说,猫头鹰这家伙挺神,能感觉到人要死了。哪儿有人快不行了,它就飞到哪儿,白天黑夜地叫唤。说起来,李振就跟那猫头鹰似的,他走到哪儿,哪儿就准没好事儿。

李振心里头对大唐朝廷挺不满的,他觉得朝廷压根儿没给他个机会,让他好好展现自己的本事,实现心头的抱负。而且,他对大唐那些当官的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就是这些自称名门望族的人在背后捣乱,才害得他以前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所以,他干脆就提出,把那些碍手碍脚的大臣全给处理了。

就在这时,朝廷里还有个叫柳璨的大臣找上了朱温,他挺李振的那套说法,还给朱温递了份要杀的人的名单。你瞅瞅那名单,一眼望去,全是朝廷里的大官。

说起来,柳璨这家伙,出身还挺不凡,是河东柳家的人,跟唐朝那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柳公权还沾点亲。可他咋就跟着李振屁股后面,一起对朝中的大臣们下手呢?

这世上或许真有无缘无故的爱,毕竟你不能不承认,有的人天生心眼儿好,就爱帮人,就爱对人好。但要说无缘无故的恨,那可真没有,所有的恨啊,都得有个由头。柳璨为啥恨那些大臣,原因也简单。柳璨这人年轻时深得皇帝喜欢,升官升得那叫一个快,从普通大臣到当上宰相,也就三年光景,结果朝廷里好多同僚就看不上他,不待见他,觉得他资历浅,不配坐那位置。柳璨在大唐官场里被排挤得不行,最后干脆投了朱温,还把当年排挤他的那些大臣名单给了朱温,就想让朱温帮忙把他们给收拾了,好出口恶气。

结果,李振和柳璨两人一合计,大唐朝廷里那三十多个手握大权的关键大臣,全给弄到了滑州的白马驿站。站在那缓缓流淌的河边,大唐的顶梁柱和那些死心塌地忠于皇家的士族大佬们,一个不剩,全给干掉了。

人都已经没了,站在旁边监督行刑的李振还是觉得气不顺,他瞅着满地尸体,手指着那片惨状,咧嘴大笑说:

这些当官的生前都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一个个都自称是了不起的人物,还觉得自己是干净正直的代表。但现在他们都死了,我就把他们扔到河里,让他们一直待在浑浊的水里。

没错,倒霉事可不只是官僚们遇到的,皇宫里头,那种残忍的杀戮也还在继续进行着。

朱温让蒋玄晖,就是之前杀了昭宗李晔的那个人,在宫里办了个酒席。他把昭宗那些成年和年纪大点的儿子都请来了,这些人既是昭宗的儿子,也是哀宗的兄弟,一个个都是唐朝的藩王。按道理讲,他们应该有点政治头脑,像蒋玄晖这种朱温的心腹,还杀过皇帝的人请吃饭,哪能去啊,这不就是明摆着设圈套嘛。但奇怪的是,他们接到邀请后,竟然全都来了,一个不落。

宴席上,大家吃得非常开心,喝得也很痛快,等到都吃饱喝足了,埋伏在暗处的士兵们突然动手,用绳索一个接一个地把他们勒死,最后还把尸体扔进了井里。

当人们回头瞧历史,老是爱从全知全能的角度看,毕竟,咱们已经知道后来咋了,所以老觉得古人行事不对劲,做得不够好,挑的路子太奇葩。就拿唐朝那些王爷们来说吧,我心里头就直嘀咕,他们咋就这么笨呢,那场宴席压根儿就不该去。

说实话,写书的人并不一定就比古代的人更聪明,主要是因为他们难以感受到古代人的那种心情和想法。

没错,这种到处都藏着危机的状况,就像黄鼠狼明摆着请鸡吃饭,谁会看不出来呢?谁会意识不到有危险?一个人两个人看不出来?难道九个人都会视而不见?

因此,可能并不是那些王爷们傻到不明白这顿饭就是最后的晚餐,而是他们那时候,已经走投无路了。

这顿饭吃不吃,他们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难逃一死。

好多大臣和皇族都丢了性命,剩下那些还活着的大臣,不是被降了职,就是被调到了别的地方。朝廷里的人事变动特别大,简直像是来了一次大扫除,全都重新洗牌了。

但挺有意思的是,朱温篡权那会儿,帮他出力的李振、柳璨、蒋玄晖这哥仨,最后的结局也挺惨。

蒋玄晖因为深得朱温宠信,引来了不少人的眼红和诬陷。再加上他确实帮朱温做了不少坏事,惹得天怒人怨。朱温呢,也正好想找个替罪羊,所以在还没正式篡位当皇帝前,就先把蒋玄晖给处决了。

柳璨和蒋玄晖的死因挺相似,一个是被人给设计了,陷进圈套里;另一个原因是朱温本来就不打算留他们。所以在朱温打算换朝代之前,就把他们也干掉了。

那个李振啊,他非得把清水搅浑,结果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挺惨的。这事儿咱们就先不提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一连串的政治风波总算是平息了,随着好多人的倒霉,那些死心塌地跟着李唐皇帝的贵族大臣们被彻底清除干净。这样一来,从晚唐时候就纠缠不清,连皇上都搞不定的党派斗争,也彻底没了影儿。

士大夫们的遗体在泥泞的河水里慢慢往下掉,那个宏伟帝国的规矩条令、礼数德行,往昔的辉煌光彩,还有数不清的辛勤付出,都跟着一起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公元907年3月份,唐哀帝把皇位传给了朱温,这样一来,唐朝就算是真的结束了。

通常来讲,当一个封建王朝走到尽头,不管是统一了全国的还是地方割据的,到了快要垮台、不复存在的时候,那场面要么是热热闹闹的,要么是特别惨烈的,总之动静肯定不小,场景也一定震撼人心,比如城门被攻破、尸骨遍地、宫殿燃起大火这些。但唐朝的灭亡却出奇的平静,大唐帝国消失的时候,没有半点震耳欲聋的声响,只有低沉的哀叹回荡着。

可能,在不少人心里头,大唐早就好几回像是“消失”了一样。

从安史之乱闹起,再到泾原兵变这一出,皇帝逃得没边,国都也让人攻破了六次。就这么一回回下来,信心和希望全给磨没了,啥也没剩下。

没感觉了,真的没感觉了。

这事儿真让人惋惜不?没错,真的很让人惋惜。大唐王朝那时候,国力强大得很,经济也是一片红火,文化更是五花八门,简直可以算是当时全球最牛的国家了。

在735年那会儿,大唐最出名、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白,他写了这样的诗句:四面城门大开,各国都来朝拜,考察吉祥征兆,选拔贤良人才。皇宫坚固又庄严,历经千年岁月,真是长久又气派!

李白活在盛唐那会儿,跟唐朝的众多老百姓没啥两样,大家都乐呵着,享受着好日子。他们心里头没有战争的阴影,也不愁吃不上饭,更不怕啥天灾人祸。大伙儿都觉得,这样的好日子会一代传一代,幸福能一直这么过下去。

但说来也怪,盛唐就那么一下子没了,留下来的只有中晚唐在那不断努力、却又不甘心的样子,还有这一路走来,伴随着的不停的痛苦。

过了好些年,到了758年那会儿,又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他写了这样的诗句:头戴红头巾的报时人宣告天亮了,宫里管衣服的刚送上翠绿的皮袍。九重天的宫门都打开了,各国的使臣都进来朝拜皇帝,拜见那戴着皇冠的君主。

王维去世的那一年,是在公元761年。

直到离世前三年,那位诗人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早年间那个美好的时光。

0 阅读:0

成成的奇思妙想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