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国家安全高层官员误将《大西洋月刊》记者杰弗里·戈德伯格拉入讨论空袭也门胡塞武装的机密群聊,导致作战计划细节外泄。

新闻报道
这一事件被外界戏称为“草台班子”操作,引发了对美国决策层专业性的质疑,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故意示弱”或“战略诱导”的猜测。
一、 事件本质:管理混乱与安全漏洞的暴露
1. 操作失误的实锤 ?

右为国防部长赫格塞思
根据多篇报道,事件源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误将记者拉入群聊,群内讨论涉及空袭目标、武器部署、攻击顺序等机密信息,甚至包括副总统万斯对欧洲盟友的嘲讽言论。戈德伯格通过群内信息准确预判了美军行动时间,并在事后验证了聊天内容的真实性。
但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否认在群内发布作战计划,声称讨论内容并不涉密。尽管《大西洋月刊》公开的详细时间表与美军行动完全一致。
这一矛盾凸显了美国政府内部信息管理的不透明与混乱。但这也符合川普等商业出身不按套路出牌的一贯作风。
2. 安全机制的失效

美国国家安全团队成员
涉事群聊使用民用加密软件Signal,而非军方专用通信系统。群内18名高官长达数日未发现“局外人”存在,暴露了美国高层对敏感信息处理的高度随意性?民主党议员批评称,此举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国家安全失误之一”,可能导致盟友信任危机。
但如果他们准备靠记者传递消息,会把平常使用的通讯工具等全部暴露在记者面前吗?商业出身更应该重视机密性,不可能犯如此低级错误,以此来加深对手对其草根班子的误解。
从记者几天后才曝光得知记者也怕担上泄密罪名,完全落地后才进行报道。
二、 “示弱论”的合理性分析
1. “草台班子”形象的强化
事件发生后,特朗普政府被贴上“业余”标签。例如,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此前为电视台主持人,住房部长为前橄榄球运动员,此类人事任命加剧了外界对决策层专业性的质疑。若将此视为“示弱”,则可能是通过暴露管理漏洞,诱导对手低估美国实际能力。
吕不韦式管理层在中国已经证实最具杀伤力。
但美国两党均对事件表示谴责,民主党借机攻击特朗普政府,共和党则急于撇清责任。若为故意示弱,政府内部不太可能形成如此分裂的舆论反应。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本来就为常态,越显得逼真,反而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2. 舆论战的潜在动机
有猜测认为,美国可能通过“意外泄密”塑造“透明”形象,或转移国际社会对其他问题的关注。例如,群聊中副总统万斯提到“让欧洲为军事行动买单”,被解读为美国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盟友承担更多责任。此外,美国情报机构随后指责中俄“试图侵入Signal系统”,被中国反驳为“无证据甩锅”。 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步步紧逼。
事件本身对美国国际信誉的损害远大于可能的舆论收益,且无证据显示泄密存在预谋。但也不排除这一可能,毕竟讨论的内容均为不太方便公开发表,通过记者“意外”报道出去,即可撇清关系,又表明了立场,旁打侧击试探盟友和对手底线和反应。
三、 事件影响:国内政治博弈与国际信任危机
1. 国内政治撕裂的缩影
民主党借机抨击特朗普政府“危害国家安全”,要求对涉事官员追责;共和党则淡化事件,称其为“小故障”。两党争斗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暴露了美国政治极化背景下决策机制的脆弱性。
2. 盟友关系的隐性冲击
群聊中副总统万斯称“美国只有3%贸易依赖苏伊士运河,打击胡塞武装是为欧洲利益”,引发欧洲外交官强烈不满,认为美国将盟友利益“明码标价”。此类言论可能加剧美欧战略分歧,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寻求安全自主的背景下。
而欧美利益早已公开化,这消息通过记者披露出去反而是在告诉欧洲做好买单准备,毕竟这次团队内有分歧仍行动,欧洲受益最大,所有内容均为已发生和各方未公开讨论内容,刚好可借机公开讨论和制造舆论。
四、 结论:偶然性与结构性问题的交织

新闻报道
综合来看,事件更可能是美国决策层管理疏漏与结构性问题的产物,而非精心设计的“示弱”策略。但从商业博弈习惯来看,更像是商业出身的班子成员成功测压的一次尝试。其背后反映出的核心矛盾包括:
- 技术依赖与安全意识的脱节:过度依赖民用通讯工具,忽视军事行动的保密需求;
- 政治任命与专业能力的失衡:特朗普政府大量任用缺乏经验的政治亲信,导致决策过程更接近商业会议;
- 国内斗争对外交的干扰:两党将国家安全议题工具化,削弱了危机应对能力。
若美国未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类似“草台操作”或将成为其霸权衰落的加速器。而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事件再次警示:大国博弈中,偶然失误可能比精心策划的阴谋更具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