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故事讲述了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段“不合时宜”的故事。
之所以认定“曹冲称象”不合时宜,主要原因在于,“曹冲称象”关注的焦点与当时的大环境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触碰到了中华文明的痛点。
曹冲称象:戳中了中华文明重视“治人”、轻视“治物”的痛点
众所周知,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很大一部分时间的文明主旋律都聚焦在了如何“治人”上了,这是由中华文明一早奠定的群体文明决定的,因为当时中华始祖面对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个体力量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而一旦汇聚成了群体,便可以“服狡虫、制禽兽”,在此大前提被确立之下,君主和君主原则便产生了。
作为君主,他首要关心的显然不是提高生产力、搞生产促发展这类“治物”之事,而是团体的稳固和自己的政令畅通,这显然是“治人”的范畴。再加上法家提倡的君的势论,以及孔子提倡的“治人是上乘的大道,治物是下乘的小术”,导致中华文明不断倾斜了“治人”的角度,直至最后完全将“治物”丢弃一边,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并在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被义无反顾走上了“不归路”。
所以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华老祖宗目光全部集中在了“治人”上面,对“治物”者鄙夷有加,认为是没有前途的表现。这实际对今人思维也造成了影响,很多一门心思做事的人被称为没有悟性的“老实人”,而那些一门心思搞关系、会来事的人却被高看一眼。
故而在三国时期,摆在我们眼前的不是权力争斗大戏,比如吴王宫之乱、司马懿诈曹爽,就是战场上的频频喊话:“我中计了。”其实都是表达一个意思:把人“治”服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但是谁曾想到:被中华文明丢弃的“治物”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关键,因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故而决定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不是权谋、人心,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西方因为被乌拉尔山隔绝,没有被群体、君主专制所波及,故而在“治人”的同时,也分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治物”,使得1600年左右,原本被中华文明摔了几条街的西方文一跃而起,唤醒了科学力量的主宰,并成功驾驭了科技的力量,促使人类文明鸡血般狂奔。
而曹冲称象,显然是“治物”的典型代表,他因为尚处心灵纯洁、懵懂无知的少年,故而在他眼中,只要解决现实世界的物质问题就是自己的目标。故而面对如何称象这个实际问题,他通过观察,通过逻辑推演,终于想出了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进步,也戳中了中华文明重视“治人”、轻视“治物”的痛点。
“曹冲称象”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世人皆夸曹冲聪明,又有谁在意这群聪明绝顶之人的“无用”
曹冲很聪明毋庸置疑,那么曹操手下的那些谋士就不聪明了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知道,作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懂得“良禽择木而栖”的谋士不会傻的,他们之所以汇聚到曹操手下,也正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横向对比、纵向比对,得出结论:跟着曹老板混,比跟着孙权、刘备混有前途。
既然他们都这么聪明绝顶,为何在面对如何称象这个实际问题,表现得如同三岁孩童的智商一般。不信,我们仔细来看看现场。
在曹操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有说首先得要制作一杆超级大的秤,此话一出,立马有人反驳道:即便秤有了,那谁能拎得起这杆大秤呢?莫不是还得再培养一个大力士不成?
听听,这都说得啥啊?明显脑子转不过来才说出如此答案,典型的不变通,没做过实事的表现。
但这群人可都是冠以“聪明绝顶”的谋士头衔,都可以用“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来形容,看他们的战绩都让人惊掉下巴。曹老板打了这么多次仗,之所以胜多输少,面对孙权刘备的阴谋阳谋没吃亏,都离不开这群智谋双全高官的鼎力相助。
比方说曹操在面对关羽水淹七军的惨景时,曾想着后撤避避关羽的风头,但是底下谋士建议:孙刘表面和气实则相互捅刀子,此时只要给孙权通风报信,假意合作,让他们偷袭关羽,关羽之围自然迎刃而解。
事实证明此谋士果然“智谋双全”,全都给他说对了:孙权在接受了曹操的礼品后,便当真给刘备捅刀子,来了个“白衣过江”,不仅夺回了荆州,而且还将关羽斩杀,让蜀国力量大损。
谋士聪明绝顶,但却无用,关键在于他们习惯了“治人”,对“治物”一窍不通
曹操手下的谋士虽然聪明绝顶,但在“称象”方面表现得愚钝无用,关键还是在于他们平日里所做的事。
正所谓精力花在哪儿,成绩也就出在哪儿。作为深受“治人”思想影响的三国谋士,他们的思维不经意间受到了影响,偏离了“治物”的正道,转而拼命钻研怎么俘获人心,怎么揣测人心,怎么蛊惑人心,怎么设计陷害,怎么设置圈套……
正因为他们平日里都在钻研这个,导致他们对人心的认知那是一摸一个准,都活成了人精的层次,但是反过来,对“治物”疏离过久的他们,眼中早已没了这个物质世界,也早就丧失了物质相互作用定律的敏感性,故而在如何称象这个“治物”问题上,他们的大脑瞬间短路,智力下降到三岁孩童水平,表现出了极其无用之一面。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从《博物通书》看现代电磁学的中国起源  多情小宝 20-07-10 关注  1851年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图1 《博物通书》封面注明年代:耶元1851年,西医士玛高温译述 “先轸”、“牛肉好吃”等网友认为,《博物通书》本系中国本土的科技著作,被传教士玛高温篡改为从西方向中国传播的科技著作。理由为:1、传教士玛高温是一个传教医生,怎么懂电磁学?2、《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标记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3、《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人物为中国人模样和装束。4、耶元1831年11月,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而《博物通书》著述为耶元1851年,从西方传到中国的速度太快,这也不符合西方技术封锁的特点。5、将电磁称为为“气”,正是中国传统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以上理由均很有价值,但尚未构成铁证。《博物通书》一共45页,除了宣扬宗教之外,纯为技术描述,若传教士有篡改,实难考证其内容的真正年代。所以本人找来《博物通书》一书详细揣摩,终于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