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儿子”不争气,“亲儿子”败家,长安汽车利润暴跌被拖垮

科技眨大眼睛 2025-04-19 16:22:42

当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车净利润同比增长62%、吉利汽车海外出口量突破30万辆之际,长安汽车却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成绩单——全年销量突破287万辆创七年新高,5.58%的营收增长却难掩35.37%的净利润滑坡。这种"增量不增利"的尴尬处境,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典型样本。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新能源战略的失血尤为触目惊心。深蓝汽车全年亏损15.72亿元,相当于每卖出一辆深蓝SL03就倒贴1.2万元;高端品牌阿维塔更以40.18亿元的亏损额,将单车亏损推高至8.7万元。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三年累计亏损已超百亿,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早期亏损曲线惊人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长安缺乏互联网基因的资本输血能力,其新能源业务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8%,较行业均值高出12个百分点。

传统业务支柱的动摇更添隐忧。长安福特虽仍贡献20.9亿元净利润,但2024年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42%,主力车型锐界L月销跌破千辆。这种断崖式下滑背后,是美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0.3%萎缩至2023年的2.7%的行业大势。值得注意的是,长安福特经销网络已从巅峰期的900家缩减至560家,渠道收缩带来的固定资产减值压力尚未完全释放。

引发资本市场焦虑的还有与东风汽车的重组迷局。尽管长安官方宣称"战略方向不变",但接近国资委的消息人士透露,东风可能通过资产置换获得长安乘用车业务主导权。这种"强强联合"的想象空间下,双方在新能源平台(SDA架构 vs. 东风量子架构)、混动技术(蓝鲸iDD vs. 马赫电混)的整合难度不容小觑。中金公司测算显示,若重组后双品牌运营,协同效应释放需要至少三年过渡期,期间每年或将产生15-20亿元整合成本。

成本端的失控更暴露管理短板。2024年销售费用激增23%,其中深蓝汽车单季度营销支出高达8亿元,相当于理想汽车同期的1.7倍,但品牌认知度调研显示其在一线城市的知名度仅为23%,不足"蔚小理"均值的一半。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两年下滑至3.2%,不仅低于长城汽车的5.8%,更被比亚迪的7.3%远远甩开。这种"重营销轻技术"的资源配置,在专利数量上得到残酷印证——长安新能源领域有效专利仅1876项,不及比亚迪的1/5。

高层薪酬的缩水则释放出预警信号。董事长朱华荣年薪从263.4万元降至225.7万元,降幅14.3%创高管团队之最,这与其主导的"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进展迟缓直接相关。据内部流出的360度考评结果,董事会对其在新能源转型节奏、合资业务止损力度方面的评分同比下降21%。这种业绩对赌机制的显性化,或许预示着长安即将进入战略调整深水区。

面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45%的行业变局,长安汽车的突围之路愈发艰险。其最新披露的"海纳百川"出海战略虽规划五年内建成20个海外基地,但对比奇瑞、长城已在俄、中东建立的本土化供应链,长安的海外营收占比仍徘徊在8%,且过度依赖巴基斯坦、智利等边缘市场。当特斯拉Model 2即将以15万元价位横扫全球时,这家曾连续九年自主品牌销冠的车企,正站在转型生死局的十字路口。

利润暴跌,高管降薪

对比比亚迪以42%的净利润增速领跑2024年车市,长安汽车却陷入"规模陷阱"的典型困境——全年287万辆销量刷新七年纪录的背后,是净利润同比暴跌35.37%至73.21亿元的尴尬现实。这份充满撕裂感的财报,犹如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显微镜切片,暴露出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新能源纪元切换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拆解营收结构,长安汽车的"增量不增利"特征触目惊心。表面看5.58%的营收增长与5.1%销量增速基本匹配,但深入分析单车型收益,其单车均价从2023年的6.1万元下滑至5.8万元,这意味着在新能源转型压力下,主力产品正被迫以价换量。更严峻的是毛利率的持续收缩:全年整体毛利率跌破15%心理关口至14.94%,中国区业务毛利率更从16.14%骤降至12.07%,这个数字不仅落后于长城汽车的18.3%,甚至不及陷入价格战漩涡的理想汽车(15.6%)。

新能源板块的失血尤为惨烈。尽管73.5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52.8%,但深蓝、阿维塔两大品牌合计亏损55.9亿元,相当于每售出一辆新能源车就产生7600元亏损。对比行业,比亚迪单车盈利约8800元,蔚来经过五年亏损后也实现毛利率转正,长安新能源战略显然尚未跨越规模效应临界点。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费用率连续三年维持在3.2%低位,与蔚来8.7%、小鹏6.9%的投入强度形成鲜明反差,这种"重规模轻技术"的路径依赖在专利数量上暴露无遗——长安新能源领域有效专利仅1876项,不足比亚迪的1/5。

传统燃油车支柱的动摇更添隐忧。长安福特虽仍贡献20.9亿元净利润,但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42%,主力车型锐界L月销跌破千辆。这种断崖式下滑背后,是美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0.3%萎缩至2023年的2.7%的行业大势。经销网络从巅峰期的900家缩减至560家带来的固定资产减值压力尚未完全释放,而国六B排放标准实施导致的库存减值计提,或将成为2025年财报的潜在雷点。

费用端的失控折射出战略失衡。26.11%的销售费用增速远超营收增幅,其中深蓝汽车单季度营销支出高达8亿元,相当于理想汽车同期的1.7倍,但品牌认知度调研显示其在一线城市的知名度仅为23%,不足"蔚小理"均值的一半。管理费用7.41%的增长则暴露组织冗余——人均效能从2021年的5.2辆/人降至4.7辆/人,这种效率衰减在行业人力成本普涨20%的背景下更显致命。

与东风汽车的重组迷雾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担忧。尽管长安宣称"战略方向不变",但接近国资委的消息源透露,东风可能通过资产置换获得长安乘用车业务主导权。这种"央地混改"的复杂性在于,双方在新能源平台(SDA架构 vs. 东风量子架构)、混动技术(蓝鲸iDD vs. 马赫电混)的整合需要至少三年过渡期,期间每年或将产生15-20亿元协同成本。更棘手的是渠道整合——长安现有3800家经销商中60%尚未完成新能源展厅改造,而东风的"岚图空间"直营体系与之存在根本性冲突。

高管薪酬体系的调整释放出微妙信号。朱华荣董事长年薪从263.4万元降至225.7万元,降幅14.3%创管理团队之最,这与其主导的"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进展迟缓直接相关。内部流出的360度考评显示,董事会对新能源转型节奏、合资业务止损力度的评分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这种业绩对赌机制的显性化,或许预示着长安即将进入战略调整深水区。

面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45%的行业变局,长安的破局之路愈发艰险。其"海纳百川"出海战略虽规划五年建成20个海外基地,但53.6万辆的出口量中70%集中于巴基斯坦、智利等边缘市场,且单车均价仅1.2万美元,较奇瑞的1.8万美元、长城的2.3万美元存在明显差距。当特斯拉Model 2即将以15万元价位横扫全球时,长安在欧盟反补贴调查阴影下的欧洲布局尚未真正起步。

这场转型生死局的深层启示在于:当产业变革进入深水区,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已非线性相关。长安汽车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制造思维与科技企业成长逻辑的冲突——前者追求产能利用率与市占率,后者需要容忍战略性亏损换取技术壁垒。或许正如罗兰贝格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制造红利"向"技术红利"的惊险一跃,未能完成这个转变的企业,终将被时代的潮水吞没。

干儿子和亲儿子,持续亏损

财报显示,长安汽车陷入了"规模不经济"的转型困局。这家老牌车企在交出287万辆年销量的历史答卷同时,净利润同比暴跌35.37%至73.21亿元。这种撕裂性增长曲线,犹如传统车企转型的病理切片,暴露出机械制造思维与科技企业成长逻辑的深层冲突。

拆解业务结构,新能源板块的失血堪称触目惊心。尽管阿维塔全年销量翻番至7.36万辆,但40.18亿元的亏损额意味着每售出一辆车就吞噬5.46万元利润,这种"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恰与蔚来2019年的困境形成镜像。更值得警惕的是其153.48亿元营收对应的毛利率仅为-26.2%,较蔚来同期-5.1%的毛利率差距显著,暴露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短板。深层次矛盾在于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失衡——阿维塔将38%的研发预算投向智能座舱等可视化领域,而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依赖外部采购,这种"重体验轻内核"的策略导致核心技术溢价能力缺失。

深蓝汽车的财务表现同样折射战略摇摆。24.3万辆的交付量虽同比激增80%,但15.72亿元的亏损额揭示出规模效应的失效。对比理想汽车相似销量规模时8.9%的毛利率,深蓝汽车-4.2%的毛利率背后,是过度依赖经销商压库带来的渠道反噬。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深蓝终端库存系数长期维持在2.5以上,高于行业警戒线1.5的标准,这种"虚假繁荣"迫使经销商不得不以价换量,进一步侵蚀品牌价值。朱华荣宣称的"阶段性盈利"更被财报数据证伪——372.25亿元营收对应的经营现金流仅为-18.7亿元,这种会计手段的利润修饰难掩现金流失血的本质。

传统业务支柱的动摇则为危机增添变数。长安福特20.9亿元的净利润看似亮眼,但483.06亿元营收对应的4.3%净利率,较上汽通用6.1%的盈利能力相形见绌。更严峻的是2024年Q1销量同比14.09%的滑坡,暴露出美系车在华生存空间的持续压缩。值得关注的是其经销商网络的崩塌——全国网点数量从巅峰期的900家缩减至560家,但单店年均销量仅微增7%,这种"缩量提质"的转型并未带来效率实质性提升。随着国六B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库存中的2.8万辆国六A车型或引发新一轮资产减值计提。

费用端的失控则暴露管理体系的深层痼疾。26.11%的销售费用增速远超5.58%的营收增长,其中深蓝汽车单季度营销支出高达8亿元,相当于每辆车分摊3292元促销费用,是比亚迪同级车型的3.7倍。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投放效果存疑——品牌认知度调研显示,深蓝在一线城市知名度仅为23%,不足蔚来同期数据的1/3。研发投入的结构失衡更为致命:8.79%的研发费用增速背后,新能源核心技术专利占比不足40%,与比亚迪78%的自主研发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重外形轻内核"的投入取向,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加剧的背景下尤为危险。

与东风汽车的重组迷局则为未来增添不确定性。尽管双方宣称将保留双品牌运营,但东风量子架构与长安SDA平台的兼容性问题尚未解决,生产线合并可能引发至少15亿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更棘手的是渠道整合——长安现有3800家4S店中仅有20%完成新能源展厅改造,而东风的"岚图之家"直营体系与之存在根本性冲突。中金公司测算显示,双网融合初期或将导致年销量损失12-15万辆,这对于净利润率已跌至2.3%的长安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高管薪酬体系的调整则释放出预警信号。朱华荣年薪缩水14.3%至225.7万元,与其主导的"北斗天枢"战略进展迟缓直接相关。内部流出的360度考评显示,董事会对新能源转型节奏的满意度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这种业绩对赌机制的显性化,或许预示着治理结构即将迎来深度调整。值得玩味的是,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同比激增37%,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吉利同期人才净流入量分别达到58%和43%,这种"逆行业周期"的人才流动,暴露出长安在股权激励等长效机制建设上的滞后。

面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45%的行业变局,长安的破局之路愈发艰险。其"海纳百川"全球化战略虽规划五年建成20个海外基地,但53.6万辆出口量中70%集中于巴基斯坦、智利等非主流市场,且单车均价仅1.2万美元,较奇瑞1.8万美元、长城2.3万美元存在明显差距。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至21%,长安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尚未真正起步就已遭遇贸易壁垒。或许正如罗兰贝格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制造红利"向"技术红利"的惊险跨越,未能完成这个转变的企业,终将在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搁浅。

重组在所难免,东风汽车或主导

当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整合周期,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战略重组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2月26日双方同步发布的国资央企重组公告,不仅揭开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央企整合序幕,更暗合国资委"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指向。这场涉及年营收超8000亿元、合计产能逾600万辆的超级重组,或将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版图。

从组织架构调整的蛛丝马迹中,已能窥见重组推进的迅猛节奏。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的闪电离任,恰与东风系高管周治平调任兵装集团形成镜像——前者作为长安新能源战略的关键推手,曾主导深蓝品牌从0到20万辆的跨越;后者在东风集团任职期间,成功将岚图品牌的单车亏损从12万元压缩至5万元。这种"双向人才流动"的模式,与2019年一汽、东风、长安组建T3科技平台时的思路一脉相承,但此次显然更具实质性。接近国资委的消息人士透露,重组后的新实体可能采用"一企一策"架构,长安侧重智能电动化转型,东风聚焦商用车与自主品牌升级,这种差异化定位既能规避同业竞争,又能形成技术互补。

资源整合的想象空间令资本市场雀跃。重组方案披露次日,长安汽车A股涨幅达4.7%,港股东风集团更是跳涨6.2%。机构测算显示,若双方实现供应链体系30%的协同,每年可降本约87亿元;联合采购平台若能覆盖60%的零部件品类,采购成本可降低8%-12%。特别是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长安的蓝鲸动力与东风的马赫发动机技术融合,或催生新一代混动平台。这种"1+1>2"的协同效应,在广汽与Stellantis的分道扬镳后更显珍贵。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整合风险的暗流涌动。参照上汽与南汽重组案例,双方在罗孚品牌归属、南京基地产能分配上的拉锯耗时三年,直接导致名爵品牌错失发展黄金期。长安与东风的整合难题更为复杂:长安福特、东风标致雪铁龙两大合资板块如何平衡?深蓝与岚图在20-30万元新能源市场的同业竞争如何化解?更棘手的是渠道整合——长安现有3800家经销商中仅20%完成新能源转型,而东风"岚图空间"的直营体系与之存在根本性冲突。业内人士估算,双网融合初期或将导致年销量损失15-20万辆,这对于净利润率已跌至2.3%的长安而言风险巨大。

控制权博弈则是另一重不确定性。虽然朱华荣宣称"既定战略不变",但东风集团持有长安汽车17.8%的股份后,其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势必增强。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在技术路线上已现端倪:长安坚持的SDA纯电平台与东风量子架构存在底层协议差异,而东风的SOA电子电气架构与长安的"北斗天枢"系统尚未实现兼容。某不愿具名的Tier1供应商透露,双方工程师团队在联合开发会议上多次爆发技术路线之争,这种"一个身体两个大脑"的窘境,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来化解。

洪仕宾提及的"政策风险"在当下尤为敏感。美国财政部新近将24家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涉及长安的电池供应商中创新航、东风的激光雷达合作伙伴速腾聚创。这迫使重组后的新实体必须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而双方在芯片领域的布局差异(长安投资地平线、东风联姻黑芝麻)或将催生新的技术路线分歧。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升级至21%临时关税,这对计划2025年出口欧洲10万辆的长安阿维塔构成直接冲击。

人事震荡的余波仍在发酵。王俊的离任不仅带走深蓝品牌的关键决策经验,更引发二级市场对战略连续性的担忧——其主导的"海纳百川"全球化战略刚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基地,继任者能否延续既有节奏存疑。而周治平跨体系调任引发的"东风系"人事地震,已导致岚图汽车三个月内更换两任CEO。这种管理层动荡期,恰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行业决战时刻,稍有不慎就可能错失窗口期。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这场重组已超越普通的企业合并范畴。

若成功,将诞生首个跻身全球车企前五的中国汽车集团;若失败,可能重蹈北汽银翔破产重整的覆辙。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在"央地利益平衡"与"市场化运作"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正如国资委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所指出的:央企重组不应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需催生化学反应,在保留各自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构建超越单体企业能力的创新生态。当特斯拉FSD入华加速行业洗牌,这场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话语权的重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4 阅读:6681
评论列表
  • 2025-04-21 12:45

    长安研发投入大,有这个业绩表现很正常,没什么好质疑的

    用户17xxx16 回复:
    麻烦仔细看下文章,里面有写研发投入的,有数据支持的!别在这信口开河了!
  • 2025-04-21 13:06

    长安毛利率远低于行业,比有些割韭菜的品牌强多了

  • 2025-04-21 13:48

    深蓝和阿维塔和亏损只是短暂的,毕竟颜值和性能都很能打,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

  • 2025-04-20 19:39

    对卖出的车不更新系统,一锤子买卖,失望透顶

  • 2025-04-22 06:14

    长安汽车甩东凤汽车几十条街

  • 2025-04-21 13:54

    阿维塔华为智驾稳,高速跟车、泊车都好用,比某些新势力强。

  • 2025-04-21 13:39

    长安也还是有自身的很多优势,对于重组我还是很看好的

  • 2025-04-20 09:09

    这种黑也有

  • 2025-04-23 03:32

    不得不说,家用车对比,长安车还是比东风车好太多的,且长安车用料也实在,比一般的国产车都要好一点。实话实说!

  • MR.L 3
    2025-04-22 11:21

    没有问界的命,却得了问界的病,难道价格定高一点就能把利润拉起来?[抠鼻]还不如学学比亚迪,低价多销。

  • 2025-04-21 11:49

    不亏不叫国企

  • 2025-04-22 09:24

    长安民用没有军工品质,但却号称军工品质[笑着哭]

  • 2025-04-21 09:36

    uni系列还有后续吗?就这么结束了?

  • 2025-04-21 08:34

    长安汽车应该以SUV市场为主啊!中大型,产品应该更新颖!都是老款没有卖点啊!

    奶茶哥哥 回复:
    新款还减配[笑着哭]
  • 2025-04-21 18:32

    现在的长安汽车,刚出来的二、三个月是爆款[得瑟]之后就是垃圾款了[捂脸哭]崩得太快了[笑着哭]

  • 2025-04-23 00:09

    阿维塔的车型极丑,大灯和尾灯居然都是眯眯眼,丑到了极致

  • 2025-04-21 14:28

    国企的悲哀

科技眨大眼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