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为何还在拼命卷“价格战”?

可可看财经 2025-04-29 03:56:54

文|木之

电商平台的“仅退款”刚消停,外卖平台的价格战再起。

近日,多家主流电商平台宣布对“仅退款”规则进行调整,引发巨大争议的“仅退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整治内卷式竞争”再下一城。

然而,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京东掀起了新一轮外卖补贴大战,预计一年内投入超百亿元,以全民补贴叠加舆论攻势,全面卷入外卖市场。

一时之间,价格战再起,让人恍然回到十多年前互联网行业的“烧钱大战”,从平台到商家再到消费者,全部被迫卷入其中。

都2025年了,为何外卖行业还在打价格战?

01

谁能想到,2025年互联网平台又打起了价格战。

10多年前互联网行业“烧钱大战”之所以盛行一时,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彼时市场一片蓝海,增量空间巨大,“价格战”对于加速市场普及、扩大市场边界、完善数字基建,不无积极意义。

从结局来看,最终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取胜靠的也不是“价格挤出”,而是效率和创新,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破坏式创新”,而非低价竞争导向的“破坏式内卷”。

如今,10多年过去,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

龙头企业无不以科技创新抢滩未来赛道,纷纷追逐AI、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的星辰大海,谁能想到最初级的价格战竟然卷土重来,上演“历史的简单重复”。

现在早已不是移动互联网的“青葱”时代,也不是各路诸侯争地盘的草莽时代,行业基本定型,市场趋近饱和,粗放式的价格大战被摒弃,拼品质、拼服务、拼创新式竞争新成为潮流。

如果新入局者是携着人工智能技术而来,能够真正重塑整个商业模式和市场生态,激发创新的鲶鱼效应,多少都有积极意义。

但如果只是回到最简单的价格战,重回“烧钱换补贴”的传统套路,多少给人以不知今日何夕之感。

要知道,无论是国内顶层的政策要求,还是国际经贸斗争带来的环境之变,都意味着以价格战为主要特征的内卷式竞争,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从国内来看,早在去年年中,国家层面就强调“防止内卷式竞争”,在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升级为“整治内卷式竞争”。

从“防止”到“整治”,标志着反内卷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这还没完,就在本月,先是中办、国办发文要求“防止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接着月底的重要会议强调“规范竞争秩序”,无不是对于低效内卷的有力纠偏。

为何要强力反内卷?

“人民日报评论”对此表示:摒弃单纯依靠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的短视行为,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

经济日报评论也提出:反对“内卷式”竞争,并非反对竞争本身,而是反对那种以牺牲长远利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零和博弈。

从国际来看,传统的贸易冲突已经上升为“国际经贸竞争”,过去以经贸为主战场的大国博弈正在全面向科技、学术领域蔓延。

在外界日益严峻复杂的大环境面前,稳就业、稳外贸、稳消费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这种背景下,头部企业和平台无不积极响应,或致力于稳住就业基本盘,或以科技创新撑起博弈大旗,或出海重塑经济全球化格局,体现出合力共济、万众一心、各扬所长的新局面。

因此,简单低价内卷徒有内耗之嫌,创造不出新的价值,带来不了新的经济增量,开拓不了新的市场,对冲不了真正的外来冲击,对于大局并没有多少帮助。

02

餐饮商家和供应商,实在经受不起新一轮价格战了。

任何一场大规模的价格战,都不只是龙头企业之间的直接博弈,更不是“钱多人傻速来”的简单“烧钱游戏”,平台里的商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最终都会被迫卷入其中。

如果平台以自己的真金白银卷价格战,无论是否存在争议,至少尚有辩解空间。

但事实上,没有一家平台能真正支撑价格战背后的巨额成本,如果战线拉长、战役久拖不决,资金更是难以承受之重,压力只会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层层传导。

回顾过去几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价格战的一方,一开始投入的或许还是自有资金,但或迟或早都会让商家或供应商承担部分补贴成本,“大平台卷小商家”、“大企业卷小企业”并非孤例。

商家和供应商为何难以拒绝?

在不对等博弈面前,中小商家并没有话语权,所谓的“自愿参与”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个别平台和龙头企业或诉诸于流量控制,不参与者降低曝光权重;或直接强制要求降价,以转移自身成本;或诉诸于更隐蔽的长账期,通过延迟付款乃至供应链金融积蓄更多“粮草”。

退一步讲,即使平台愿意主动承担所有营销成本,但给谁补贴不给谁补贴同样存在差别,这意味着那些未被选中的商家,本身就处于不公平竞争的下风。

一旦个别平台以低价竞争作为算法策略,价格越低,被推荐的权重越高,那么所有商家都不得不跟随补贴降价,被迫卷入“低价换流量”的陷阱,由此形成拼低价的恶性循环。

这在电商平台的价格战和“仅退款”中已经有所体现。

价格战升级,导致商家被迫卷低价,而“仅退款”更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导致“低质低价”模式的滋生,能吸引的只是羊毛党,并无对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劣币驱逐良币之下,正常经营的商家不堪其扰,电商平台陷入多输局面。

与电商平台相比,餐饮行业更为脆弱。

去年一年全国新增餐饮门店多达360万家,但关门的也有近300万家,淘汰速度远超预期。

受大环境影响,即使大型上市餐饮企业平均利润率也不足10%,中小餐饮商家更是只有5%左右,本身就承受着房租人力原料等巨大的经营压力,实在经不住新一轮价格战了。

面对这一局面,过去一年,餐饮行业正在摆脱“价格战”的泥潭,通过创新产品模式、精细化运营、开辟外卖第二主场等不断扩充新的增量。

如果价格战从电商行业向外卖行业再次蔓延、平台以低价换市场的补贴成本再直接转嫁给中小餐饮商家,又会对转型进程带来新冲击。

网络零售行业“低价换流量”的补贴方式,是全国大市场的统一竞争,其冲击力传导到域市场会被稀释。

但在餐饮行业这种高度依赖本地供给、本地消费的生态之中,以高烈度投入巨量补贴带来的“低价换流量”扭曲信号,在本地市场会被放大,诱发本地中小餐饮商家的新一轮价格战内卷。

谁都知道,低价内卷,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门店有铺租费用,外卖平台同样存在骑手费用等履约成本。既要低价,又要负担骑手的配送费乃至五险一金,最终还想要5%的利润率,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不可能三角”,在现实中恐怕是不存在的。

03

整治内卷式竞争,最重要的的是遏制低价内卷。

价格战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在部分崇尚丛林法则的人看来,价格战“剩者为王”、“赢者通吃”,只要撑到最后,只要将对手挤出市场,最终就能一家独大。

然而,在现实中,价格战往往沦为“零和博弈”乃至“负和博弈”,没有一方能够从中受益。

且不说被迫卷入其中的商家和供应商,就是龙头企业和大型平台,也会陷入“伤敌1000,自损800”的双输,整个行业被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对此有过直接批评:

“我们很多的企业可能光顾着眼前,想把竞争对手搞死,把他的市场份额变成我的,其实这是一个很短视的想法”。

企业和平台双输,商家和供应商苦不堪言,消费者能否最终受益?

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期的确能薅到不少羊毛,但无数次价格战都已告诉我们,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今天薅到的羊毛,未来大概率要一笔笔还回去。

更糟糕的是,逐底竞争导向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更容易滑向低质竞争,一旦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利益受损的还是消费者。

无论是电商平台的“仅退款”,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这些问题都已暴露无遗。

既然没有一方是赢家,价格战为何卷生卷死、欲罢不能,仍旧停不下来?

市场上并非全部都是理性竞争者,只要有一方开启逐底竞争,犹如漩涡一般将所有相关方都卷入其中,直到一方全面胜利或者整体付出惨重代价为止。

“劣币驱逐良币”向来具有强大的惯性,仅靠行业自律远远不够,更需要顶层设计的强力纠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同时,特意强调 “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就是基于这一点而来。

今年以来,我们欣喜看到“反内卷”取得的巨大进展:

外卖平台主动取消“超时处罚”;部分互联网大厂取消“大小周”;电商平台取消“仅退款”;

光伏产业的低价内卷被喊停,就连地方政府拼补贴、拼税费式的传统招商模式也成为过去式……

国家强力下场“反内卷”的背后,既有重塑良性市场竞争生态的考虑,也不乏刺激消费、稳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有大国博弈背景下倒逼企业进行高维度竞争的长远考虑。

越是关键时刻,低价内卷、低效内耗式竞争越显得格格不入。

无论从国家政策、国内外环境还是行业发展来说,低价内卷都到了退场时刻,靠价格战打不出强大的企业,更打不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0 阅读:33

可可看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