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似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领域也不例外。近日广东汕头3岁女童反复咳嗽、发热,95后的新手爸妈依赖AI问诊,自行判断为“普通呼吸道感染”而居家用药,结果女童病情迁延一个月,发展成肺炎且细菌合并腺病毒感染才被送去医院。这一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不可否认,AI问诊有着诸多的优点。它便捷、快速,能在短时间内根据输入的症状提供一些可能的诊断方向。就像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随时能掏出手机获取信息,不用跑到医院去挂号、排队等待医生的接见。而且,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在某些常见病症的初步判断上,AI问诊的准确率能达到60% - 7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个初步的认识。
然而,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部分人过度“迷信”AI。就像这个女童的父母,他们过度相信AI给出的结果,忽略了AI的局限性。AI毕竟是基于程序和数据运行的,它缺乏人类医生的临床经验、直觉和综合判断能力。要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同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而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只有经过长期临床训练的医生才能敏锐地捕捉到。例如,同样是咳嗽,可能是简单的感冒,也可能是肺炎、支气管炎,甚至是更严重疾病的早期症状。
女童的父母自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作为新手爸妈,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和对疾病的谨慎态度。如果说AI可以完全代替医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医生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诊断病症,还在于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心理支持等。据调查,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医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能让康复速度提高20%左右。医院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对患者身体的亲自检查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AI问诊和医生的关系。AI问诊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助我们在就医前有个初步的了解,但绝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诊断。就好比我们出门旅游,导航软件能给我们指引方向,但在复杂的路况和特殊情况下,还是需要当地交警或者有经验的路人来给予更准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