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扶上马,送一程”是大多数中国富豪培养下一代惯用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接班人都非常争气。
有孟晚舟、宗馥莉这样掌握公司话语权的,也有王思聪这样只知道花钱的闲散富二代。
不过无论是他们的哪一个,自家的公司都好好的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可这家上市公司,却因为老板儿子实在“扶不上墙”,最后只好让自家老爹无奈将企业卖给了国资。
明明都有自己老爸手把手带教,为什么还能把公司折腾到拱手让人?

项洪伟的故事,是典型的中国企业家从零起步的传奇。他16岁进入化工厂做工人,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几年间,他积累了对化工行业的深刻理解,并迅速从一线工人转型为企业管理者。
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他在2001年创立了洪汇新材,并成功抓住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机遇。

在项洪伟的带领下,洪汇新材逐渐成长为氯醋树脂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技术要求和市场竞争也都非常激烈,而洪汇新材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
到2016年,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然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项洪伟开始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项洪伟的儿子项梁,作为家族的唯一继承人,一直是接班的首选。
2020年,项洪伟正式将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29岁的项梁,宣布开始“接班”计划。
可接班之后的项梁,却未能迅速扭转企业面临的挑战,甚至因能力不足而让公司陷入困境。

虽然他曾被寄予厚望,接受了部分海外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也未能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
而他接手的企业,正处在一个需要不断技术更新和战略调整的行业中。
氯醋树脂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对领导者的要求不仅仅是管理经验,还需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技术判断。

如果是父亲项洪伟这种从基层一步步走到企业高层,经历过无数次的市场竞争的上位者,自然有经验有能力应对这种问题,可坏就坏在项梁并没有这种能力。
随着公司业绩的下滑,项梁的管理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2019年到2023年,洪汇新材的净资产收益率从15.91%下滑至7.65%,市值也缩水了超过40%。

业绩下滑,企业前景堪忧。项洪伟作为创始人,虽然心有不舍,但理性上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建立的家族企业可能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尽管他曾尝试过多次找到接班人的替代方案,并与苏州的企业进行了几轮谈判,最终都未能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洪伟越来越明白,继续坚持下去,只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看似“出卖”家族产业的决定:将洪汇新材的控制权转让给国有资本。
2025年初,洪汇新材与无锡国资背景的锡港启兴达成协议,项洪伟决定将29.99%的股份出售给对方,交易金额为9亿元。
这笔交易的溢价达到30%,也就是说,卖出的股权相比市场价格要高出不少,看似买卖双方盈亏不对等,但其实这件事对大家来说都非常利好。

项洪伟在套现10亿元之后,依然保留了公司22.82%的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在父亲的帮助下,项梁虽然仍是公司的股东之一,但他不再需要单独承担整个企业的责任。
项洪伟作为“过渡者”,在国资接手后依然保持一定话语权。

而从国资角度来看,洪汇新材的控股权对于锡港启兴来说,也是一笔值得投资的好生意。
作为国有企业,锡港启兴可以凭借资本和资源优势,带来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推动洪汇新材的持续发展。
国资的注入,不仅能为企业注入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能为企业引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公司走出困境。

从这个件事可以看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选,不能仅仅依赖家庭关系,更多的应该关注接班人的综合能力。
项梁的短板明显,虽然有家族背景,但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和领导经验,导致企业在他接手后未能延续父亲的辉煌。
而当企业的未来已经出现不确定性时,寻找合适的外部资本支持,甚至选择出让控制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通过外部资金的引入,企业不仅能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还能避免因为接班人不力而导致企业沉沦。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家族企业已经无法再依靠创始人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支撑下去。
而国有资本的介入,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保障。
信息来源:
金融界《洪汇新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签署控制权转让框架协议之补充协议暨控制权拟变更进展》
新浪财经《二卖洪汇新材,无锡锡山区国资首次“买壳”》
财中社《洪汇新材实控人项洪伟拟转让29.99%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