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对中国股票的看法变得更加乐观,指上市公司第四季业绩优于上修预期且估值对标新兴市场还有更多上升空间。摩根士丹利Laura Wang和Jonathan Garner等策略师在周二的报告中上调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2025年底目标分别至25800、9500、83和4220点,分别意味着比当前价格水平有9%、9%、9%和8%的上涨空间。该行之前对上述指数的目标分别是24000、8600、77点和4200点。
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银行,汽车整车,新能源整车; 主力净流入概念板块前五:国产芯片,无线耳机,华为产业链,汽车芯片,大基金概念; 主力净流入个股前十:比亚迪、宁德时代、圣邦股份、华虹公司、上海贝岭、胜宏科技、通富微电、深圳华强、卓胜微、红宝丽
近期港股市场震荡,内外资金流向出现分歧。南向资金持续加大扫货力度,通过国际中介机构交易的资金则处于净流出状态。分行业看,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的配置思路是“科技+红利”的哑铃型策略,对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板块的持股市值大幅提升;外资则净流入医疗保健板块,净流出其余行业板块。机构人士称,4月或迎来关税问题、3月经济金融数据等验证窗口,港股市场短期波动或加剧。随着科技股的财报业绩得到验证,基本面逻辑或持续支撑港股的结构性行情表现。
人形机器人正受益于AI大模型在语言、视觉等方面的能力演进,助力机器人泛化能力提升和交互体验升级,看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驱动广阔成长空间;自动驾驶产业从端到端向结合VLM(Vision-Language Models,视觉语言模型)的VLA技术演进,预期2025年有望看到VLA量产上车,VLA有望推动高阶智驾商业化进程加速,关注Robotic AI时代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高阶AI应用发展及相关产业链标的。
密集政策出台形成“提振需求+供给创新+优化环境”组合拳,利好消费者信心和能力修复。“以旧换新”、生育补贴等政策发力与楼市企稳共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回升基础,新型优质供给涌现为MPC注入上行动能,有望驱动2025年消费板块从“阶段趋势性修复”向“内生性良性增长”转型。高频数据看,家电家居、体验式新消费、服务消费等板块基本面已持续回暖,继续看好2025年消费稳步复苏以及结构性投资机会,重视龙头价值重估行情。
对于后续的智能眼镜行情,中信建投研报认为,仅仅是靠新品发布等催化不足以带动新一轮行情。一是AI模型在眼镜端的落地,带来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二是关注技术突破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佩戴体验,例如全彩micro-led、二维阵列光波导等技术的成熟,各种元器件的轻量化,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等,技术的突破既能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也能带来更多的交互场景与应用落地。
上证指数给人一种兜底的感觉,实际上中国石油、宁德时代等等大盘类个股周K线仍然是绿色的,这就表明行情其实没有表面上这么红火,至少指数还要护盘上涨一周,才有可能出现“奇迹”。前期科技突破带来的估值重构或已完成,消费相关政策释放积极信号,但尚缺乏增量的财政支出信心以及落实细则,在积极信号兑现后,若无更大利好,则市场存在阶段性获利了结需求,风险偏好降温,叠加即将迎来财报季,市场或阶段性偏好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板块。
创业板指数走势开始变弱,下周初要注意回补跳空缺口,之后再看能否继续向上,这个位置的关键还是个股能否把大阴线反包向上,能否赚钱才是大家“坚持”的关键,蛇年真心很难!开年后一路下跌1个多月,然后关税大战,你说神仙打架小鬼怎么玩?展望后市,短期A股风格有望出现阶段性再平衡,要更加聚焦业绩稳定或边际改善、自由现金流持续改善的板块和标的。但全年来看,科技仍然是市场主线,当业绩披露期结束后,又可以考虑重新回到AI+主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