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认知里,清明节总是伴随着纷纷细雨,人们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前往墓地缅怀先人,那氛围凝重且充满追思之意。可今年的清明节,着实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网络上热传的“坟头野餐”场景,成了大众热议的焦点。
瞧那墓园之中,墓碑跟前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各类水果、精致糕点,而就在旁边,野餐垫一铺,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一团,有说有笑,手里的筷子已经朝着供品伸了过去,那供品还冒着丝丝热气,就被活人享用了。
有这么一幕被网友定格:某公墓内,几个大妈身着素色衣衫,刚刚恭恭敬敬地给祖宗磕完头,这边就麻溜地从鼓鼓囊囊的包里掏出保温饭盒,“啪”一声搁在折叠小桌板上,甚至还有人不嫌麻烦,费力扛来便携式燃气炉,当场就煮起了面条,袅袅热气升腾而起,再看旁边墓碑上祖宗的黑白照片,那眼神仿佛透着几分无奈,像是在轻声念叨:“你们这一群子孙,倒是吃得挺香啊。”
还有更离谱的,有人直接大剌剌地架起烧烤架,墓园里头瞬间烟雾缭绕,刺鼻的青烟裹挟着烧纸钱的灰烬肆意飘散,空气中弥漫的香辣味直往人鼻腔里钻,网友们看到这场景,忍不住打趣:“这是生怕祖宗在地下吃不上口热乎的,搞起现场直播烹饪教学啦?”
这般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当下社会,生活节奏跟拧紧了的发条似的,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就拿扫墓来说,好多人往往得开上好几个小时的车,才能赶到墓地。等祭拜完,人累得够呛,再去找地方吃饭,实在是折腾,还不如就地取材,吃这现成的供品,省时又省力。
再瞅瞅年轻人,他们对祭祖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更倾向于把这当作一场“家庭聚会”。如今社交网络这么发达,他们扫墓的时候,拍照打卡、发朋友圈,那也是一套流程,在年轻人心里,这也是一种传承习俗的新花样,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家的这份追思。
对于“坟头野餐”这事儿,大家伙看法不一,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
支持派觉得,人这一辈子,好多人活着的时候,忙工作、忙生活,没能好好陪老人吃顿饭,现在趁着清明,在祖宗跟前,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点喝点,又有啥不行?老祖宗要是泉下有知,看到后代过得开开心心,肯定也跟着高兴。再说了,和那些烧完纸,行色匆匆扭头就走的人比起来,这还显得有人情味儿多了,好歹一家人整整齐齐,热热闹闹的。
反对派可就不乐意了,在他们眼里,祭祖那是多严肃的事儿啊,庄重肃穆才是主调,现在倒好,整得跟上坟头春游似的,成何体统?而且,你瞧瞧那墓园,烧烤的烟火熏天,垃圾扔得到处都是,好好的一片安息之地,被弄得乌烟瘴气,环境都给破坏了。
还有人犀利指出,这表面上看像是有孝心,实则就是犯“懒”,连回家吃顿饭的工夫都不愿花,就图省事在这儿凑合。更有专家忧心忡忡地站出来发声:这种行为,怕是会让祭祖这一传统习俗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要知道,祭祖的精髓在于一个“敬”字,心怀敬畏,虔诚追思,重点从来不是这“吃”。
为啥老一辈人和年轻人在祭祖这件事上,差别这么大呢?说到底,这背后是传统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过去,祭祖有着一套严格、繁琐的流程,从准备供品到磕头行礼,一步都不能乱,老一辈人对此深信不疑,规规矩矩照做。
可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讲究“实用主义”,大老远跑来扫墓,想着来都来了,干嘛还要折腾,就地吃顿饭,方便快捷。老一辈人敬畏鬼神,觉得祖宗在上,诸事都得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僭越;当代年轻人呢,更多主张“活在当下”,觉得与其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不如实实在在,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坦。
其实啊,咱们静下心来想想,祭祖,归根到底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可不是比谁家的供品更高级、更丰盛,也不是看谁在墓地里整的花样多。老一辈人常常念叨的那句“活着时候端碗热饭,胜过死后烧金山”,话糙理不糙。
与其大家在网上争个你高我低,为这“坟头野餐”到底妥不妥吵得面红耳赤,还不如都好好反思反思,平日里对自家父母的关心,到底够不够。是忙得连个电话都没空打,还是逢年过节,都没想着陪老人吃顿团圆饭?咱们传承习俗,也得与时俱进,找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平衡点,既不忘先辈,又能顺应时代,这才是正事儿。
就拿那在墓园烧烤的事儿来说,你要是提前准备好垃圾袋,烤完了规规矩矩把垃圾清理干净,别影响墓园环境,是不是就少些人诟病?
还有那些把祭祖纯粹当家庭聚会,嘻嘻哈哈没个正形的,要是能在开吃前,正儿八经地跟祖宗念叨念叨家里的事儿,汇报汇报近况,让祖宗也跟着“参与”进来,是不是也显得更有诚意?
这清明节啊,承载着咱们的思念,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一份对先人的情,可不能淡了,得琢磨着怎么把老传统过得有新滋味儿,让后人也能接着传承下去。
在城市的另一边,有个年轻人小吴,今年清明带着全家去扫墓。到了墓地,摆好供品,磕完头,一家人围坐下来,小吴先是对着墓碑,轻声跟祖辈们讲着这一年家里的变化,孩子考上了好学校,工作上也有了新进展,讲着讲着,眼眶泛红。
而后,才慢慢打开饭盒,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吃着饭。周围路过的人看到,都不禁点头,这画面,既有对先人的敬重,又有家人间的温情。像小吴这样的做法,不就是在传统和现实间,找到了一个挺不错的契合点嘛。咱大家伙,也都能试着这么去做,让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既不失庄重,又满是烟火气。
以后的清明节,说不定还会冒出更多新现象、新做法,只要咱们守住那份对先人的敬意,多些对传统习俗的理解,这节日就能越过越有滋味,咱们对先辈的思念,也能源源不断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