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的医疗器械与药品耗材:挑战与机遇并存

亦民评健康 2025-04-17 02:30:09

喻陆教授

一、关税争端现状:双向博弈下的行业震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作为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正经历着关税争端带来的深刻变革。这场由美国挑起,中国坚决反制的贸易博弈,不仅改变了行业的成本结构,更重塑了市场格局,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

1.1 美国加征关税:从设备到耗材的全面冲击

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加征关税的举措,可谓是步步紧逼,涉及范围之广、税率提升之高,令行业内企业深感压力。在医疗器械领域,一些核心零部件首当其冲。像 CT、MRI 这些高端影像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在叠加此前税率后,累计税率已高达 54%。这意味着,国内相关设备生产企业,如果依赖从美国进口这些关键部件,生产成本将大幅攀升。

以生产 CT 设备的企业为例,核心零部件关税的增加,使得每生产一台 CT 设备,成本可能增加数十万元甚至更多。这多出来的成本,要么企业自行消化,压缩利润空间;要么转嫁给下游客户,如医院等采购方,进而影响医疗服务价格。而对于注射器及其零附件、医用和外科用手套这类低值耗材,情况更为严峻。注射器及其零附件关税水平从原本的 120%,在加征后飙升至 154%;医用、外科用手套关税水平目前已达 104%,且按照计划,在 2026 年 1 月还将进一步攀升至 154%。

对于那些主要依赖出口美国市场的低值耗材生产企业来说,关税的大幅提高几乎是致命打击。原本靠薄利多销维持运营的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亏损。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过去几年,一些专门生产医用手套的企业,对美出口销售额因关税原因下降了 30% - 50% 不等,不少小型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

药品耗材方面,美国的关税政策呈现出复杂态势。对于药品制剂、维生素、抗生素等原料药,美国给予了关税豁免,这主要是因为其药品供应链在这些领域高度依赖中国。一旦对这些关键原料药加征关税,美国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原材料短缺、成本剧增的困境,进而影响药品供应稳定性和价格稳定性。

不过,仿制药和低值医用耗材领域就没这么幸运了,成为了受关税影响最直接的重灾区。仿制药本身利润微薄,市场竞争激烈,主要靠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美国对其加征高额关税后,国内仿制药企业出口美国市场的成本大幅增加,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一些原本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的国产仿制药,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同时,低值医用耗材由于附加值低,对成本变化极为敏感。像口罩、部分呼吸器、医用橡胶手套等产品,关税的提高使得出口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许多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国市场的战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原料药获得关税豁免,但像布洛芬等个别品类,由于特殊原因,关税累计已至 145%。这对于相关原料药生产企业以及下游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的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相关药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1.2 中国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与战略布局

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反制措施,在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精准发力,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国内产业发展赢得了战略机遇。

在医疗设备方面,2025 年 4 月 4 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对原产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 34% 关税,这一举措涵盖了众多美国进口的高端医疗设备。同时,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 CT 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一行动极具针对性。医用 CT 球管作为 CT 设备的核心部件,技术含量高,长期以来,美国和印度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旨在保护国内 CT 球管产业的发展,为国产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于国内一些正在崛起的 CT 球管生产企业来说,这一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以往,由于进口 CT 球管价格相对较低,国产 CT 球管在市场推广中面临巨大压力。而现在,随着关税增加以及反倾销调查的展开,进口 CT 球管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国产 CT 球管凭借近年来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和性价比,开始获得更多市场关注。一些医院在采购 CT 设备时,开始将国产 CT 球管纳入考虑范围,国产 CT 球管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

在药品领域,中国对原产美国的医药商品加征关税,这直接影响了美国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美国一些知名药企,原本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定份额的药品,由于关税增加,价格上涨,市场份额逐渐被国产药品和其他国家进口药品所蚕食。

与此同时,国内集采政策的不断优化,也让美国相关企业压力倍增。集采政策通过集中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药品和耗材的价格。对于依赖进口的药品和耗材来说,原本就面临关税成本增加的问题,再加上集采带来的价格竞争压力,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以某款美国进口的降压药为例,在集采政策实施前,凭借品牌和疗效优势,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集采后,价格更低的国产仿制药迅速抢占市场,该进口降压药的市场份额从原来的 20% 下降到不足 5%。

二、行业影响:成本激增与格局重构

2.1 短期阵痛:成本压力与供应链危机

关税争端带来的短期影响犹如一场风暴,迅速席卷整个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医疗器械领域,依赖进口设备的三甲医院首当其冲,成为成本上升的直接承受者。许多三甲医院在高端医疗设备采购上,对美国产品有着较高的依赖度。以 CT 设备为例,其核心零部件 CT 球管的进口依赖度超 80%。美国加征关税后,这些关键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医院采购一台 CT 设备的成本可能比以往高出数十万元。

高昂的成本让医院在设备更新和采购上变得谨慎。一些原本计划采购新 CT 设备的医院,不得不搁置计划,继续使用老旧设备,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某知名三甲医院的设备采购负责人表示:“原本我们计划今年更新一批 CT 设备,以提升医院的影像诊断水平。但现在关税增加,设备成本大幅上升,我们只能暂时推迟采购计划,等成本降下来或者有更合适的替代方案再说。”

对于那些主要出口美国市场的低值耗材企业来说,关税增加带来的是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注射器、手套等低值耗材,由于其利润空间原本就较为微薄,对成本变化极为敏感。美国加征关税后,这些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美国进口商纷纷寻找其他替代供应商。

以采纳股份为例,作为一家以出口注射器等医用耗材为主的企业,受 FDA 进口警示以及美国加征关税的双重影响,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2023 年,采纳股份海外收入为 3.81 亿元,但同比下滑 13.24%,其中美国市场的收入下降尤为明显。公司面临着订单减少、库存积压的困境,不得不重新调整市场战略,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药品耗材行业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仿制药企业在关税冲击下,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由于仿制药主要靠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关税增加导致出口价格上涨,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一些原本在美国市场销售的国产仿制药,因价格上涨,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的仿制药或美国本土药企的产品所取代。

同时,药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受到威胁。美国虽然对部分原料药给予关税豁免,但全球药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旦美国对原料药的关税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其他国家因贸易争端对药品相关产品加征关税,都可能导致药品生产企业面临原材料短缺、成本上升的困境,进而影响药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2.2 长期变革: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布局

尽管关税争端带来了短期的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它也为国内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带来了变革的机遇,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和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步伐。

在医疗器械领域,以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龙头企业,抓住关税争端带来的国产替代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突破。迈瑞医疗持续优化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产品,通过 “设备 + IT + AI” 的融合战略,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生产的超声设备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稳定的性能,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还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销售。

联影医疗则专注于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 CT、MRI 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司推出的 5.0T 磁共振 uMR Jupiter 和 AI 赋能的 uCT Atlas Pro 等设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长期垄断。随着国产 CT、MRI 整机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核心部件国产化也被提上日程。联影医疗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了 CT 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降低了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有效规避了关税上涨带来的风险。

药品产业链也在关税争端中积极寻求变革。原料药企业为了降低关税风险,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布局。一些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政策优势,生产原料药后再出口到美国等市场,以此绕过关税壁垒。同时,创新药企业通过 BD(Business Development)授权的方式,将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给国际药企,规避了关税风险,实现了创新药的国际化布局。

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加速创新药研发,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对冲关税成本。恒瑞医药与默克、辉瑞等国际药企达成合作,将其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给对方,借助国际药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推动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而仿制药企业则加速在国内市场的深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提升在国内集采市场的竞争力。一些仿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一致性评价,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从而在国内集采中获得更多订单,稳定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营收。

三、应对策略:企业突围与政策扶持

3.1 企业应对:多元化与技术升级

在关税争端的阴霾下,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企业纷纷积极探寻应对之策,力求在这场贸易风暴中稳住阵脚,实现突围发展。多元化布局和技术升级成为了企业的两大核心战略,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多企业开始实施市场转移战略,将目光投向欧洲、中东等新兴市场,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稳健医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不足 1%,这得益于公司早早地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销售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公司通过参加国际医疗展会、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等方式,将产品推广至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地区,成功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效规避了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风险。

蓝帆医疗则采取了本土化生产的策略,加速海外产能落地。公司早在越南布局建设了手套生产基地,该基地产能规模可观,目前满产满销。通过在海外设厂,蓝帆医疗不仅能够利用当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避开美国的关税壁垒,确保产品顺利进入美国市场。此外,公司还计划在其他 “一带一路” 国家进一步拓展产能,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全球生产布局,以应对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康德莱也在积极行动,提前布局小语种国家市场。公司管理层敏锐地察觉到关税争端可能带来的市场变化,在美加征关税政策出台之前,就开始研究小语种国家的市场需求和法规政策,逐步建立起销售渠道和客户网络。通过深耕小语种国家市场,康德莱成功分散了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可能因美国市场份额下降而带来的损失。同时,公司还不断加强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政策支持:创新激励与供应链安全

在企业积极自救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创新激励和供应链安全等多个维度助力企业应对关税争端。

对美 CT 球管的反倾销调查,无疑为本土企业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窗口期。CT 球管作为 CT 设备的核心部件,长期以来被美国和印度企业垄断,国产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均处于劣势。中国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 CT 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后,进口 CT 球管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国产 CT 球管迎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联影医疗、国力股份等本土企业抓住这一契机,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突破。联影医疗成功研发出 8.0MHU 金属陶瓷球管,在高端市场占据了 25% 的份额,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 CT 球管领域的垄断局面;国力股份通过参股昆山医源参与反倾销调查申请,积极推动国产 CT 球管的发展。在政策的保护下,本土 CT 球管企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技术和市场份额的双重突破,进一步提升国产 CT 设备的国产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鼓励企业研发高端设备,国家出台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零部件免征关税政策,这一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的高端设备研发注入了强大动力。DR 动态平板、超导磁体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免征,使得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中。

以生产高端影像设备的企业为例,DR 动态平板作为 DR 设备的核心部件,其进口关税的免征,使得企业每生产一台 DR 设备的成本降低了数万元。企业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了具有更高分辨率、更低辐射剂量的 DR 设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超导磁体进口关税的免征,也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国产 MRI 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加速了国产 MRI 设备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

四、未来展望:挑战中的机遇

4.1 行业洗牌加速

关税争端引发的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正加速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的洗牌进程,重塑行业格局。

在医疗器械领域,那些依赖美国进口设备和零部件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高昂的关税使得采购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利润空间,许多企业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营。一些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应对关税挑战,不得不选择减产甚至停产,逐渐退出市场。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中,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数量减少了约 15%,其中大部分是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规模优势,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竞争力。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面对关税争端,迈瑞医疗加大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核心零部件,降低了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有效应对了关税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在过去三年中,迈瑞医疗的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 20% 以上的增长速度,净利润也实现了同步增长。

在药品耗材行业,仿制药和低值医用耗材领域受到关税的冲击最为严重。一些小型仿制药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原本就较为微薄,难以承受关税增加带来的成本压力,纷纷倒闭或被大型企业收购。而大型药企则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恒瑞医药作为国内知名的药企,通过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产品,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降低了对仿制药业务的依赖。同时,公司还通过与国际药企合作,将创新药推向国际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在关税争端的背景下,恒瑞医药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

随着美国加大对国内医疗产品的关税征收力度,其本土产能的恢复却面临重重困难。美国虽然在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研发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一些中低端产品的生产上,长期依赖进口,本土生产能力有限。而且,美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原材料供应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本土产能的快速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越南等第三方市场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惠的贸易政策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吸引了大量医疗产品订单,成为关税争端的受益方。许多原本从中国进口医疗产品的美国企业,开始将采购目光转向墨西哥和越南等国家。墨西哥凭借其与美国相邻的地理位置和《美墨加协定》的优惠政策,在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出口方面获得了显著增长。越南则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出台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众多中国医疗企业前往投资建厂,其医疗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4.2 全球化与技术创新

在关税争端的倒逼下,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突破。

为了规避关税风险,许多中国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建厂,实现生产全球化。百济神州作为国内创新药领域的领军企业,于 2024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启用了全新旗舰基地。该基地占地约 17 万平方米,投入 8 亿美元,历时三年建成,具备大规模生产创新药物的能力。通过在美国本土建厂,百济神州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关税壁垒,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与国际药企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同时,公司还在欧洲、亚洲等地布局了研发和生产基地,构建了全球化的研发和生产网络。药明生物也早早布局海外产能,在爱尔兰、美国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生物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通过全球化布局,药明生物能够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产企业在高端领域加速追赶,努力打破外企的技术垄断。在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天智航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企业,其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该机器人通过精准的定位和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本地化服务,逐渐获得了国内医疗机构的认可和青睐。在药品耗材领域,可降解支架等高端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乐普医疗研发的可降解支架,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使命后,能够逐渐降解被人体吸收,避免了传统金属支架长期留在体内带来的潜在风险。该产品的推出,填补了国内可降解支架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结语:在风暴中寻找平衡点

关税争端给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既是挑战,也是中国医疗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在这场贸易风暴中,中国医疗行业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平衡点,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自主化迈进。

在未来,如何在贸易摩擦中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将成为企业与政策制定者共同面临的关键课题。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策制定者应继续出台支持性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行业将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在全球医疗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