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茶水间听见小王在抱怨房贷压力大,我一把抢过他的手机,三下五除二操作完个税APP。十分钟后,这个95后小伙子看着到账的8263元退税,差点没给我跪下——这已经是今年我帮公司第7个同事捡回"丢在税务局的钱包"了。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我媳妇儿整理衣柜时翻出本尘封的教师资格证,随口嘟囔了句:"考这证花了我大半年工资呢。"没想到这句话让我多退了4800元!原来继续教育扣除里藏着这个玄机,那次经历让我成了朋友圈里的"退税侠"。

五大"藏钱"死角自查指南:
1、赡养父母的时间差比电视剧还狗血 我老丈人的60大寿是2022年12月31日,亲家母的生日是2023年1月1日。就这两天的差距,让我家2022年只能抵扣1个月,而亲家母那边能整整享受12个月额度。记住!老人身份证上的月份就是你的"提款密码"。
2、房贷扣除藏着"过期不候"的陷阱 财务部小李去年提前还清了房贷,正心疼利息钱呢。我提醒她:就算提前还款,只要贷款合同没到期,照样能按1000元/月扣除。结果她愣是把2019-2023年的扣除全补上,退了小两万!
3、职业证书才是真"税后收入" 我表弟考了三次才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那本蓝皮证书在抽屉吃灰三年。上个月帮他补填信息,系统直接吐出来7200元。现在他逢人就嘚瑟:"早知退税这么多,当年就该多挂几科!"
4、大病医疗申报要会"薅羊毛" 同事老陈去年心脏搭桥花了28万,自付部分9.6万。他本来觉得能退个三五百就不错了,结果按(96000-15000)×税率计算,直接到账1.2万。现在他见人就劝:"生病记得留好票据,比买保险划算!"

5、租房扣除玩的就是"地域歧视" 前台小美和男友分别在杭州、绍兴租房。就隔着条钱塘江,扣除标准从1500元暴跌到800元。后来我教她按主要工作城市申报,硬是把绍兴的租房合同"平移"到杭州,多退了四个月差额。
手把手追税四部曲(包教包会):
①打开个税APP别急着点"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先戳右下角"办税"
②在"税费申报"栏里有个"作废与更正",像淘宝退货一样选年份
③重点检查"其他扣除"里的灰色未填写项,这里都是钱!
④提交前记得勾选"自动计算",系统比你会算账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年6月30日截止!6月30日!6月30日!(我邻居去年7月1日想起来,哭晕在税务局门口) ‼️材料别等要用才找,电子合同存微信收藏,医疗清单拍照丢网盘 ‼️接到区号12366的电话千万别挂!那是送钱专员,不是诈骗!

税务局最新数据显示,光是2023年就有超过37亿退税没人领。这些钱够给全国人民每人发2.6个红包,说不定就有你的一份。赶紧转发给相亲相爱一家人群,今晚八点全家一起查退税,说不定你妈能多退出一年的广场舞经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