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不是骂人,而是为了一点点幽默。

想到这四个字,是因为这两天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个十八子的人对其家门的一首词提出了批评。
看到这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此人胆子真粗,吃了豹子胆。不,豹子在为王的狮子面前好似老鼠见了猫呢。
我在想,倘若在上世纪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此人不是把牢底坐穿,就是吃了“花生米”。他真是碰上了好时代啊。
文学作品,是可以批评的,也是允许批评的。但那要看是谁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大救星”的大作,能批评吗?胡适之说人家的一首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就被冠以“恶攻”之名,隔空被“口诛笔伐”呢。“不须放屁”,谁敢说半个“不”字。
被称为“郭老”,是可以戴上大师——如今非常时髦的桂冠的。他赞誉伟人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诗词的“泰山北斗”啊。“泰山北斗”,焉能随意说三道四。
十年前的十一月,章立凡先生在《南方周末》发了三篇琐谈伟人诗词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毛之诗词气有余而韵不足,晚年尤甚。作品中气韵皆备者,当推早年《长沙》与中年《雪》两首《沁园春》,后者气已稍稍欺韵。”一首被大家誉为“气韵皆备”之作,被此人横批乱评一通,是丢人现眼的大笑话。
此人的所谓评论我瞟了几眼,觉得不是文学批评,而是不着调的网言网语。
如果爱好诗词作品的批评,尤其是爱好对伟人诗词作品的批评,那么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第一,必须有作诗赋词的基本功;第二,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即对所评论的作品要老老实实地读,老老实实地弄清楚作品创作的背景,老老实实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怀,老老实实地翻阅相关资料。看看2021年4月21日海外网转人民网的《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信口开河,戏说,不是文学批评,而是哗众取宠。
放屁,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放得过多,而且乱放,那就是不正常了。
不过,对于不入流的文学批评,或是批评中存在错误,不必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