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应当效仿澳大利亚,禁止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来自网络
这是界面新闻一位记者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澳大利亚政府11月底通过一项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于是,记者就写了这篇大作。她认为,“我们是否应当效仿澳大利亚,对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进行强监管?答案是肯定的。”
澳国为啥要做出此规定呢?因为“多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引发的攀比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会导致抑郁和焦虑,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后果尤为严重;社交媒体的奖赏机制也会诱发用户成瘾,导致多巴胺过山车一样激增和消耗,带来低自尊、空虚、孤独,现实生活的伙伴交往减少等等;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和屏幕匿名性助长了网络欺凌,导致社会排斥、谣言传播和人身攻击,一些孩子因此而丧命。”
那么,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就可以消除社交媒体对他们的祸害了?
记者的回答是:“当然,一刀切的禁止措施,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还很难说。”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既然起到多大作用还很难说,那么为什么应当效仿澳国,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呢?
何况这些“多项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专家都认可。而且澳大利亚一项政府文件也提到,关于社交媒体的影响可能会有国别差异,急需成熟的跨国数据的共享。
记得电子游戏来到我国之初,有专家视电子游戏为祸害青少年的毒蛇猛兽,呼吁禁止未成年人玩电子游戏。可是现实又如何。电子游戏并没有毁掉一茬又一茬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也没有远离电子游戏。
社交媒体对未成年人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如果沉溺其中,那么肯定有。但是不能因此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禁止。
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它原本不具备“罪恶”和“毒素”。关键是如何使用。比如,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一陪护者就是手机和游戏。这难道是手机和游戏的过错吗?还有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下班后,手机不离手,微信聊天、玩游戏、刷短视频等等,与孩子缺少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只好也向父母学习,爱上手机、爱上社交媒体。再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但是又有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生理特征的玩耍领域呢?无论游戏,还是短剧,还是社交媒体,都是不分级的。这让未成年人如何选择?
与其一刀切的禁止,倒不如因势利导和疏通。
给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才是父母懒惰的表现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到自己 就给孩子塞个手机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看手机 还给别人说孩子多聪明 会使用手机了 然后几岁就开始戴眼镜 和同学交流全都是网上狗屁倒灶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