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给我留言,为什么明军大兵团野战打不过满清八旗军啊!很多时候都是一触即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就从明朝根儿上说一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明军打不过八旗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明军缺粮缺饷不给发工资!才导致明军战斗力不行。
可虽然明军发不出工资来,但是史料显示明军在和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以及关外的满清八旗军作战的时候,经常劫掠地方财阀平民以充军饷。
可问题是,您劫掠了地方军饷也有了,可您还是打败仗啊!那这是什么情况?这就不是军饷的问题了。
而真正导致明军战斗力不行的原因,还得从明朝的军制说起。自古以来军队都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花钱的地方太多!那怎么办呀?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了个招,他就让大明朝的士兵平时种地,自己解决填饱肚子的温饱问题。
打仗的时候拿起刀枪上阵杀敌,就这帮人和他们的后代就成了军户,由卫所指挥。一个一个的卫所,就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
一个省所有卫所的管理,设一个都指挥使司,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为军区,这就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卫所制度,这就是他说的吾养百万兵不费国家一粒粮。
可等朱元璋死了之后,这个卫所制度就变味了。因为,和平年代无仗可打,这帮明军士兵种地时间太长了!就变成了真正的农民了,就不会打仗了。
再加上这些卫所的官员对于军户的盘剥,导致很多军户都跑路了。到了后来,这个卫所总管也就是这个都指挥使司就不好使了。
那怎么办呀?改革!大明朝的军制就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大明帝国的思路很简单,既然军户不好使了,不能打仗了!那么,咱们就招募能打仗的人来当兵。于是乎营兵制就诞生了。
在一个省设立一个总兵官,由总兵官去省里招兵,哪儿的人打架最狠,不怕见血的就招哪儿的人过来。
比如:戚继光手下的营兵,就是全部来自浙江义乌的兵,可见当时义乌的民风是十分彪悍的地方。
地方讲完了,咱们再来说大明朝廷。明朝在北京设立了京师战略机动部队,地方营兵负责地方治安。
这个战略机动部队负责打大仗,是明朝精锐中的精锐相当于主力部队特种兵。比如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都是当时明朝的京师部队。
问题是大明朝出了一个瓦剌留学生,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一战》就把大明朝的战略机动部队给报销了,家底全都葬送了。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之后,这支部队又重组了,但是从此就一蹶不振形同虚设,谁来整顿都不好使了。
其实这个问题清朝也遇到过,雍正时期的《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也是满清最精锐京师八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以诱敌深入之策,清军几乎也是全军覆没。
幸亏后来乾隆皇帝不仅重组了京师八旗,还新组建了西山健锐营。虽然战斗力也不如从前了,但是灭准噶尔汗国,平大小和卓、西藏平叛收复大小金川、还是绰绰有余的。
反观大明朝就不行了!《土木堡之战》之后,皇帝被捉就再也没缓过劲儿了。后来,一旦要打大仗就只能去全国调集部队了。
比如辽东发生战斗,努尔哈赤太强了!辽东总兵张承胤、辽阳副总兵颇延向、海州参将蒲世方相继战死!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大明朝就得调河南总兵、保定总兵、来援剿辽东战事了。
所以,到了《抚顺战役》前后的这段时间,大明朝在辽东的兵乱成了一锅粥。
什么河南兵、浙江兵、四川兵、陕西兵、山西兵、哪儿的兵都有!
就这些兵,平时根本就没见过面,更没有合作过!什么作战习惯、生活习惯、甚至语言都不通。这就相当于一个个各地的地方独立团,加上什么县大队、区小队,游击队、被临时拼凑起来!
去对付满清齐编满员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的重型装甲集团军!而且在关外打仗,明军又是客场作战,地理地形、风土人情一概不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明军作战的特点就是这些营兵在自己的辖区之内,打一打治安战效果非常好。
可一旦大兵团作战,几万人十几万人集结起来,这明军就不会打仗了!战斗力迅速下滑。
以松山副总兵金国风为例:他一个人守松山的时候,下辖兵力还不到3000人,但是可以击败清军。可他一旦当上了宁远团练总兵官之后,马上就阵亡了。
那有人就该问了,那为什么明军打不了万人以上的大兵团战役呢?
除了明军军制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明朝不培养用于大兵团作战的蒋帅、战役级别的大将领。
明朝的武将,我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山西大同的总兵,手下人马不会超过一万人,最多5000精兵。
这还是账面上的人数,实际上明朝武将打仗都是用家丁和私兵。这些家丁和私兵少则几百,最多的是吴三桂手下的私兵也就两三千人。
5000账面上的兵,吃空饷养活这些家丁,那些总兵表面上是个军长师长,可实际上他们的平时作战指挥能力也就是个营长,顶了天是个团长的材料。
就这些个总兵,平时在自己的辖区里边打个治安战、打个马匪、平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够用没问题!可一旦被拉上去辽东前线,参加几万人规模的大战役!需要你运筹帷幄,需要你排兵布阵,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因为,明军平时干的都是营长、连长的活!突然给你一个军区总司令就拉胯了,地图都看不懂他没干过这事儿!打土匪他不用看地图!满桂不是就这么死的吗?
当总兵的时候打的挺好的,可一当上武经略之后,指挥几万人的明军部队马上就拉跨了!被清军吊打。
有人又该问了,为什么明朝的武将都不好使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明朝自始至终不信任武将,以文治武。
明朝军队一旦集结起来跟满清打,基本都是七八个不同地方的总兵!带着各自的军队集结在一起,然后由一个文官来担任经略使、总督使、来指挥作战。
你作为一个总兵,你要是命不好点儿背!来的是什么人呢?杨镐、袁应泰、王化贞、这样的人才!分分钟让你送命。
命好点的,来一个孙传庭、洪承畴这样的人才、晚一点让你送命!你还能多活几天。
我为什么说你能多活两天,那是因为孙传庭、洪承畴这些前线总指挥的权利并不大。
地方有巡抚总督制衡他,朝廷那边有内阁、有兵部、有户部、欺负他。就连一个户部和兵部的给事中这样的小官,都能给这些前线总指挥穿小鞋,还有太监锦衣卫。
所以说明朝一旦打大仗,这个决策层里就没有蒋帅指挥大兵团的军官。这些管理前线总指挥、内阁大臣、兵部尚书、都是科举考试出身的文人!都是文绉绉读书人。
你说这还能打仗吗?根本就都不懂实战军事,指挥大兵团作战!
哪怕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这样的人懂点军事的,可架不住朝廷那边他瞎指挥啊!逼着你出战,卢相生和孙传庭就是最好的例子。
崇祯二年十二月,在卢象升最后一场仗《巨鹿贾庄之战》中,面对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卢象升本来有机会跑出去,可最后还是选择慷慨赴死。因为有袁崇焕的例子在前,卢象升知道崇祯皇帝疑心太重,他明白自己就算拼了命也不会有一个好结果。所以,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杀,才会在决战的最后关头拒绝突围。
卢象升悲愤地说:我不死在大明战场,难道要死在大明刑场吗?
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声势壮大!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先后战死沙场。崇祯皇帝只好把关在牢里的孙传庭放出来重新带兵打仗。
崇祯皇帝既怀疑孙传庭按兵不动“养寇自重”,又想让他尽快消灭农民起义军“流贼”!朝廷就催促孙传庭尽快出兵。接到诏书的孙传庭,发出了和卢象升一样的感慨: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我此去必定有去无回,但我难道还回去坐牢吗?只好硬着头皮出兵在潼关战死沙场!《明史》书上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崇祯帝主力明军大兵团数据明军类型崇祯初年兵力崇祯末年残存覆灭战役九边边防军32万不足5万松锦大战(1642)中原机动兵团18万约3万朱仙镇之战(1642)火器特种部队4.7万基本消亡巨鹿之战(1638)南明江北四镇24万(空虚)0扬州战役(1645)咱明思宗崇祯皇帝还指责卢相生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异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示沽名欺众。
明朝的武将就算做到总兵,在文官眼里也就是一个“大老粗”。
明朝的制度限制了武将,重要军事职位都是文官掌控,军队权力分的很散。兵部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实际掌握明朝兵马的五军都督府,也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
李自成在攻打北京之前,通过太监杜勋向崇祯帝提出了三个条件:
要求崇祯帝封王割让西北:李自成要求将陕西、山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划为封地,自立为王。在《小腆纪年附考》等史料中明确记载,称“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拒绝接受明朝传统的“一字王”秦王、晋王封号,而是以“大顺王”自居。
犒军白银百万两:要求崇祯提供百万军饷,长途跋涉至北京的"差旅费,以犒劳军队。
不奉诏也不觐见:李自成表示自己受封王后,可以替朝廷出兵镇压后金叛军、"内遏群寇、助剿辽藩、剿灭满清”但不会奉诏进京,也不会觐见明朝皇帝。
崇祯帝因祖训束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文官集团又无人敢担责。最终朱由检拒绝和谈,导致李自成兵临城下。
崇祯的短视决策:为了祖训何不来个缓兵之计给他一个封王,迫使李自成先归降!卧薪尝胆国力恢复在图之!拒绝采用孙元化“红夷大炮”战术,错失先进技术对抗窗口期。
孙元化在徐光启指导下,于山东登莱地区建立中国首支专业化火器部队,装备200门红夷大炮,配备30名葡萄牙技师。1630年大《凌河之战》中,该明军以红夷大炮压制后金军,证明其战术价值。
军事-财政-社会恶性循环:士兵待遇低下→逃亡投降→防线空虚→加派赋税→民变频发→财政破产→进一步压榨明军,形成无法破解的死局。
崇祯帝刚愎自用,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稳住李自成给他一个王当一当,用大顺军对付八旗军!大明也不至于亡国。可惜没有大局观,葬送了自己也丢了大明江山!
所以,清朝这么一个区区几十万人口的女真少数民族,能入主中原是纯粹的运气吗?是捡漏吗?还是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