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聂荣臻预感大限将至,拖着疲惫的病体,挣扎着安排了三件事

壹点料得 2025-04-19 10:11:22

随着年龄的增长,聂荣臻元帅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93岁时,他预感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为了安然离世,他开始安排一些与死亡相关的事项。

传奇人生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于四川江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王朝的没落与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大地满目疮痍。聂荣臻的童年并不富裕,但父母重视教育,让他得以进入县城的小学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年仅20岁的聂荣臻深受新思潮影响,毅然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队伍,踏上了寻求救国真理的征途。

他在巴黎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他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随后,他前往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随后几年又去了苏联在劳动者大学和红军学校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他学习炮兵指挥、战术布防等课程,掌握了现代战争的科学方法,为日后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被派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虽屡遭挫折,却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聂荣臻辗转于中央苏区,协助毛泽东、朱德等人完善红军的组织与战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聂荣臻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他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随即奉命率部挺进晋察冀边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不仅是一位军事指挥家,更是一位深谙民心的领袖。在晋察冀,他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建立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将根据地打造成抗日的坚固堡垒。

聂荣臻常说:“抗战靠的是人民,我们要让老百姓活下去,才能打下去。”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硝烟再起。聂荣臻被调往东北,担任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与林彪密切配合,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等一系列关键战役。

新中国成立前夕,聂荣臻又肩负起接管北平的重任。作为北平军管会主任,他与傅作义谈判,促成北平和平解放,避免了古都的战火摧残。

从四川乡间的少年,到留学海外的热血青年,再到战场上的军事统帅,他用行动书写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国家建设的推动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聂荣臻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肩负起为新生政权奠定国防与建设根基的重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聂荣臻被任命为代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作战,同时负责后方军工生产与物资调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协调军工厂加速生产武器弹药,确保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这个时期,他敏锐地意识到,单纯依靠常规武器难以应对核时代的挑战,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战略威慑力量。

1956年,聂荣臻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工委主任,开始全面领导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时,苏联援华专家提供了有限的技术支持,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留给中国的是尚未完成的设计图纸和一片空白的试验场。

面对这一困境,聂荣臻展现出非凡的魄力和决断。他召集钱学森、郭永怀等顶尖科学家,组建科研团队,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他亲自坐镇指挥,深入导弹试验基地和核武器研究所,与科学家们共同分析技术难题。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仅用四年时间就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两年后的1966年,他又领导完成了氢弹试验,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研发用时最短的世界纪录。

“两弹”成功后,聂荣臻的目光转向了太空。

1967年,他主持制定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计划。面对技术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的现实,他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亲自批准从民用物资中调拨稀缺材料。

三年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聂荣臻在回忆中曾说:

“两弹一星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不被欺负。”

进入晚年,聂荣臻虽逐渐退出决策一线,却依然心系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他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全力支持邓小平的改革政策。多次在会议上强调科技兴国的重要性,认为改革开放必须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聂荣臻的临终交待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与建设,聂荣臻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逐渐加重,尤其是1980年后,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用行动展现出一位革命前辈的人性光辉。

985年,他突发严重的心脏病,医生甚至一度认为他难以挺过难关。然而,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科学的治疗,奇迹般地恢复过来。

他曾在病床上对医护人员说:“我这辈子打过仗、搞过科研,什么苦都吃过,这点病不算什么。”

当聂荣臻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尽头逐渐逼近时,内心并没有慌乱或者恐惧。作为一位经历过无数战斗、无数险境的革命元帅,他早已习惯了在生死存亡之间徘徊。此刻的他,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与平和,已经与死亡握手言和。

在预感到大限将至的时刻,他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安排了三件遗愿,这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革命信念与家国情怀的最终凝结。

第一件事,是他要求在自己临终时的房间里挂上一幅毛泽东的画像。

在他心中,毛泽东不仅是他的领袖,更是与他并肩战斗数十年的战友。从井冈山的艰苦岁月到新中国的建立,聂荣臻始终追随毛泽东的脚步,对他的战略眼光和革命理想怀有深深的敬仰。

“毛主席的像要挂起来,我每天看着他,心里踏实。”

这幅画像不仅是怀念,更是他对革命初心的坚守,是对那段血与火岁月的最后致敬。

工作人员遵照他的意愿,将毛泽东的画像挂在卧室正对床的位置,直到他闭上双眼,这幅画像始终陪伴着他,在无声中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二件事,聂荣臻则是对自己的一位老战友,彭真,提出了关心。

两人同为晋察冀根据地的缔造者之一,在抗战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新中国成立后,彭真担任北京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要职,与聂荣臻在国家建设中并肩奋斗。

1990年,彭真因病住院,病情日益严重。聂荣臻得知后,心中牵挂不已。尽管自己也病重在床,他仍多次询问彭真的情况,甚至拖着虚弱的身体口述了一封信,托人转交给彭真:

“老彭,你我都是苦出身,为国家拼了一辈子,现在要好好养病,咱们的担子交给年轻人了。”

因彭真已陷入昏迷,这封信虽未送达,但这份对战友的深情,感动了身边所有人。

第三件事,是录制遗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革命事业的元帅,聂荣臻深知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兴国的领域。他希望全国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牢记“科技兴国”的责任,为中国的崛起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这一生,为党为国尽力了。希望国防事业继续巩固,科技要兴国,两岸早日统一,国家更加强大。”这段录音只有短短几十秒,却凝聚了他毕生的信念。

遗言录完后,他疲惫地闭上眼睛,对护士说:“这下好了,我可以放心了。”这不仅是他对家人的告别,更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后嘱托。

他的女儿聂力后来回忆,父亲录遗言时,眼中既有不舍,也有释然,仿佛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

聂荣臻的最后时光

1992年,聂荣臻已经93岁,身躯日渐虚弱,生命的终点似乎就在眼前。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新年,躺在病床上的他,身体的每一次虚弱都像是提醒着他,时光的流逝是无法抗拒的。

在病床上的日子里,聂荣臻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痛苦或焦虑。相反,他显得格外镇定,像一位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者,早已习惯了生死的轮回。

每当亲人和秘书们急切地向他表示关心时,他总是微笑着安慰他们,自己能从容应对一切。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301医院平静地去世。弥留之际,他紧握着女儿聂力的手,低声说:“我该走了。”他的离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告别仪式,却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

他的去世引发了全国的悼念,党和国家领导人、普通市民乃至海外华人都为这位“人民元帅”的离去而悲痛。邓小平在悼词中评价:

“聂荣臻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的革命精神永存。”

聂荣臻的生命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他的临终遗志则是这部历史的延续。他用93年的岁月,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大爱。

他曾说:“我这一生,就是为民族站起来、强起来而奋斗。”这句话,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注解,也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