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时候,八路军在冯家沟精心设了个伏击圈,要打日军的运输大队。这乍一看就是个小打小闹的事儿,可实际上,这里头有着改变整个抗战局势的大能量。
冯家沟是个藏在山谷里的小村子,地方很隐蔽。就因为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这场战斗里它可是块理想的地方。八路军借着地形的好处,精心设下了两个伏击圈。战斗的准备工作都悄悄进行着,每个参加战斗的八路军战士心里都明白,这可不只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
1937年10月12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南阁崖村这儿有点微光了。杨成武带着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3营到了这个地方,离冯家沟也就不到四里地。旁边有树林,士兵们麻溜地躲进去休息调整,赶忙做战前的准备工作,那气氛可紧张了。
杨成武和他的手下们,按照之前的侦查报告以及实地考察得到的结果,仔仔细细地商量了伏击的具体安排。这一回,他们打算在两个地形占优的关键之处设下伏击,借助高低不平的地势和复杂的山林环境,给前来的日军运输队布下要命的陷阱。
1营就选在冯家沟南侧的垭口扎营,这可是必经之处,两边的山崖陡峭得很,特别适合藏兵。在曾保堂的指挥下,士兵们借着夜色还有清晨那迷迷蒙蒙的光线,一声不响地就把地雷和手榴弹都布置好。一连藏到路的西边,二连躲在路的东边,四连,占了路旁的山坡,三连留着当预备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交火的时候给大家帮忙,或者堵住敌人可能逃跑的路。
这时候,3营在更靠南的义泉岭那一带开始布置起来了。这个地方视野特别开阔,能老远就盯着灵邱北边方向的道路。黄寿发带着他的营,把兵力安排在重要的山头还有树林子里,这样就能保证从好多方向都能朝着进来的日军开枪射击。因为这地儿比较开阔,在安排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要借着地形还有临时挖的战壕把自己藏起来。
布置那两个伏击点的时候,士兵们都尽可能少活动,就怕被敌方侦察机或者侦察兵瞅见。他们把剪断树枝在草地上留下的印子都仔仔细细地给盖住了,连说话都是压着嗓子交流,就担心声音传出去太远了。
伏击点布置好了之后,士兵们就检查起武器和弹药来,要保证啥都准备好了。每个人眼睛里都透着决战时的那种又坚定又紧张的神情。他们心里都清楚,这场伏击对于削弱日本鬼子的运输线和后勤支援可太重要了,这可是长期抗战里关键的一步。
时间慢慢溜走,太阳一点点升起来了,远处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在伏击圈里的士兵们都保持着极高的警觉性,就等着敌人露面。眼瞅着时间越来越接近预估的日军到达时间了,每个人都紧紧握着武器,只要一接到开火的命令,马上就发动致命的攻击。
怎么开展伏击战?10月12日一大早,东方的朝阳刚刚冒头,日军第5师团第2运输大队就慢慢往前走,不知不觉就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这时候,日出的光亮正好把前面的路给照亮了,路两边,有八路军战士藏在茂密的树林和山崖里头,正屏着气盯着马上就要到跟前的敌人。
最开始出来的是两辆带着侦查设备的三轮摩托车,每辆车上都站着一个日本兵当尖兵,他们就是要去查看前面的路安不安全。接着,有两个当尖兵的伪军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这俩家伙到处瞧,想找出点不正常的情况。可他们,根本就没发现藏在暗处的八路军。
在杨成武发出信号之后,1营的各个连就开始行动起来。宋玉琳带领的1连在西侧,他们可是第一个开打的。就听“砰”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早晨的宁静,这伏击一下子就全面展开。紧接着,东侧的2连和山坡上的4连朝着敌人就猛开火。这突然来的攻击,可把日军还有伪军的尖兵打懵圈了,三轮摩托车和自行车差不多同时被打中,车上的日军尖兵一个个都倒在地上。
接着,好多八路军战士从藏身的地方跳了出来,手里的步枪、机枪一个劲儿地朝着日军运输队扫射。子弹在空中嗖嗖地飞,一下子就打进日军运输车队里了。日军运输车队的驾驶员和负责护送的日军想反击,可这伏击来得太突然了,八路军的火力又特别猛,他们根本没法有效地组织起反击。
在一片混乱的时候,有部分日军想从车上跳下来找个地方躲一躲。可八路军的火力把整个伏击的地方都给罩住了,不管是想逃跑还是想还手,那都是白搭。山坡上的4连可起了大作用了,他们占着有利的位置,能斜着打到运输队里去,这就使日军的伤亡更大了。
接下来的30分钟,冲锋号一吹响,1营各个连就像雷霆一般迅猛地冲进了日军的阵地,端起刺刀近战起来。在这期间,八路军的战斗效率超高,战术执行能力也是超棒的。仅仅半小时,差不多把日军运输队全给消灭了,就只有很少的日军骑兵运气好给跑了。
收集战果并进行评估冯家沟打完伏击战之后,战场上有特别明显的痕迹。你看,日军的运输车辆横七竖八地停在路上,好多车被直接打中了,有的在燃烧,有的已经严重损坏了。战斗刚一停,1营的战士们马上就开始清理战场,统计日军的伤亡人数,还把散落在地上的各种物资和武器都收集起来了。
士兵们收集武器的时候,会把缴获的每件装备都仔细记下来。像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步骑枪就有70多支,短枪也有10多支。这些枪对八路军可太重要,既能直接补充到武器库里,还能给新战士装备上,让部队火力更猛。另外,还有20多箱炮弹和40多箱子弹,这些弹药对持续作战可关键得很。
最关键的是从日军运输队缴获了好多补给品,像罐头、饼干和汽水就有2200多箱。这些补给品本来是给日军后续打仗用的,现在却成了八路军的战时物资。这些吃的喝的,不但能直接让八路军战士用,还能当作战时紧急的食物储备,让部队打持久战的能力变强。
战后清理的时候,士兵们那效率可高得很。他们有条有理地在每辆车还有每个日本兵的尸体上搜物资,保证啥资源都能被好好利用起来。另外,有一部分技术人员专门检查和修理那些有点小毛病的武器装备,好让它们能再次派上用场。
日军的物资大量流入后,八路军的物资情况有了特别大的改善。有了食品和弹药的补充,士气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部队持续作战的信心也增强了。这些成果既体现出八路军战术和策略的成熟,也为日后的战斗行动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推进战略伏击战打赢之后,八路军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达到了新的高度。就在当天下午,在杨成武的指挥下,3营快速朝着南边推进,他们的目标就是位于山区中心的广灵城。广灵城可是战略要地,它控制着周边好多交通要道,不管是对八路军还是日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营逐渐靠近的时候,城里的日军靠着间谍和侦察,知道了冯家沟伏击战的战果,晓得了他们的运输线被切断,补给也已经非常吃紧。在八路军巨大的压力和不断迫近的威胁下,日军指挥官决定撤退,好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他们匆匆毁掉了一些军事设施和储存的物资,接着在慌乱之中弃城跑了,还留下了好多军用物资和文档。
八路军3营的士兵进城那会,瞅见城墙上有日军撤退时没来得及销毁的武器和弹药。城里的老百姓看到来解放他们的部队进了城,都从家里走出来,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欢迎这些战士。八路军马上开始整备城防,把新得到的阵地稳固好,并且对城里的物资进行清点和收集。
广灵城成功收复后,八路军的声望和影响力又扩大了不少。这消息眨眼间就在周边地区传开了,让民众对咱们抗日力量更有信心了。接下来的几天里,八路军借着这股热乎劲儿,得到了群众大力的支持与配合。
然后,八路军朝着周边的灵邱、易县、蔚县、阳原和浑原继续进发。这几个地方的日军,一听到广灵城被八路军拿下了,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不少。好多日军部队在八路军的进攻下,要么撤了,要么就投降了。八路军每收复一个城镇的时候,都尽量不去破坏城镇,很快就把当地的秩序恢复了,还建立了临时的民政管理,这样就保障了基本的民生和安全,于是八路军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一下子就提高了。
在灵邱,八路军解放这个城的时候,发现了日军留下的不少军事装备还有日志。这些东西可都是宝贝,给八路军提供了特宝贵的情报,能让他们知道敌军在其他地方是咋布局的,还有啥弱点。在易县的时候,八路军就和当地抗日民兵合作,一块儿把残留的日军势力给清除干净了。蔚县和阳原的收复,主要靠的是快速机动和突袭。八路军借着山地地形的优势,很快就把战斗任务完成了。
浑原这个地方,八路军要进城之前,靠着地下抗日组织帮忙,就拿到了城里日军动向的详细报告。然后他们就制定了很精准的进攻计划,结果在一次夜袭里,成功把城镇的控制权给夺回来了。
创建并扩大根据地八路军在冯家沟的伏击战不像平型关战役那么出名,可它的战略效益相当显著!这场仗打赢了,直接就打击了日军。更关键的是,这让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高了,给八路军后面的战斗行动和根据地建设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伏击战打完后,八路军马上就行动起来了。借着战斗刚结束的那股子劲头,在平西这块地方,还有沿着平绥、平汉铁路的好些个要紧的地儿,开始建立根据地,还把根据地给扩大了。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对控制运输和补给线那可是相当重要,在八路军的战略布局里可是关键的一环。有了这些根据地,八路军既能把日军的物资运输给有效地截断,又能给自己弄到必需的物资支持,兵力补给也有了保障。
冯家沟伏击战打完后的几周里,八路军靠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招来了好多新兵。原本部队就1700多人,结果才半个月,人数一下子就涨到7000多了。为啥能增长得这么快?一方面是打日军打了不少胜仗,另一方面,八路军抗日宣传搞得好,群众基础也好,深入到老百姓心里去了。八路军打仗的时候有勇气、有决心,对老百姓又公正又尊重,所以老百姓特别支持、信任他们。
八路军兵力增多了,结构也跟着调整、扩编。之前那些独立团都重新编排,编成更大的编制单位了。八路军独立第1师的组建,意味着部队规模和战斗力都上了个新台阶。新组建的这个师,指挥结构更完备,作战能力也更强了,能在更大范围执行更复杂、更艰巨的军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