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有架从北京来的飞机缓缓在厦门机场降落。飞机停稳后,一对母子大步流星地走下舷梯,坐上一辆印着“厦门大学”字样的中巴车,风驰电掣般朝着厦门大学的方向驶去。
两天之后,这母子俩现身于厦门大学百年校庆庆典的主席台上。在庆典还没开始的时候,厦大党委书记张彦宣读主席台上就坐来宾名单,念到这母子俩名字的时候,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嘿,你知道吗?这母子俩,就是厦门大学特别厉害的校友、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女士,还有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
台下的校友们一个劲儿地鼓掌,由昆女士和陈由伟就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一个劲儿地向台下示意。由昆在即席的简短讲话里提到,今天她坐的这个位置,是厦大校长朱崇实特意安排的,这里面可有很深的意义——35年前陈景润被邀请参加厦大校庆的时候,坐的也是这个位置!
她话还没说完,台下就又响起了像潮水一样的掌声。看着陈景润以前坐过的那把椅子,由昆和陈由伟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了……
我上小学三年级那会,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咱同学们讲过一个故事。啥故事?就是中国有个数学家叫陈景润,他靠着超强的毅力,把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难题给攻克了。
老师讲这个故事,肯定是想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以后能像陈景润那样当个科学家。
课后,我跟几个同学聊天的时候,得知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证明“1 + 2”这个事儿。我们几个小孩当时可震惊了,觉得这太神奇了——1 + 2不就等于3嘛,这还需要证明?这事儿还得科学家来证明?
长大了我才晓得,以前的我有多傻。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一个叫哥德巴赫的中学老师提出来的,内容就是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的数)相加的形式。
这个猜想一被提出来,好多好多数学家都想去把它攻克掉,可最后都没成功。
陈景润所证明的“1+2”,这可不是普通的加法运算,而是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就因为这个成果,咱们中国人终于把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给摘下来!
在这之前,陈景润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就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助理研究员。
1933年他出生了。他的父亲在福州市当邮局小职员,工资不高。他母亲生下陈景润之后没奶水,只能常常到邻居家要米汤来喂陈景润。
陈景润小时候性格特别内向,在语言方面没什么天赋,可他特别爱算术。他家穷得叮当响,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他连上学的钱都没有。
他儿子要读书,他母亲得了肺结核,每天都把陈景润和他弟弟锁在家里面,自己强撑着病恹恹的身体去给人家干活。
陈景润打小就特别喜欢数学。每天他哥哥一放学,他就缠着哥哥,让哥哥把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教给他。后来陈景润回忆的时候就说:哥哥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陈景润八岁的时候,他爸爸把他送进福州市城关小学念书了。陈景润心里清楚,爸妈供自己念书特别不容易,所以他学习可刻苦了,成绩一直都排在前面。
陈景润成绩特别好,这可让班上几个纨绔子弟眼红嫉妒了。有一回,这几个坏蛋故意挑事,把陈景润揍得可惨了。陈景润被打得脸一块青一块紫的,衣服都破了,哭着跑回家跟妈妈说:“妈,我不想上学了,在学校老有人欺负我!”
陈景润脸上有伤,妈妈心疼地摸了摸,说了句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都怪咱们没本事,才被人欺负。你可得好好学,争口气,到时候看他们还敢不敢欺负咱们!”
打那之后,陈景润学习越发勤奋了。读初中的时候,有位老师瞧着陈景润这么勤奋努力,心里就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好苗子,于是常常给陈景润讲咱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鼓舞他用心读书,担起拯救祖国的担子。
每回听完老师的教导,陈景润都眼含热泪地说,一定得好好学习,日后报效祖国。
这位老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所以课外的时候经常给陈景润开小灶,还鼓励他说:“一个国家想强大,要是没有数学人才可绝对不行,毕竟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嘛!”
初中毕业以后,陈景润就考进了福州英华书院的高中部。有一回上课的时候,有个叫沈元的老师出了一道古典数学题,就是“韩信点兵”,让同学们来解。就在所有同学都还没搞明白的时候,陈景润已经站起来把答案给报出来了。
沈老师特别惊讶,这道题可太难了,哪怕是数学老师也得花好多时间才能解出来,可没成想陈景润才用了几分钟就把答案给出来了。
打那之后,沈老师就特别看重陈景润了,老是带着他去做教学大纲以外的数学题。没过多久,陈景润的数学水平就蹭蹭地提高了好多。
有一回,沈老师对陈景润讲,200年前,有个德国的数学家叫哥德巴赫,他提出了一个数学方面的猜想。这200多年来,数不清的数学家都被这个猜想吸引住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人能把它解开。
听了沈老师的话后,陈景润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总有一天,我得把这个数学难题给解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一个像他这样出身穷苦的孩子,能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而且学的还是自己钟爱的数学专业,陈景润觉得自己像是受到了上天的偏爱,打心底里感激共产党和新中国。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数学。陈景润这人肚子里是有学问的,可就是不善于表达,还说着一口福建话,这就导致学生们听他讲课的时候,都一个劲儿地说“听不懂”。
学校没辙了,只能不让他讲课,让他转去做些辅助性的工作。这可把陈景润给憋闷坏了,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
1954年的时候,陈景润回福州养病去了。厦门大学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陈景润调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去工作了。
图书馆的工作没多少活儿,这样一来,陈景润就有很多时间去实现自己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梦想了。
陈景润想要读懂国外数学家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经验,掌握最新消息,就自学了英、俄、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语这七种语言,整天都扎在破解这个猜想的枯燥日子里。
厦门大学知道陈景润正在钻研一道世界著名的难题后,在生活方面就给了他特别的关照,还分给他一间单人宿舍。
陈景润就在那小小的房间里,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光计算用的草稿纸就装了好几麻袋。
1956年,陈景润的研究有了很大突破。数学大家华罗庚知道这事儿后,又惊又喜,都有点不敢相信:新中国竟然出了这样的数学天才!华罗庚立刻就邀请陈景润到北京来,他得见见这年轻人,看是不是真像神话里有“三头六臂”的人物。
北京之行过后没多久,华罗庚就破了例,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好让他有更棒的条件去拿下数学界“王冠上的明珠”。华罗庚这辈子就破了这么一次例,这就看得出他有多看重陈景润。
在数学研究所里,陈景润可是出了名的“怪人”。他吃东西特别简单,穿衣服也很朴素,平常很少和人打交道,一天到晚就晓得把自己关在屋里做演算。
有一回,陈景润打算去理发。那天理发店人不少,得排队等着。他寻思着,有这排队的工夫,还不如先到图书馆去查点资料。哪知道刚进图书馆,他就把理发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了,一直到天黑了才想起来。等他匆忙赶到理发店的时候,人家早就下班了。
1965年5月的时候,陈景润把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给发表出来了,这可让世界数学界特别看重。陈景润取得的这个成果,就被叫做“陈氏定理”了。
陈景润觉得自己还没彻底拿下“哥德巴赫猜想”,所以好多国家邀请他去访问,他都给拒绝了,然后又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研究上。这么潜心研究了好几年,到1972年底的时候,他可算是彻底把“哥德巴赫猜想”给解开!
陈景润见到邓小平之后,朝着小平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口中不停地说着:“邓副主席,谢谢您,谢谢您……”
1980年的时候,陈景润去医院看病,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女医生由昆。他俩那是一眼就对上了眼,很快就结婚。
1981年的时候,由昆生了个儿子。陈景润给儿子取名“陈由伟”。为啥这么取名?“陈”和“由”就是他和他夫人的姓,这个“伟”字,是他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为国家作出了不起的贡献。
你看他儿子的名字,就能知道陈景润对这孩子期望可大了。可在儿子的教育方面,他跟普通家长不一样,对儿子那是相当民主,让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长大。
最开始的时候,陈景润盼着儿子以后也能成为科学家。儿子满周岁的时候,他给儿子买了个电动玩具玩。陈由伟满心好奇,就把玩具拆开了,想瞧个究竟。
这个玩具价格不低,母亲由昆就沉下脸来数落儿子。陈景润却乐呵呵地站在儿子这边,说道:“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他能把玩具拆开,就说明他有求知欲,能钻研问题,做父母的得支持他才对嘛!”
儿子上小学之后,陈景润就把儿子当作朋友了,老是跟儿子聊天谈心,好让儿子能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父母和老师。
陈由伟老是主动跟陈景润说自己学习、劳动还有跟同学们相处的情况。每次,陈景润都会很认真地听着,完了就给孩子当当参谋,儿子做对了就表扬,做错了就纠正。
孩子慢慢长大以后,陈景润发觉孩子不一样了,是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尤其讨厌数学。每次问儿子为啥,儿子老是不肯讲。
陈景润可没轻易放弃。他一趟又一趟地跑到学校,找老师还有儿子的同学们打听情况。嘿,最后总算是弄清楚儿子厌学是咋回事儿了。为啥?原来,就因为是陈景润的儿子,学校里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都把陈由伟当成未来的数学家看待了。老师老是找那些对小学生来说超纲得厉害的数学题,拿来给陈由伟“猛补”,这些题里甚至还有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题目!
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只会起到反作用。陈由伟在数学方面是很有天赋没错,但他毕竟只是个小学生,那些深奥的数学题他怎么可能听得懂?更别说把答案解出来了。老师给他开小灶,只会让陈由伟越来越没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了。
孩子可不会伪装。要是拔苗助长,就会让陈由伟变得特别讨厌学习,他甚至会偷偷把老师给的试题折成纸飞机,扔到厕所里去。他心里就一个想法,反正我学也学不会,那干脆就不学了呗!
儿子的这个情况被陈景润知道以后,他对儿子特别宽容。陈由伟长大后讲过,“当时爸爸真的一声都没骂我,还特别支持我。他让我别把数学老师的话当回事儿,就算我以后不搞数学研究,他也不会怪我,只要我过得开心就好。”
当陈由伟正快乐成长的时候,1996年3月19日,得了多年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陈景润,因为突发性肺炎并发症,病情一下子加重了,最后呼吸循环衰竭就去世了,63岁就走了。
陈景润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跟他的妻子由昆讲,他一直都没强迫儿子非得走研究数学这条路,不过,要是儿子以后能在数学这方面有点小成就的话,那他就是死也能安心闭眼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陈由伟正读初三,很快就要升高中了。那时候他还在叛逆期,哪能明白老父亲的一片苦心?
于是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他自己就做主选了文科。再后来报考大学时,他把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提前批次计划给拒绝了,跑到北京的一所高校去念商科了。
大学毕业之后,陈由伟就去加拿大了,在那儿读一所知名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那商学院里有当时特别火的专业。陈由伟在那儿特别努力,最后成功拿到了国际贸易学的硕士学位。而且,他还开了一家医药公司,生意经营得相当不错。
照理说,陈由伟也算是取得成功了。可是他发觉,自己年纪越大,就越厌烦商业这一块,还有商场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好多夜晚,他都问自己:我真的热爱商业吗?这真的是我内心的选择吗?
捐赠仪式的时候,由昆讲道:“景润不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更是属于国家的。我觉得,国家博物馆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和荣誉最荣耀的归处。”
在这次捐赠仪式上,陈由伟也到场了。听着母亲充满感情地发言,他猛地意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老是一门心思地和“陈景润的儿子”这个身份较劲儿,都把父亲的期望给抛到脑后了,连打小就深深扎根在心底的对数学的那份真爱也忘掉了。
想明白了这个事儿之后,就在当天晚上,陈由伟特别郑重地跟母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得重新去学数学!
回到加拿大之后,陈由伟就去了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所大学读应用数学。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自己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学起数学来那叫一个快乐,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我觉着学数学,就好像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跟我父亲在跨时空交流。”
2018年的时候,陈由伟顺利拿到了应用数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并且还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的副秘书长。
拿到毕业证那天,陈由伟给母亲打了个很长的电话。电话里他对母亲说:“妈,我可算实现爸爸的遗愿,终于能有脸去给爸爸扫墓!我不再只是被人叫做‘大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了,我已经接过爸爸的接力棒了!”
陈由伟心里明白得很,在数学这一块,自己现在就像个“小学生”,跟他爸陈景润比起来,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不过,他好歹勇敢地朝着那个曾经给他心里留下阴影的神奇科学王国,跨出了第一步。
陈由伟心里明白,自己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父亲的成就。可他觉得,当自己定下研究数学这个目标的时候,在九泉之下的父亲肯定特别高兴。为啥?因为陈景润的儿子,就像他父亲一样,在面对险峻难攀的数学高峰时,毫不害怕困难,勇敢地朝着前面进发。这才是陈景润最希望看到的“子承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