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日本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还想抢夺更多发展资源,于是就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从1931年日本蓄意炸毁东北铁路起,一直到二战结束,中国可是遭受了长达十四年的战火煎熬。
那时候的中国,还算是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日本却早就成了工业很先进的国家了,两边实力的差距那是明摆着的。就因为这样,日本才张狂地放话,说要“三个月内把中国搞定”。
但日军没料到,在中国侵略战里,中国军民抵抗得那叫一个惨烈。最后日本被拖进了长期的消耗战,哪怕中国在这消耗战里有诸多劣势。
日军靠着雄厚的工业基础,枪、炮、粮食都特别多。就拿子弹来说,配置量是中国的好几倍。所以那时候中国人要是想打败日军,就只能拿血肉之躯去填补和日军之间的巨大差距了。
你晓得打仗的时候,一个小日本鬼子能发多少子弹不?瞅了数据才明白,为啥抗战那么难。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噌噌地就增长起来了。后来又经历了好几次工业革命,这么一来,国家就实现工业化了,军工制造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再加上日本走的是军国主义道路,于是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对外侵略扩张了。
日军,先后弄出了好几个战场,这战场遍布亚洲十几个国家。嘿,他们还干了件特别不地道的事儿,居然去偷袭远在太平洋的美军基地。
战线能拉这么广,那前期肯定是做了十足的准备。
事实就是这样,在侵略战争里,日军在前期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军事素养相当高,战术战略也很先进。
更别提了,当时的日本,工业实力那可把中国甩得远远的,中国当时还是传统农业国家。在武器装备这块儿,日本有着绝对的优势。弹药管够,装备精良,就连食物储备都特别充足。到了后期打消耗战的时候,日本更是以战养战,每攻占一个地方就疯狂抢掠,用抢来的东西补充自己的物资。
日军前期的物资有多充裕?就拿步兵来说吧。
在二战的时候,日军步兵打仗用得最多的武器就是三八式步枪,这枪在抗战剧里老是被人提起,大家都管它叫“三八大盖”。
这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枪身长度就快130厘米了,要是再算上前面的刺刀,长度还能再增加大概35厘米。在双方近距离作战的时候,这么长就更有优势了。
三八式这枪,不管是射程,还是精准度的控制,在那个时候的枪里面那可都是相当不错的,新兵用起来很容易就学会了。它制造起来简单,耗费的材料也比较少,所以在当时就成了主流武器。
三八式有不少优点,可要是没子弹,那它就跟刺刀没啥区别了,所以子弹的配备数量特别重要。
那一名最普通的日本兵,能配有多少发子弹?
日本步兵标配三个弹药盒。腰两边的腰带上挂着两个,每个能装30发子弹,这样带着很方便,匍匐前进啥的动作一点都不受影响。子弹打完了,伸手就能拿到,换弹匣可快了,特别方便。
另外,士兵的身后还配备着一个“储备盒”,这个“储备盒”能够装填60发子弹。
所以,一个普通士兵配置的子弹总共是120发,再加上枪里的5发,加起来就有125发子弹。
这仅仅是一名单兵在战场上被分配到的子弹数量。日军每个班差不多有12个人,除了8到10个步兵之外,还会安排一个机枪组。
机枪的火力输出可猛了,杀伤力特别大,这样一来,对子弹数量的要求也就比较高。机枪组通常是由4个人构成的,这里面有2个机枪手,还有弹药手和指挥官各1名。
机枪手会给发两个子弹袋,一个子弹袋能装60发子弹,机枪里还能装30发,这样算下来,每个机枪手就有150发子弹的配置。
另外,弹药手,每人会带两个子弹袋,指挥官也会带一个,这么一来,机枪组总共就有480发子弹。这样算下来,日本一个班差不多能配置1600发子弹。
而且,日军里有专门负责运送行李的队伍,这队伍还能带上一定量的弹药。这差不多就是日军普通士兵携带弹药的情况。
而且,日军除了有各种各样的枪械之外,还装备了坦克、炮弹、战斗机之类的重型武器。这就表明,日军在武器弹药方面的储备那是相当充足的。
那中国军队里每个士兵能带上多少子弹?
而且,弹药的供应这事儿,会被别人限制,所以不稳定。
抗战之前,蒋介石老是和德国往来密切得很,这俩国家之间的战备物资还有军火贸易那发展得超级快。德国从中国进口了好多重金属原料,用来搞军备。作为交换,德国得把自己国家的枪械弹药之类的出口给中国。
1936年这一年,德国对华出口的军火价值就达到了640万马克,这差不多是德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么说吧,国民党军队当时用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德国来的。
中日战争一打响,德国就担心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会被日本的侵华战争给破坏掉,所以老是保持着一种“和稀泥”的态度。
局势不断发展,德国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去考量,渐渐偏向日本那边了。而且日本还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不满,这么一来,德国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德国国防部下命令了,严禁把军火出口到中国。
这个命令一下达,就把中国弹药的补给给切断了,一下子就让前线物资变得特别紧张。可日军,人家武器和弹药都供应得足足的,在火力方面那可就占了大便宜。
中央军的嫡系部队都这样了,更别说由我军主力改编成的八路军,还有由南方游击队合编的新四军了。
八路军里,在前线跟敌人打仗的有三万多战士,但是手里就只有一万多支枪,而且这些枪还都是以前缴获的杂牌子枪。把敌人当成“装备运输队”,拿缴获来的武器装备去消灭敌人,这可算是咱们军队的一大特色。
我军不只是缺枪支,子弹数量也少得很。
抗战前期,哪怕是最厉害的部队,一个士兵也就只能分到30发子弹,普通士兵就更少,只有10发。子弹这么少,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八路军都会随身带上一把大砍刀或者别的冷兵器去战斗。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在战场上,我军就只有平型关战役这一回,在子弹供应上表现得特别“大方”。那时候八路军可是破天荒了,给每个战士都配备了100发子弹,以前从来没这样过。可就算是这样,也才刚刚够上日军的最低标准。
可这一仗打下来,当时的八路军那是把家底都快掏空了。要不是最后顺利缴获了日军82辆运输车,估计在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八路军的战斗力都得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我军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悄悄建了个兵工厂,还召集了一帮专家,自己造枪支弹药。那时候,兵工厂一年生产出来的武器,能把16个团的兵力都装备起来,这可让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到1945年夏天的时候,咱们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93万人,而且还拥有37万支枪,同时,把敌后有着1亿人口的地区都给解放了。
抗战长达14年,咱军队消耗的子弹那可少得让人惊掉下巴,总共还不到4000万发子弹,手榴弹也才勉强800万枚。要是按照消灭100万敌军来算的话,每干掉一个敌人,平均也就用40发子弹和8枚手榴弹。
单看这组数据,好像没什么特别的。而且,要是被抗日神剧给带偏了,说不定还有人会想,消灭一个敌人竟然得用40发子弹,这命中率也太低了吧。可实际上,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很少见的。
统计显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平均要消灭一个敌人得消耗2000多发子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平均消灭一个敌人差不多得消耗5000发子弹。
蒋纬国在《抗日御侮》这本书里也做过相关统计。抗战的时候,国民党消灭了85万日本鬼子。平均每干掉一个敌军,就得用掉2000发子弹,还有12发炮弹以及30枚手榴弹。
我军能有这个成绩,那都是被现实给逼出来的。你想,人均子弹就那么点儿,我军战士拿到手的每一发子弹,都得好好算计着用。再看看日军,他们带的子弹量那可太“豪横”了。
日本之前侵略了不少国家,又打这么长时间的消耗战,那肯定得要大量的军需物资。可日本这国家资源特别匮乏,就拿铁矿石和钢铁产量来说吧,光靠它本土生产,根本撑不起二战时候的需求。
那这些物资都是从哪来的?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就一直处在对外扩张的状态里。先是挑起海战,把制海权给夺走了,接着又把朝鲜半岛给占领了。
光一个朝鲜半岛可填不满日本的野心。没过多久,日本就惦记上我国东北三省那肥沃的土地了,然后扶持溥仪搞出个“伪满洲国”,还对那儿掠夺了整整6年。
从这时候起,东北就成了日本的军事基地和物资后盾了。像铜矿、铁矿、煤矿,还有粮食、木材之类的资源,全被他们盯上,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
日本通过合资这种方式,掺和进东北的矿产开发,把东北矿产的开采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只让日本人来开采、使用东北的钢铁,保证那些要“供应日本”的物资,像钢铁和非金属之类的,能按时按数完成。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想扩大侵略战争,于是就又变本加厉地压榨东北三省了。像煤炭、液化煤、挥发油之类的资源,输出量都成倍地往上增。
特别是钢铁的产量方面,钢锭产量从185万吨涨到了316万吨,其中有112万吨运到日本去了。生铁产量,从253万吨提升到450万吨,运到日本的就有152.2万吨。
鞍山和本溪湖这两个地方,钢铁输出量是最大的,这两个地方也是日本着重掠夺的对象。
1931年的时候,鞍山的生铁产量还不到28万吨,这产量仅仅比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产地少一点。过了两年,日本在原来那3座高炉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了扩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鞍山的生铁年产量一个劲儿地增长,到了1937年就达到70万吨了,钢锭的年产量也达到了58万吨。
本溪湖的生铁产量,在1931年的时候是5万多吨,后来增产到了37万吨。
这六年,东北给日本供应了430万钢材,年均产量能有72万吨,这就成了日本军工生产的另一个关键支柱。这些钢材,都被做成了一枚枚子弹,变成日本侵略战争里的消耗品。
全面抗战一打响,日本在东北那可真是把各种资源往死里压榨。不管是矿产,工业原料啥的,就连老百姓活命的粮食、农作物,都一股脑儿地运回他们国内去了。
东北一直以来都是咱国家农业生产的重要地方,当地有八成的人都干着农业生产这行。在伪满那个时候,耕地就已经有1700多万公顷了,能开垦的荒地也有1600多万公顷,主要谷物产量能达到1870万吨。但是这么多粮食,绝大部分都不停地运往日本去了,剩给老百姓的就没多少了。
这就是为啥全面抗战开始以后,日本本来是个资源特别少的岛国,可在战争里军需物资特别充足,吃的喝的都不缺,一路猛打猛冲。日本在对东北长达6年的掠夺里,弄到手大量资源,就为了供给自己侵略战争的消耗。
后来,日本一直把这个“以战养战”的策略给延续着。在中国那些被他们攻占的地方,他们一边疯狂地抢夺东西,一边接着发动侵略战争。
抗日战争那可真是一场惨到家的战争,咱们国家在这期间遭受的损失和伤害老严重了。那时候咱国家经济特别落后,武器装备也是差到没边儿了,差不多每场战役那都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身躯硬堆起来才打赢的。
1931年到1945年,日军侵华那阵子,咱祖国大地被他们肆意践踏。那时候,有3500多万同胞都伤亡了,4200多万难民没了家。
在14年的抗日战争里,咱中国民众为了能赢得抗战胜利,可是走过了近代史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一段路。
咱们兵力差那么多,还能打赢,靠的可都是咱党的政策。咱打游击战,搞全面抗战,既有敌后战场,又有正面战场。全国老百姓都是八路军的强大后盾。咱的抗日战争能胜利,那可是花了老多时间和精力才换来的。
终有一日核平日本,新仇旧恨一齐报!!!
然而这120发是单兵一周的携行量,在执行一些前进作战中不会有其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