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伴随着储能市场的一路发展,极具争议的强制性配储政策也迎来了“最终番”。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通知特别强调,在新建新能源项目的核准、并网及上网流程中,相关部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前置条件。政策一出立刻引发业界的高度关注与集中讨论。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一规定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以往新能源项目审批中的重重壁垒,使得项目开发者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新能源项目无需再为了满足特定的储能配置要求而耗费大量的额外投资和时间成本,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效率,并进一步优化其经济效益。此举不仅有助于加速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将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然而,对于大多数缺乏自主研发实力与创新驱动力,且长期过度依赖政府相关政策扶持的腰部及中小型储能企业而言,此次政策的发布无疑如同一声沉重的丧钟,宣告着它们所依赖的政策红利时代的终结。
这些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性,恐怕将在未来的市场洗牌中被淘汰出局。某光储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其实洗牌早在2024年就已经开启,此次强制配储政策的叫停只是进一步的加快了进程,大家都清晰的感知到会有大部分的储能企业活不过2025年。”
洗牌加剧,储能企业优化产能应对市场变革
的确,自2024年以来,储能行业步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众多企业明显放慢了扩张的脚步,转而采取更为谨慎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市场严峻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优化产能成为企业们的核心举措之一,它们致力于灵活调整生产计划,随机应变,力求在保障市场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为行业的稳健前行奠定坚实基础。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共有19个与储能相关的建设项目终止或者延期,投资合计278.29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4个,数量占比73.68%。
项目涉及宝明科技、黑芝麻集团、易成新能、科翔股份、天齐锂业、维科技术、派能科技等多家原材料企业以及储能企业。产品类型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钠电池、锂电隔膜、电池箔、储能电站等多个细分类别。
从终止或者延期原因来看,具体分为自身发展情况及战略规划调整、综合评估其投资建设效益预测不及预期、考虑到当地新型储能市场供给情况、特殊施工因素影响几大类别。


订单向头部聚拢,招中标市场中小企业被边缘化
除了需要具备精准判断市场环境并及时做好产能管理的敏锐洞察力,储能及相关企业在市场端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储能订单的激烈争夺中。各大企业犹如蓄势待发的猎豹,纷纷摩拳擦掌,不仅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更是在营销策略、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超高性价比等方面下足功夫,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珍贵且富有战略价值的订单。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源网侧磷酸铁锂储能EPC中标单价主要集中在0.6016 -2.828元/Wh区间内,加权均价1.175元/Wh。其中,1h锂电储能EPC中标单价范围在1.1091-2.828元/Wh,加权均价1.621元/Wh。2h锂电储能EPC中标单价主要集中在0.6016-2.208元/Wh区间内,加权均价1.273元/Wh。4h锂电储能EPC中标单价范围为0.6171-1.6468元/Wh,加权均价1.023元/Wh。分析2024年全年趋势,磷酸铁锂电池储能EPC项目的单价整体表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图1 2024年1-12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EPC中标均价(元/Wh)
随着储能市场逐渐呈现出价格下行的趋势,腰部企业及众多中小型企业在积极参与各类大型储能项目的招标与中标环节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它们在规模经济、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供应链完善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客观限制,这些企业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开始被边缘化,其市场地位和参与机会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挤压和限制。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凭借其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屡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大量订单。
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逐步形成了订单向头部聚拢的行业大势,进一步巩固了头部企业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某储能企业创业者就分享:“2023年以后的储能招中标市场就是头部企业‘吃肉’腰部企业‘喝汤’,我们这些后进场的‘萌新’就真的很难得到机会,储能的成本结构已经比较清晰了,除非我们能在技术领域科技实现突破进一步的压低成本,要不然价格根本‘卷’不过头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招投标市场价格的持续下滑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企业的销售收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幸运的是,2024年碳酸锂及其产业链产品价格的显著下调,为锂电池企业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使其盈利空间免于遭受更为致命的打击。
然而,在这场愈发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洪流中,宁德时代等领军企业犹如中流砥柱,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广泛的品牌认知度以及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精准捕捉并充分利用了市场赋予的每一个契机,实现了利润的飞跃式增长,进一步夯实了它们在储能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头羊地位。
反观之下,部分小型储能企业却显得步履维艰,受制于技术创新滞后、成本控制不严苛、市场渗透力薄弱等瓶颈,其净利润如同坐上了滑梯,急剧下滑,更有甚者已深陷连续亏损的泥潭难以自拔,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政策终结,市场机制下的行业新纪元即将开启
对于任一产业领域而言,阶段性的严峻市场环境犹如一把锋利且复杂的双刃剑,其带来的效应既深刻又多维。一方面,它就像一副沉重的镣铐,无情地束缚住了那些实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企业,使它们被迫直面市场的残酷竞争和生存挑战,许多企业因此挣扎在被淘汰的边缘,命悬一线。这种压力不仅考验着企业的韧性,也迫使它们反思与变革,寻求新的出路。
另一方面,这双市场环境的手又配置了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锐而精准地甄别出那些技术陈旧、品质参差不齐的供应端,通过市场的筛选机制,将这些落后者逐步淘汰出局。这一过程中,行业资源得以更加自然地流向那些运营高效、创新能力卓越的企业,这些企业得以借此机会快速崛起,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力量。

这一过程不仅急剧地加速了市场自然淘汰与优化的步伐,深刻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还为产业的长期繁荣与资源的高效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特别是随着强制性配置储能政策的终结,市场机制的全面深入介入,市场竞争更加公平与激烈,一个强者愈发强大、弱者逐步出局,优胜劣汰的新纪元已经拉开帷幕,预示着行业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结尾
面对这一波储能行业的深刻变革与洗牌,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中小企业,都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对于领军企业而言,这是巩固地位、拓展版图的黄金时机;而对于那些处于行业腰部及以下的中小企业,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它们必须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多元化等策略,寻找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政策的调整与市场的波动,虽然短期内带来了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却为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推动了行业标准的提升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行业的成熟与规范化进程。
未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些能够紧跟市场趋势,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企业,将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储能行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因此,对于储能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机遇的时代。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同书写储能行业的新篇章。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作者:刘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