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破格提拔,官至江苏省委书记,后疑似失言得罪人退居二线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17 04:47:35

如今,放眼全国经济强省,第一是广东省,第二就是江苏省。2023年,江苏省GDP达到12.8万亿,破万亿的城市有5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高在90以上,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这得益于当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保持高水平态势。

回顾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陈焕友。1978年之后,他就调入江苏省委领导班子,从江苏省经委一路升任江苏省委书记。他既是江苏改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策划者。2000年之后,他退居二线。

一 乡镇企业带动江苏发展

1978年之后,全国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地发展如火如荼展开。当时还是农业大省的江苏,迎来一个发展机遇。进入1980年代,经济强市上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低端产业开始向周边转移,江苏省主动承接。

当时由于农业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释放出大量劳动力。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正在寻找务工机会。江苏省政府就把产业转移跟当地丰富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采取市场为纽带,集体经济为载体,加工工业为主。

当时担任江苏省经委的陈焕友,就负责产业布局以及结构优化这一块,制定改革方案并落实,可以说是策划师。当时他们先搞了试点,比如,1982年无锡县堰桥镇服装厂开创的“一包三改”。

“一包”是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三改”是改干部任免为选聘,改固定工人为合同工人,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此举效果显著,不仅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也显著增加了。于是,试点开始在全省推广,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到1984年,江苏158个乡镇的工业产值过亿,乡村集体工业产值达226亿,超过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3%,经济贡献可见一斑。这一年,陈焕友升任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发展目标:到新世纪伊始,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为了了解这个战略目标完成可能性,1983年,中央领导南下到经济发展势头好的地区视察,到了江苏苏州。

当时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人均800美元。当地老百姓,离开土地在家也有工作,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中小学教育逐渐普及,社会犯罪率也大大降低。看到苏州的大变样,中央领导对江苏领导班子给予高度肯定。

为了乡镇企业发展保持活力,江苏省委、省政府经常开会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多样化。1987年,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陈焕友,参与政策制定。当时推出了乡、村、组、联户、个体5种乡镇企业齐发力,尤其重视个体经济发展。

到1989年,全省乡镇工业就业人数近920万,总产值在农村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近7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主力军。这一年,陈焕友升任江苏省长。

步入1990年代,江苏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陈焕友的领导班子敏锐捕捉到了。

二 开放新机遇

1990年代,全国最显著的趋势是扩大开放,身处长三角的江苏感受很明显。1990年4月,上海浦东成为又一批对外开放窗口,与上海毗邻的江苏省依托位置优势,势必能享受到外向经济的辐射。如果主动出击,依托自身优势跟上海达成区域合作,就能把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是1+1大于2。

基于这个思路,浦东新区开放官宣两个月后,江苏省政府就快速行动起来,组建几十人的代表团,前去跟上海市领导商讨共同发展大计。当时陈焕友代表江苏表态,对浦东开发开放,江苏“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双方一拍即合,京沪合作意向就此达成。

回去之后,江苏省政府就开始准备,并于当年年末召开了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外向经济的战略布局,主要是外贸、外资、外经三管齐下,支持境内创办“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

1992年2月,中央领导南下视察,期间听取陈焕友等江苏领导班子汇报工作,鼓励他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提出了要求,江苏发展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步子可以迈的大一些。

有了中央领导的鼓励,江苏省政府树立敢闯的工作信念,并调整了节奏,以3000万美元为标准线,把“三资”企业审批权下放到各市,低于3000万美元的各市自行决定,此举使得企业审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比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江阴大桥、沪宁高速等。

当时江苏省政府领导班子思路活泛,跟广东取经,学习市场机制,经济改革步子迈开了。当时的外向经济的招牌项目,是与新加坡合作建立苏州工业园区。

1992年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副总理王鼎昌到无锡、苏州考察投资环境,事先并没有告知此行目的,陈焕友全程陪同他们参观。尽管不知道李光耀一行人的真实目的,当时江苏省政府也是希望引进外资,表现很积极。参观过程中,无论李光耀提出哪方面的问题,陈焕友都详细给解答,李光耀对他这位省长的工作能力很欣赏。

之后的两年间,江苏跟新加坡一直有交流互动,就这样拉到了投资项目,就是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双方正式签约。

从1992年到1994年,江苏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2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27%,1993年,又比上一年增长19%。1994年2月,在听取时任省委书记的陈焕友汇报工作后,中央领导高度肯定,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1990年代后期,江苏省又掀起第三次改革浪潮。

三 与时俱进

1990年代后期,江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前期的低端工业大范围铺开,但这种工业发展主要靠大量投入,发展模式粗放,这跟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矛盾,也跟江苏不断深化开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矛盾。因此,1997年6月,江苏省党代表会议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要政策方向被及时提出来。

低端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过宏观调控,压缩投资规模,进而实现结构优化。这样一来,乡镇企业规模缩水,释放大量劳动力如何安置?江苏想到一条路: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实际上,当地一直在进行局部结构调整,基建项目也在进行,但小修小补,效果有限。

到这个时候,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大范围铺开来,除了新长铁路、南京长江二桥等重点工程,在公路交通、水利工程和通讯方面集中发力。

一是陆路交通方面,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陆续建成了沂淮锡、徐连、宁徐宿、宁盐高速公路。到2001年底,全省13个省辖市开通高速公路,密度位列全国之首。

二是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主抓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比如,治淮治太、通榆河、泰州引江河、淮河入海水道等,提升长江江堤防洪指标,这些工程在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经受住了考验。三是能源、通信方面,实现村村通电话。

另一方面,推进中心城市和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投入上百亿,优先加强南京大规模建设,强化省会的经济辐射能力。同时,划出一些重点城市和区域,比如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以及南通八市的沿江经济带。

对于乡镇企业发展,也讲究百花齐放,实行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得益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江苏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后劲足。

迈入新世纪,江苏发展蒸蒸日上,而陈焕友却从省委书记上退下来,只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对于这次职务调动,不少人猜测,这位前省委书记可能说话得罪人了,被摘了乌纱帽。不过,传言只是传言。

陈焕友虽然退居二线,但仍关注江苏省发展,他每年都会参加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为江苏发展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论坛,还是1997年他担任省委书记时发起创办的,如今已经成为群策群智、头脑风暴的决策讨论平台。该论坛在2024年举办了第40次会议,省委书记、省长都有出席。

陈焕友说,我不当省委书记了, 机制、制度还存在,不会因为人事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老一辈党员干部的觉悟和胸怀。

参考文献

张道刚,吴成和.一位老省委书记的决策回顾——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访谈录[J].安徽决策咨询,2003,(11):6-11.

吴明华,曾毅.机制是决策咨询的保障——专访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J].决策,2008,(05):18-19.

唐文进.邓小平与江苏的不解情怀[J].档案与建设,2011,(12):25-28.

光明网.地方经济成绩单|数字见证发展 江苏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946680849824205&wfr=spider&for=pc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