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眼
3月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通用人工智能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并得到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通研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等机构的支持。活动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安全治理、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论坛不仅展示了最新的技术成果,还发布了涵盖通用、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智能体矩阵。通过这三大矩阵的发布,论坛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三级联动模式——“原创技术-产业赋能-社会智能”,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单一智能向更加复杂的社会智能转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具身智能”,并将其纳入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北京市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指具备感知、思考、决策和行动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它不仅能够处理信息,还能在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如何让机器人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感知和行动能力,成为当前科技界热议的话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通研院联合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成立了“通智大脑联盟”。
该联盟的目标是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合作,联盟希望能将“通通”技术(即人形机器人“大脑”)赋能到机器人本体,使机器人能够在物理空间内完成从感知到决策、从学习到执行的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联盟计划建设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并将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提供给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更进一步,联盟还致力于打造能够通过多模态数据在线学习具身技能的智能体,这些技能包括具身推理、常识学习、导航操作等。这一创新将为机器人提供更加灵活和智能的决策支持。
要让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应用,除了技术的突破,还需要一套强大的孵化工具和平台。TongAgents平台便应运而生,它作为通用人工智能行业的智能体工场,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工具链,涵盖了智能体的设计、训练、调试及实际部署等全过程。

通过TongAgents平台,开发者和企业可以轻松构建和发布不同形态的智能体,从虚拟数字人到具身机器人,平台支持广泛的行业需求。TongAgents不仅对接了主流的大模型,还融合了通研院自研的CUV架构,使得推理过程更加可解释、可溯源。其目标是快速低成本地为不同行业打造智能体,并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
目前,TongAgents已与咪咕公司联合打造了“鼓浪屿元宇宙”这一标杆产品,为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体的应用领域已经从单一智能扩展到群体智能和社会级智能。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级智能体的研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为了推动这一进程,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通研院联合研发了一个大型社会模拟器。
这个模拟器利用分布式计算和高并发调度技术,在一个高度拟真的3D仿真环境中模拟个体智能体与社会级智能体的互动和演化。通过多维度数据融合与动态交互建模,模拟器能够创建一个包含上百万人的虚拟社会系统,并精准推演社会运行规律,提供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大型社会模拟器的出现,不仅能为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决策提供支持,还能用于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资源调配等领域。这个仿真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模拟不同社会决策的长期影响,从而为社会的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朱松纯院长在论坛中提到,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表面的执行层、算法层、模型层到深层的理论层、哲学层。前者较容易理解和实践,而后者则是智能发展的根本所在,直接影响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未来,通研院将继续与高校、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推动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持续动力。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有可能构建出更加高效、智慧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再是遥远的科幻,而是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的技术浪潮,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好奇、保持关注,拥抱变化,让未来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