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上岗,家务活全包,未来生活即将颠覆你的想象!

睁开一只科技眼 2025-04-02 11:59:03

来源:科技眼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100台人形机器人集体“上阵”,进行模拟动作训练,目的是让这些机器人在未来进入各类生活场景,成为我们的日常帮手。这一幕不仅仅是科技展示,更是对未来智能生活的生动写照。当我们站在这一新技术的前沿时,是否会想,距离我们依赖这些机器人来帮我们做家务、工作,甚至陪伴我们生活,还远吗?或许,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人形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动作操作,但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我们看到了一场特别的“机器人训练”。100台人形机器人在这里接受严格训练,模拟做家务、照顾植物、制作咖啡等日常任务。虽然这些机器人看上去十分灵活,但要让它们能够胜任这些“家庭工作”,它们可不是凭空就学会的——每一项技能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训练和反复操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智能餐饮区的“小睿”机器人不仅能够制作咖啡,还能完成精美的拉花;智能生活区的农业机器人,则像个勤劳的小农夫一样,熟练地将成熟的番茄采摘进篮子;清洁机器人毫不马虎地擦拭卫生间的洗手池,家务机器人也不甘示弱,浇花、叠毛巾都能一气呵成。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有着无数次的精准训练。

训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穿戴着高科技的动作捕捉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反复操作,教机器人完成任务。每次动作完成后,系统会自动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手臂、底盘和执行器的细节。然后,这些数据会通过审核和标注,确保其质量。经过多次迭代后,机器人能够不断优化动作,提升执行效率。

张钦锋,训练场的负责人,表示:“数据越多,机器人迭代的速度越快。这样,未来它们可以更快速地走进千家万户,帮助人们完成一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这一点也许是最让人期待的地方,机器人可以处理那些我们通常觉得枯燥无味、时间耗费又不高效的家务,真正释放人类的双手。

谈到人形机器人如何真正走入日常生活,张钦锋表示,虽然我们或许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以银河通用为代表的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在技术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银河通用的创始人王鹤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正在快速进入应用阶段,尤其是以数据积累和模型迭代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正在帮助机器人突破技术和成本的双重壁垒。

过去,国外的机器人团队通常需要至少40人的团队和几个月的时间来训练机器人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而这种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合成数据,中国的机器人技术选择了更加高效且具有成本优势的训练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机器人能够自我学习,逐渐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而无需依赖大量昂贵的真实数据。这种技术路线不但提高了训练效率,也让人形机器人更接近实际应用的可能。

“我们的训练方式利用了大规模合成数据和视觉学习,机器人不仅能学习到基本技能,还能够自我调整和优化。”王鹤强调,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场景,还可以在更多行业中发挥作用。比如,它们能够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辅助工作,甚至在工厂中担任生产线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能够为我们带来便利,但这仅仅是智能科技走向生活应用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也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将机器人从“会算”升级到“会做”,不仅依赖于计算能力,还要具备身体感知和运动技能。具身智能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世界、理解环境,并根据感知信息作出反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在论坛上表示,未来智能产业将大大依赖计算能力,而量子计算将成为打破现有技术瓶颈的重要武器。量子计算机的巨大运算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庞大数据任务,从而加速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

此外,脑机融合技术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它的应用不仅限于医疗领域,甚至可能成为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我们或许能与机器人进行更高效的协作,甚至控制机器人进行一些精细操作。比如,瘫痪病人通过脑机接口可以控制机器人进行简单的动作,从而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

或许,几年之后,当你坐在沙发上休息,机器人已经在厨房里为你准备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家务活也交给它去做。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梦,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0 阅读:0

睁开一只科技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