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叩问!李嘉诚商业方向太偏了!

商融说商业 2025-03-16 16:40:56

2025年3月,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要地。这一交易不仅引发“割让航运咽喉”的舆论声讨,更将跨国企业家的资本逻辑与国家战略的深层矛盾推至台前。

一、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资本抉择

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对美贸易38%的货运量,其控制权易手美国资本后,中国货船可能面临通行费上涨、优先级受限等风险。尽管长和强调“纯商业考量”,但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载《大公报》评论,直指交易“配合美国对华打压”,成为“地缘政治风险放大器”。

李嘉诚的“撤退”被解读为对美国军事威慑与经济施压的双重妥协,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商业哲学,在国家战略安全面前显得苍白。

李嘉诚没有思考:国家需要什么?

二、李嘉诚-科创投资的“缺席”与时代裂痕

与对港口等传统基建的敏感布局形成鲜明对比,李嘉诚在硬科技领域的投入长期被诟病“蜻蜓点水”。尽管旗下维港投资曾押注Zoom、Facebook等科技公司,但其科创投资占比不足总资产2%,且集中于应用层而非基础研究。相较之下,任正非带领的华为、张一鸣推动的TikTok出海,因契合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而赢得舆论支持。

三、商业伦理的反思与重构

李嘉诚的争议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资本属性的必然冲突:

利益排序的失衡:保留中国高利润资产,却将战略节点拱手让人,被批“吃尽时代红利却不愿共担风险”。风险认知的局限:过度依赖地缘套利,却忽视国家实力对海外资产的保护作用。责任边界的模糊:垄断香港民生领域积累巨额财富,却以“纯粹商人”自居,与霍英东、曹德旺等“爱国企业家”形成鲜明对照。四、香港的破局之路:从“李家的城”到科创之都

香港的困境与转型需求,恰恰折射出李嘉诚模式的终结:

香港-土地垄断的代价:房地产霸权导致产业结构单一,金融、贸易占比超80%,科创贡献不足1%;香港-新时代的标杆:对比新加坡(科研投入占GDP 3.5%)、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香港需要任正非式“硬科技”企业家,而非地产投机者;香港-政策与民意的共振:香港近年推动“北部都会区”计划、设立科创基金,本质是对土地财政的清算,更是对“务实创新”价值观的重塑。五、企业家精神的再定义:国家崛起需要怎样的商业力量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呼唤与时代同频的企业家:

香港需要-家国情怀:如曹德旺“与祖国共存亡”的坚守,华为“向下扎到根”的科技突围;香港需要-创新担当:需打破“管道经济”依赖,在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突破;香港需要-社会共富:优化财富分配机制,避免资本过度集中于地产、金融等虚拟经济。结语:告别“李嘉诚时代”,开启香港新篇章

李嘉诚的商业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绝非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答案。当香港街头不再有“李家的城”的叹息,当维港两岸涌现出“东方的硅谷”,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重生。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应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0 阅读:0

商融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