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而不得”说起
《蒹葭》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的代表性作品,历来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今被编入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上周我刚刚带领学生学习过,今天教发中心来校调研,被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恰好也执教的是这一篇。听了师生的互动与研读之后,我对这首诗蕴含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中执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一个填空: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学生首先想到了一个名词“爱情”,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来填动词,有学生说了“追求爱情”,另一个学生将追求换成了“追寻”,经过比较大家比较认可用“追寻”,因为诗歌中不仅有男主的“追”,还有围绕着溪水不断变换脚步地“寻”和找。后来更有学生说应该用“求而不得”,因为从整首诗来看,确实没有写出这位男主的求爱是否成功,这位让大家一致觉得美丽的“伊人”出现时扑朔迷离、行踪不定,似乎总是蒙着一层面纱,隔着一片浅浅的水域,在那头莞尔一笑百媚顿生。

在另一个问答的环节里,老师问“伊人”到底在哪里,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都回答“在主人公的心里”。听了两生的回答,我不禁拍案叫绝!正因为放在心里,满怀爱慕,所以虽然一次次地未能亲近,一次次地长途跋涉、百般艰辛,但追求者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隔水相望,想要“一睹芳容”,他没有灰心绝望,更没有像当下一些人作出过激的行为。
这首诗何止是对爱情历程的精彩诠释,也更是对人生之路的精辟概括,虽“求而不得”但依然在坚定执着地追寻着,对“伊人”的思念绵远悠长。所以当教师问,对诗歌这样的结局是否满意,能否为其设计一个圆满的结局(比如《关雎》那样“钟鼓乐之”的皆大欢喜、幸福美满)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结尾更好,他们更能接受。这样的结尾韵味悠长,让读者细细咀嚼,让读者去猜测,让读者去思考。不管结局如何,重要的是过程——追求的过程是美丽的,自己付出了切实的行动,虽未能“抱得美人归”,但无憾矣。

求爱之路“道阻且长”,需要“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人生的奋斗过程亦然。不管是近在眼前的目标,还是未来的梦想,要想成为现实,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即使“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也要咬牙坚持,也要去设法克服困难,也要不断暗示和鼓励自己。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有人可能会说,付出努力收不到回报,还不如早早放弃。这种想法是不值得肯定的,努力尚有希望,不努力就永远没有可能。这犹如学习,努力了虽然不一定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好成绩。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乡愁》中曾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时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即使现在也依然没有实现,但两岸的爱国志士一直在努力着,这不正如《蒹葭》中的“伊人”一样,能够看到,但无法抵达一样吗?但是,我们越来越清楚,台湾一定会回答祖国母亲的回报,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越来越热切地期盼早日统一,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得到统一的日子不远了。

人生有好多事情,不能一味盯着最终的目标,不能想着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结果。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只要你一直在“求”,就算“不得”,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内心是丰盈而踏实的。反观现在的一些学生,学习一遇到点困难便退却了,过早地就“躺平”了。学习本来就是苦的,从来没有哪个人说学习是轻松的,如果连学习的困难都无法勇敢地面对,不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奋斗去拼搏,那么面对以后人生路上更多的困难时,又何以坦然而勇敢地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