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与毛主席告别,提到参会被拦一事,毛远新:是曾绍山接我去的

星空巨影 2025-04-24 13:57:39

【前言】

毛泽东对侄子毛远新十分了解,这孩子自幼跟随在他身边,为人实在,从不说假话。有一次,毛泽东问起毛远新是否会骑马,毛远新如实答道:"不会。我小时候从延安出发时,坐过骡子背的大筐,但从来没骑过马。"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毛远新迅速掌握了骑马技能。通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毛远新在毛主席面前表现得非常真诚。正是由于这种诚实可靠的态度,毛主席才放心地赋予他更多的重要任务。

【毛远新:是曾绍山接我去的】

1968年5月,年仅27岁的毛远新被任命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此时,他正值青年时期,开始在地方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一任命标志着毛远新正式进入省级领导层,承担起重要的政治职责。

临近10月1日国庆节,毛泽东主席特意邀请了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地的工人代表来京,共同参与国庆庆祝活动。这一安排旨在让各地工人代表亲身感受国庆氛围,并参与到这一重要的国家庆典中。

毛主席作出指示后,周总理迅速进行了部署。接到命令后,毛远新率领由300多名成员组成的辽宁工人代表团抵达北京,参与国庆庆祝活动。

毛远新在北京接到通知后,立即前往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周恩来见到他后,直接说道:“主席决定邀请一批工人代表到中南海居住,我已经安排你们辽宁的100名代表住进了1中队。”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毛远新迅速动身前往第一中队,与来自辽宁的代表们会面。他热情地与众人交谈,深入了解情况。这次会面让毛远新倍感振奋,他积极与代表们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毛远新与辽宁代表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次会晤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对地方代表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毛远新执行任务的效率和亲和力。

当晚,毛远新带着满腔热情,直奔中南海,来到伯父家中,向毛泽东详细汇报情况。见到毛泽东后,毛远新立即开始陈述。

我去一中队探望工人代表时,大家情绪高涨。一位煤矿工人告诉我:“我干了一辈子煤矿工作。在旧社会,我深受矿上的剥削和压迫。到了新社会,毛主席让我们成为国家的主人,还邀请我们来北京,住进中南海,我们从心底感激毛主席。”一位来自鞍钢的工人说:“我从小就在鞍钢工作。那时,我像牛马一样干活,还被日本鬼子踢过!是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剥削和压迫,让我们挺直腰杆做人,我们都非常感激毛主席!”还有工人代表说:“这次我们住在了红太阳的身边……”

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后,主席对他说:“作为党的干部,你得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工人和农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既然主人要来家里住,你就别大惊小怪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10月1日这天,毛主席特别邀请了工人代表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代表们个个兴高采烈,纷纷表示这次来得值,不仅参加了盛大的节日庆典,还有幸亲眼见到了伟大的毛主席。这次经历让他们深感荣幸,觉得这是人生中难忘的时刻。

国庆活动刚结束,毛远新就身体不适,随即被送往301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10月13日,沈阳军区政委曾绍山接到中央办公厅的指示,前往301医院探望正在住院的毛远新。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陪同毛远新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

毛远新与曾绍山一同抵达人民大会堂,径直走向东大厅入口,准备参与即将举行的会议。

曾绍山在东大厅入口处展示证件后,顺利进入会场。与此同时,毛远新却被安保人员拦住,原因是参会名单上并未登记他的名字。

曾绍山听到有人叫他,便转身询问工作人员出了什么问题。工作人员告诉他,在与会人员名单中并未发现毛远新的名字。

曾绍山心里纳闷,明明是中央办公厅下达的任务,让他去接毛远新,怎么通知上没提名字?难道是疏忽了?他随即向工作人员询问:“中办让我去301医院接毛远新同志开会,这情况有点不对劲,麻烦你们核实一下!”

工作人员按照曾绍山的提示,仔细检查了参会人员名单,但始终没有发现毛远新的名字。他们明确地向毛远新和曾绍山表示:“我们核实过了,参会名单上确实没有毛远新同志,请你们离开。”

毛远新对此事深感困惑,无奈之下返回了301医院。在医院里,他反复思考,却始终无法理清头绪。曾绍山同志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怎么可能出错?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医生的细心照料下,毛远新的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他决定返回辽宁,继续自己的生活。

在出发之前,毛远新遵循传统,前往中南海向毛泽东辞行。

在与毛主席的短暂交谈中,毛主席察觉到了毛远新情绪低落。他直接询问原因,毛远新如实讲述了被阻止参加会议的情况,向毛主席进行了说明。

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时,语气里透着不满。毛主席察觉到了,便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毛远新抱怨道:“我本来没打算去开会,是曾绍山带我去的,说是中办通知我参加。结果到了会场,工作人员不让我进,好多熟人都看到了,他们会怎么想?”毛主席听了,虽然觉得有点无奈,但还是耐心地回应了他。

远新,这么点小事就让你受不了,真是没出息。我们共产党人讲究任劳任怨,这点委屈你都扛不住吗?你的最大问题就是一路太顺,没吃过什么苦,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实话告诉你,会议前一天晚上,总理送来的名单里确实有你的名字,是我划掉的,你还有什么不满吗?

毛主席向毛远新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在审阅周恩来总理提交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参会名单时,毛主席划去了毛远新的名字,并批示道:“毛远新同志不参加,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由杨春甫代表出席。”

毛远新对毛主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清楚伯伯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毛主席做事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一旦遇到与民众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他会果断放弃自身利益,坚决维护人民的权益。这种无私的品格,让毛远新深感敬佩。

事情的原委其实很简单,既不是中央办公厅的通知出了问题,也不是工作人员疏忽遗漏了他的名字,更不是曾绍山同志的工作失误。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毛远新彻底打消了心中的不满,心情愉快地返回辽宁继续工作。

毛远新对曾绍山充满信心,毛主席也对他极为信赖。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老战士,曾绍山不仅具备坚定的革命信念,而且心思缜密,绝不会在这类事情上出现任何差错。

【曾绍山:还是让我去吧】

1914年12月,曾绍山降生在河南省商城县丁埠镇东湾村(现属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他最初的名字是曾昭山。

为了供儿子上学,父亲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母亲则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还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学费,让年幼的曾绍山有机会走进学堂。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支付学费,曾绍山被迫辍学回家,协助父母务农。他甚至不得不到地主家放牛,成为一名放牛娃。

1925年,曾绍山的家乡掀起了农民运动的浪潮。目睹身边此起彼伏的农民抗争,曾绍山内心开始萌发革命的火种。这种社会动荡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旧制度不公的憎恶,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1929年5月,在中共的指挥下,商城南部地区发动了立夏节武装起义,随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并建立了临时革命政府。

1930年6月,受到革命浪潮的鼓舞,曾绍山与五位同龄人毅然投身红军,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入伍后,他被编入红三十二师第九十七团,担任勤务兵职务。当时,这位年轻的战士才刚满15岁。

不久,领导发现曾绍山为人踏实,头脑灵活,于是把他调到师部担任传令兵。第二年,他被提拔为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班长。在战场上,曾绍山表现英勇,屡建战功,很快升任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副排长。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行动中遭遇失利,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转移至陕南地区。曾绍山跟随部队一同抵达,并积极参与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作。

1933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曾绍山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红四方面军对抗四川军阀的战斗,通过实战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

在红四方面军踏上长征之路时,曾绍山也加入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行动。作为第四军第十师司令部的侦察参谋,他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关键情报,以至于连准备干粮的时间都没有。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曾绍山分得了几公斤青稞制成的干粮,这才随部队启程。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长征的艰难,也展示了红军战士间的深厚情谊。

曾绍山当时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每天仅靠少量青稞面充饥,其余时间只能靠采摘野菜维持生存。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最终成功穿越了茫茫草地。

1936年9月,红军第四军第十师抵达甘肃南部的一个名为旧城的地方。

进入旧城仅仅三天,红10师就遭遇了马步芳骑兵旅的围攻。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志和参谋长范朝利等人迅速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带领部队突围。然而,尽管连续激战了三天三夜,突围计划依然未能奏效。面对这一困境,师领导决定采取固守策略,等待援军的到来。

从师部机关、直属部队和交通侦察队中,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组建一支战斗力强的突击队。每名队员都配备一把驳壳枪和优质战刀,并携带充足的弹药。这支队伍由曾绍山指挥,全天候在城墙上进行巡逻。一旦发现某处防线告急,他们立即赶往支援守城部队。

在曾绍山的指挥下,部队多次击退了马家军的猛烈进攻,持续坚守了五天。然而,长期的战斗消耗使得士兵们的弹药严重不足,同时与上级的通讯也中断了,整个局面变得异常严峻。

面对危急形势,师长余家寿果断下令:派遣精干分队突破重围,与上级指挥部建立联系。然而,接连派出多支突击队,均在突围过程中遭遇马家军伏击,全军覆没。

深夜,曾绍山接到命令赶到师部。一见面,政委叶道志就直截了当地说:"老曾,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打算安排几位干部带队突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冲出去和总部会合。你觉得派谁去最合适?"

曾绍山在政委征求意见时毫不犹豫地表示:"政委,连续多日的战斗让干部们疲惫不堪,这个任务还是交给我吧。我对城外地形和城内状况比其他同志更了解,出城行动更有把握,也方便向总部报告情况。而且新城距离不远,一天之内我就能返回。"

叶道志听完曾绍山的回答后,没有立即回应,而是陷入了沉思。就在此时,余家寿师长毫不犹豫地提议:“我认为,可以让曾绍山同志离开城市。”

曾绍山决定趁着天黑带两名手下离开城区。叶道志见状,觉得人手太少,便提出了疑问。曾绍山解释道:“政委,根据之前两次派人出城的经验,人数过多反而容易引起注意。我这次只选两个人,一方面不会削弱城内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人少更容易隐藏行踪,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曾绍山领着两名同伴踏上了征途。在他的指引下,三人巧妙迂回,成功躲过了敌军的监视。途中,他们与赶来增援的友军顺利会合,圆满完成了此次情报传递工作。

紧接着,曾绍山率领增援的友军部队迅速返回旧城,成功击退了马家军的进攻,顺利解救了被困的红10师,并安全护送他们抵达陕北地区。

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曾绍山被委任为129师385旅769团的参谋。在这个职位上,他带领部队成功执行了突袭阳明堡机场的作战任务。此后,曾绍山继续参与多场战役,屡建战功。

1939年,曾绍山被提拔为385旅的参谋长。在这个职位上,他全力支持旅长,共同策划并成功击退了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那年秋天,根据彭德怀的指示,曾绍山参与了对抗张荫梧的战役。在这场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彻底击溃了张荫梧的特务团以及伪二军第三旅的第七团,成功赢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

1940年,彭德怀组织并领导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这场战役中,曾绍山表现出色,带头冲锋,建立了显著的战功,因此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1941年3月,曾绍山接到命令,前往北方局党校进行学习。完成学业后,他被任命为129师新编第10旅的副旅长,随后升任旅长,并兼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在曾绍山担任领导职务的那段日子,太行二分区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为了有效应对日军的“蚕食”策略和频繁的“扫荡”行动,他严格遵循上级命令,带领部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成功多次击退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侵袭。这些胜利不仅保护了根据地的安全,还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稳固和扩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曾绍山的领导和战略部署,在这一系列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按照刘伯承师长的部署,曾绍山充分发挥其情报工作专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行动。他精心组建了多支高效的武装工作队,成功打击并瓦解了日伪军在当地建立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同时,他还巧妙地在日伪军内部发展情报网络,为八路军争取到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根据党的指示,曾绍山明确要求部队不仅要确保地方干部的安全,还要全力维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一系列行动,使曾绍山赢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广泛信任与支持,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曾绍山的积极推动下,敌后战场的军民关系非常和谐。当地百姓见到武工队成员时,热情邀请他们到家中,拿出平时舍不得享用的热饭菜款待他们。看到队员们冻得通红的脸颊,一些慈祥的老太太忍不住落泪,心疼地说:“孩子们,你们受了不少苦!终于回来了!”

1944年,随着日本军队战事不利,晋冀鲁豫地区的抗日力量开始策划对敌进行反击。这一决策标志着该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旨在通过局部反攻进一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

在曾绍山的指挥下,二分区部队联合三分区主力对辽县展开包围,逐步清除周边据点。随后,根据上级命令,曾绍山率部攻占艾辛庄、东汪和东陈等日伪军据点,成功消灭敌军700多人。

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绍山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他先是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员,同时兼任参谋长,随后又被任命为皖西军区的司令员。之后,他调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再次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职务。这些职位体现了他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在担任指挥职务期间,曾绍山带领部队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斗,包括上党、邯郸、陇海和定陶等战役。随后,他又随刘邓大军进行了长距离的战略转移,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

1949年3月,原三纵部队进行了重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属的第三兵团第十一军。在这一调整中,曾绍山被正式任命为该军的首任军长。

曾绍山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带领部队投入了关键的渡江战役。在11月30日这一天,他与友军紧密配合,成功解放了重庆。紧接着,他的部队又参与了潼南县城、南充以及成都的解放战斗,为这些地区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曾绍山被授予中将】

1950年初,曾绍山被委任为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同时兼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1月,他接到命令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开始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培训。

1950年12月,曾绍山被正式委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的指挥官。随后,在1951年3月,他带领部队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的军事行动中。

在金城战役期间,曾绍山严格遵循志愿军总部的指示,创新性地采用了坑道防御策略。他每晚派出12个作战小组,平均每天捕获一名敌军士兵,总计消灭和俘虏敌人525人。这一卓越表现赢得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高度评价和公开表彰。

1953年4月18日,曾绍山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

曾绍山从朝鲜战场归来后,调任旅大警备区担任司令员一职。1955年,解放军开始推行军衔制度,曾绍山在这一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绍山在沈阳军区先后担任副司令员和政委职务。在此期间,他与陈锡联共同领导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这场战役中,他们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力捍卫了民族尊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曾绍山被调任辽宁省省长,随后晋升为省委书记。在任期间,他积极推动辽宁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改革,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务实作风和亲民态度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被辽宁人民誉为“好省委书记”。

此后,曾绍山还担任了济南军区顾问等职务,继续为中国解放军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5年1月26日,曾绍山在济南去世,终年81岁。

曾绍山将军的一生充满了战斗与挑战,他亲身经历了战争岁月的残酷与艰辛。他的坚定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