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及其支持者倚仗的所谓“国军”实力确实较强。根据2024年全球火力网的排名,台湾地区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21到26名之间,这一水平超过了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即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略显逊色,但"国军"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不容小觑。事实上,面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它都具备明显的优势。这种军事力量的存在,使其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着相当的竞争力。尽管与解放军的差距客观存在,但"国军"的整体实力仍然超过了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武装力量,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其军事地位。
在东亚这个军事强国扎堆的地方,台军的实力其实排不上号。真要论起现代战争的水平,台湾现有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跟解放军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目前台湾军队的装备配置仍显陈旧。陆军主要依赖M60A3和CM-11等第二代坦克,这些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已显得过时。海军方面,四艘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的“基德”级驱逐舰仍是主力,这些舰艇的作战效能已难以满足现代海战需求。空军虽然装备了F-16V这种第四代战斗机,但与解放军相比,整体装备水平仍有显著差距。简而言之,若与解放军对抗,这些装备将处于明显劣势,难以有效应对现代战争的挑战。
岛上的军备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储备的大量导弹上。虽然这些导弹对解放军构成直接威胁的可能性较低,但它们仍可能给大陆带来一定的意外挑战。这种装备上的不平衡,使得岛上的军事力量在某些方面具备潜在的影响力。尽管整体实力对比悬殊,但这些导弹的存在仍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力量持续壮大,促使台湾当局加大了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的研发投入。面对大陆海军的快速发展,台方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重点强化了海上防御能力。这种军事技术研发的加速,直接反映了台海地区军事平衡的变化。台湾方面通过提升反舰导弹性能,试图在区域安全格局中维持一定的战略优势。这一系列军事动作,体现了台湾当局对当前安全形势的评估和应对策略。
雄风-2型导弹是台军第一款自主研制的反舰武器,其技术基础源自19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鱼叉"导弹系统。这款导弹的研发标志着台军在反舰武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核心技术的起点可追溯到近四十年前。通过吸收和借鉴"鱼叉"导弹的技术特点,台军开启了自主研发反舰导弹的历程,为后续武器系统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当前战场条件与以往大不相同,我军舰艇广泛配备的HQ-10近程防御系统在应对亚音速飞行器时表现优异,其拦截效率高达92%以上。这一现实情况直接导致雄风-2导弹的实战效能显著降低。
面对日益严峻的军事压力,台湾军方在2007年正式部署了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系统。这款导弹采用了先进的火箭助推与冲压发动机相结合的推进技术,使其飞行速度达到了3.5马赫。凭借如此高速,这款导弹在理论上能够大幅缩短敌方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从而提升突防成功率。
2012年,随着"辽宁"号航母正式服役,台军迅速部署了雄风-3型导弹,专门用于应对解放军海军的航母编队。这款导弹被台军赋予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航母克星",意在凸显其对抗航母作战能力。台军认为,雄风-3型导弹具备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的实力,特别是在应对航母编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一部署反映了台军针对解放军海军力量增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体现了其防御战略的重点方向。
尽管技术测试表现亮眼,但实战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2016年7月1日,一枚雄风-3导弹意外击中台湾渔船,导致人员伤亡。这一事件揭示了其目标识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特别是在复杂海况下,导引头容易将民用船只误判为军事目标。
海基平台的生存能力问题严重影响了反舰系统的整体性能。雄风-3导弹主要部署在沱江级导弹艇上,然而这种舰艇的雷达反射面积达到了500平方米,在解放军无侦-8高速侦察机的监视下,很难隐藏自身位置。
空射版本的开发进度也不理想,F-16V战斗机与雄风-3导弹的整合工作遭遇了诸多技术瓶颈,包括空气动力学干扰和挂载系统兼容性等问题。这些挑战使得该型号在2027年之前难以具备实战能力。
台军正通过"雄风-3增程计划"和AI技术提升导弹系统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新型凝胶燃料能将导弹射程提升到600公里,但导弹长度增加到8.2米后,现有舰载垂直发射装置无法兼容。
人工智能导引头系统在研发过程中面临数据资源匮乏的瓶颈,其训练数据库仅包含3000个舰船目标样本,这种数据规模在实战场景中难以确保精准识别,容易产生误判。现有的改进方案大多停留在局部优化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系统整体性能的不足。这种零散的修补方式难以有效提升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效能,导致技术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台军当前的防空火力以"爱国者"和"天弓"两套导弹系统为核心,旨在建立多层次防御体系。其中,爱国者-3型导弹的有效拦截范围可达35公里高空,其配备的Ka波段雷达具备同时锁定100个空中目标的能力。
台军的防空系统即便经过现代化改造,也无法抵消数量上的巨大差距。目前岛上部署的6个爱国者导弹连,其防御范围仅能覆盖少数重要军政目标。面对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上千枚精确制导导弹,这些防空系统在战斗开始后的60分钟内就会耗尽所有拦截弹药,难以应对大规模饱和打击。
天弓-3型导弹在设计上拥有区域防空功能,其X波段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范围可达450公里。然而,2022年的实弹测试结果显示,该导弹在拦截模拟东风-15B靶弹时的成功率低于50%,这揭示了其制导算法和机动性能的不足。
台军雷达系统存在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其中70%的微波部件需要从外部采购。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其探测能力大幅下降,有效探测距离减少了42%。相比之下,解放军东部战区装备的SLC-7型反隐身雷达,结合歼-16D电子战机的电磁干扰能力,能够在战争初期迅速瓦解台军的防空指挥系统。
解放军目前装备的东风-17导弹采用了一种特殊设计的乘波体弹头,这种弹头能在临近空间进行一种称为"水漂式"的机动飞行。这种独特的飞行方式使得爱国者防空系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拦截。对于台湾地区而言,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防空体系,在面对解放军这种先进武器时,几乎起不到任何防御作用。这种情况表明,台海地区的军事平衡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解放军的技术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台湾当局在军事策略上表现出极端倾向,其武器研发重点并非防御性的反舰和防空导弹,而是更具攻击性的对地导弹。受"由守转攻"这一激进战略的影响,台军于2005年成功研制了雄风-2E巡航导弹,这一举动充分暴露了其军事野心。
这款导弹的有效射程在800到1200公里之间,能搭载约500公斤的弹头。台军方声称,它具备多目标打击和飞行途中切换攻击目标的功能。
雄风-2E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200公里,能够从台湾岛发射,覆盖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该导弹采用地形匹配与卫星导航相结合的制导方式,但在导航信号被干扰或屏蔽的情况下,其命中精度会大幅下降,误差范围从原本的5米扩大到217米。这种精度下降使得导弹难以有效打击高价值军事目标,整体作战能力受到显著限制。
根据台军公布的射程图,"云峰"导弹从台东九鹏基地发射后,其1000公里的打击范围可覆盖上海、南昌、长沙等城市,最远可达武汉地区。
然而,对比俄军的"锆石"导弹,台湾在超音速飞行热防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由于弹头材料无法承受高速摩擦带来的高温,容易发生结构损坏,这直接影响了导弹的有效射程。
台湾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其战略部署能力,缺乏足够的纵深来布置远程导弹系统。此外,解放军的侦察卫星已经对台湾的固定导弹发射阵地进行了全面监控。
随着解放军空天侦察系统的快速完善,遥感卫星网络的时间精度已经提升至10分钟级别,结合量子雷达的应用,战场态势的单向透明化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突破正在深刻改变台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
从军事角度来看,台湾现有的导弹系统在对抗解放军时基本形同虚设。面对解放军先进的军机和军舰,这些导弹不仅难以构成实质性威胁,甚至可能连发射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目前,解放军建立的"侦察-控制-打击-评估"作战体系已具备显著优势。055型驱逐舰配备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能够在台湾以东500公里范围内进行精准攻击,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毁伤评估的整个过程仅需8分钟。
现代战争中的导航战和网络战已成为重要的软杀伤手段。北斗三号系统拥有区域导航干扰能力,能在台海西侧造成50米的定位误差。相比之下,055型驱逐舰的船宽仅为22米,"山东"号航母的宽度也不过75米。在这样的定位误差下,敌方导弹根本无法准确命中我军舰艇。
赖清德及其追随者的行为令人不齿。他们心知肚明,台湾的导弹系统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步伐,反而可能将打击范围扩大到民用设施。这种不顾后果的做法,充分暴露了他们的疯狂本质。
天弓-3导弹的最大射程约为200公里,雄风-3导弹则可达150公里,这些导弹是否能够准确命中军舰或军机已不再是关键问题。即便随意发射,也可能对民用航空器和船只构成严重威胁。
台湾现有的防空导弹储备约为6000枚,反舰导弹中的雄风-2和雄风-3型号共计约1200枚。这些导弹可通过多种发射装置进行部署,即便解放军能够摧毁或拦截其中大部分,仍有可能存在部分未被击中的导弹。
台军目前拥有约300枚雄风-2E导弹,而“云峰”导弹的具体数量尚不明确。从数量上看,这些导弹的威慑力有限。然而,更大的隐患在于赖清德等人可能在极端情况下,故意向沿海大城市发射地对地导弹,造成严重威胁。
无论是雄风-2E还是“云峰”导弹,它们的命中精度本来就存在较大偏差。在解放军的电子干扰系统作用下,这些导弹发射后的落点更是难以预测,实际打击效果无法保证。
雄风-2E导弹的作战效能与美军"战斧"导弹相当。当配备子母弹头时,"战斧"导弹能在地面制造出长100米、宽20米的破坏区域。若此类对地攻击导弹误入人口密集区,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并引发社会秩序混乱。
如果导弹击中平民区域而非军事设施,那就是对人类和民族的严重犯罪。导弹落入海洋或无人山区可能影响有限,但一旦波及无辜民众,其性质就彻底改变,成为不可饶恕的暴行。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背叛。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双方军队都采取了针对非军事设施的导弹打击策略,这一行为导致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这种做法无疑为现代战争树立了一个极为负面的先例。
过去,"台独"势力曾试图将台湾武装成难以攻克的"堡垒",但随着解放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不断提升,这种防御策略已经失去了意义。如今,解放军拥有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足以突破任何防御体系,使得"台独"分子构建的所谓"防线"形同虚设。
他们干脆把自己改造成了一颗放在门边的自毁装置,潜台词是:尽管你完全有能力把我彻底消灭,但我也能让你损失不小。
赖清德等人可能心存侥幸,企图通过某些手段对大陆施加压力,以此逃避应受的法律惩罚。他们或许幻想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大陆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打击。赖清德等人的所谓“威慑”策略,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我们多次强调,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都注定失败。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同胞,甚至危害整个民族,这种行为极其恶劣。面对赖清德集团这样在周边地区的非法组织,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消除其不良影响,防止造成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