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建个漂亮房子!

建设看三农 2024-04-13 06:57:09

乡村设计,是在感受乡村生活、体验乡土文化、认知村民主体的基础上完成。乡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而是对乡村居住空间、公共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系列设计。

1、村庄风貌

村庄风貌设计一定要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要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2、公共空间

自古以来,诸如村口、街头、(老)树下、河边、渡口、广场、桥边、院坝、晒场、池塘等……都是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消磨时光的自由开放空间。乡村的许许多多大事小情都在这里持续不断的生成、传播,构成乡村的公共意见和集体记忆。这些乡村公共空间,对于乡村人际关系融洽、社会资本增加、乡村共识形成、乡村自治管理以及乡村地区认同等起到了正向作用,许多公共议题就是在“田间地头”诸如此类的公共空间得以交流沟通解决。

系统性的乡村公共空间,为乡村民俗、礼仪、节庆等文化活动提供了适宜场所,通过公共性活动,和谐人际关系,增强集体意识。

3、文化空间

乡村的设计要强调建筑景观改造与振兴乡村的传统工艺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相融合。将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将鼓励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保护和传承他们拥有的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是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

4、生活空间

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乡村生活空间的设计,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案例,贵州板万村的改造之路

对板万村的改造,首先强调其公共空间系统的梳理:

一是原生态地保留了以山神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使敬先祭祖的传统得以延续;

二是通过修建凉亭、改造大食堂、建设小广场,丰富乡村生活空间,增进村民日常交往;

三是通过完善小学功能,改造村委会,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戏台、风雨桥,改建土陶窑,构建乡村文化空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利用闲置民居改造为锦绣坊,为村民提供织布染布刺绣的生产、展示、销售和传习场地;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和风雨桥、修整戏台等,供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浪哨等非遗演出活动使用;小学改建中增建了布依文化乡土教室,提供小学生学习和外来游客了解布依族文化的空间;土陶窑的改建,既恢复了传统制陶工艺,也为回乡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

闲置民居改造成的锦绣坊

结合居住改造的酿酒坊,增加了室外平台可供休憩观光、品酒交流

板万村的民居是典型的木构吊脚楼,架空层养牲畜,地面层住人,阁楼层晾晒和存放粮食和杂物,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功能混杂,互相干扰。改造设计选择部分新、老民居,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示范,引导村民在以后的改造中既兼顾生产与生活相融合的传统需要,又满足对更加现代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比如酿酒人家的改造,架空层置换为发酵和储存空间,在保留火塘等生活和仪式性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原来的灶台、火塘间与中堂、卧室等生活空间做了分割,居住部分加建现代化厨房和卫生间,使得酿酒(生产)空间与居住(生活)空间既方便联系,又互不影响。

新建民居的内部空间,通过合理利用层高,增加家具和储物空间,引导村民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的陋习,强化中堂精神性、仪式性空间,让乡风文明建设从家居空间的改造中得到提升。

板万村民居中堂改造

乡村设计是一个在地性的系统工程,乡村改造要在乡村精神性、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所呈现的物质性空间的变化,应该适应当地特定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和生存状态,反映族群繁衍与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和谐文化生态,这些将激活并提升乡村的整体文化价值,为传统价值精神存续于当代乡村生活提出创造性的途径。

乡建,更是生活建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0 阅读:3

建设看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