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城北敬亭山,两次与敬亭区错过的宣城,以后还会出现敬亭区吗

鹄书说历史 2025-03-21 21:56:41

敬亭山

图源:宣城发布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在此写下了这首“句句不提你却句句都写你壮美风景”的《游敬亭山》,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山从此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那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除了李白等名家的佳句外,北宋诗人郭祥正的“忽忆敬亭山,翠碧千万寻”以及明朝进士杨荣的“宣州城北敬亭山,长日孤云自往还”等诗句也是意境独具。

西晋太康二年(281)为避皇帝司炎生父晋文帝司马昭名讳而将昭亭山改为敬亭山,唐长庆四年(824)为避唐敬宗李湛名讳而将敬亭山复名昭亭山,明朝洪武《宁国府志》对此有“唐以避讳敬宗,曰昭亭山”的记载;文德元年(888)昭宗李晔即位,为避敬宗和昭宗两位皇帝名讳而将昭亭山改为查山。南唐时期查山被复名敬亭山。开宝八年(975)为避赵匡胤生父赵敬名讳再次将敬亭山复名昭亭山,元灭南宋之后昭亭山复名为敬亭山。

明朝文学家王思任曾在游记里写下了“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的句子;不说宣城不知它能让人有多么愉悦,可见在宣州城北,这座处于历史与文化完美结合处的山也让今天的宣城市的人文底蕴提升了不少;另一个体现就是敬亭山当年差点成了宣城市一个市辖区的名字。

1996年7月宣城地区向安徽省申报撤地设市之时,有设立水阳区、敬亭区、宛陵区、孙埠区这4个市辖区的方案,这样的话大概就没有今天宣州区的什么事了;本次方案出彩的地方在于把宣城的历史地名以及当地知名的山水形转化为县级区划地名,其局限性在于今天宣州区的规模在当时甚至现在也是不足以一次性改设4个县级区划的;因此这种既不可能也不可能被批准的方案最终被pass掉。

1998年6月,宣城地区对撤地设市之事第二次向安徽省上报了方案:以水阳江和城区宛陵河为界设立宛陵区和敬亭区,相比之前4个区的说法,将县级宣州市改为两个区的规划就合理多了,其城农人口、城农面积、经济指标、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工农业结构等方面都相对均衡。为保无虞,相关部门也曾三次对此进行考察以及十多次修改申报方案。

1999年3月,安徽省通过了宣城设立宛陵区和敬亭区的方案,并将之与池州一道上报;若无意外的话,今天我们在宣城看到的就是就是敬亭区和宛陵区了。遗憾的是当时的县级宣州市总人口不足百万、城区非农业人口也刚刚达到20万人的指标;区划地名司初审后认为“设两个行政区不够条件,只能设一个行政区,将来城市面积和人口增加后再调整行政区划”。

2000年6月宣城地区获批撤地设市,同时将县级宣州市改为宣州区,这就是为何说敬亭山曾两次差点成为今天宣城市的市辖区名字的原因;没让“江南诗山”成为我国县级区划的地名虽然颇为遗憾,不过未来还是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景的。

作为只有一个市辖区的“金鸡独立市”,在宣城市及宣州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是很有可能把宣州区拆分为两个市辖区的,前几年曾看到过“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方面,安徽省在十四五期间拟积极解决“一市一区”等问题,并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这样的话,宣城市离自己的第二个市辖区也不会太远了,如此一来,敬亭山成为我国县级区划的地名也并非全无可能了。

来源:迟文化

为何宣城会有意让敬亭山成为市辖区的名字呢,除了历史文化方面的知名度,至少有四位帝王为其定名的曲折的定名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当地的千年岁月也是原因之一。以后当地若有调整,鹄书认为敬亭山以其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底蕴就很可能打败其他地名而成为新的市辖区的地名;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