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解读《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形篇
如果把《孙子兵法》和《毛选》对比一下,我们可以列一个公式,《毛选》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马列主义。教员学贯古今,把老祖宗的军事思想,用大老粗都能听得懂得的语言表达出来,活学活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我在解读《孙子兵法》的时候,大量引用教员的观点。
我在第一篇(《孙子兵法》:不只是兵书,更是一部决策指南)里说过,形是形状,形状有大小,大小代表强弱,强弱即实力。古文虽然精炼,但是老喜欢把意思藏在文字的缝里,古文就是这点不好,白话文虽然啰嗦,但是所有人都能听懂。形篇讲的是实力,因为战争是实力的较量。战略战术,必须在双方客观实力的前提之下衍生出来,才具有可行性。
孙武在开篇就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一段反映了孙武的务实主义思想,反映了孙武对实力的尊重。有横扫千军,灭此朝食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要脚踏实地。孙武说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用《毛选》里的话来说,战争的首要原则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如果敌强我弱,而且敌人又没有指挥错误,这个时候是打不赢的,至少暂时是打不赢的,此时首先考虑的是保存自己,而不是去硬拼,这就是先为不可胜,等后面有机会了,再去消灭敌人,这就是以待敌之可胜。
中国的北方草原是个很卷的地方,在古代,每过一段时间就卷出一位雄主。如果在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时,在北方草原上,就算是卷出了一位成吉思汗,请问能问鼎中原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在帐篷里叹息生不逢时。不管是晋朝的衣冠南渡,还是北宋的靖康之耻,还是后来的大清入关,都是因为中原朝廷把自己玩坏了,恰好这个时候北方崛起了强大的武力,才能入主中原,所以孙武才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如果敌人“不可胜”,难道就干等么?当然不是了。孙武说“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意思是这个时候要先保存自己,千万别被敌人给消灭了。此时要想办法壮大自己,等实力积累够了,再找机会去消灭敌人,既然现在打赢敌人的条件不具备,那就积极地创造条件,积累条件。
于是孙武接着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句话体现了孙武积极进取的思想,何为“胜可知”呢?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藐视对手,知道自己最终能赢。虽然现在是敌强我弱,只要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而且有战略定力,同时自己尽量不要犯大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在“复利增长”的状态下会越来越强,最终具备战胜敌人的条件,这当然是“胜可知”了。
何为“而不可为”呢?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强行和敌人决战。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先学爬,后学走,再学跑,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和周易的精神是一样的。比如我军是先夺取地势险要的农村,然后占领小城市,再占领中等城市,最后才占大城市。从小打小闹的游击战,发展到三大决战,条件积累是一步步来的。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先做好有条件能做到的事情,从而逐步积累起决胜的筹码。我国从2010年之前的“谁打我我骂谁”,到现在要求美国从实力的地位同我国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孙武接着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校正版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敌人防守严密时,是占不到便宜的,这就是“不可胜者,守也”。敌人的弱点暴露了,战机就到了,这个时候要攻而胜之,这就是“可胜者,攻也”。
校正版的“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是什么意思呢?“攻则不足”上一段解释过了,就是敌人出现了“不足”,也就是敌人出现了破绽,暴露了弱点后,才动手去进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而“守则有余”是说,防守时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余地,就是不要死守的意思,因为敌强我弱时,死守就是守死,不能消极被动地防守,要用积极防御的思路来守。
现在可以解释我国的国防战略为什么是积极防御了?我国热爱和平,不去侵略别人,但是我国防御时,也不能只关在家里面修建碉堡要塞来防守。比如说印度想要入侵我们,我军也不能死守喜马拉雅山,我们可以通过巴基斯坦在侧翼威胁一下,也可以在印度洋上牵制印度,如果印度还不收手,那我们可以在他的国内,也做点文章。这就叫积极防御。总之,好的防守,不是消极地等着敌人打上门来。
孙武追求的攻守境界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以前有两部很著名的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日寇进村的时候,抗日军民坚壁清野,日寇连个人影子都找不到,稍不留神,就会被我军伏击一次,好像到处都有八路军,但是又到处都找不到八路军,把鬼子打出心理阴影了。八路军的这种战法,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而“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就比较好理解了。生病的时候,而且正好是松懈大意的时候,天上突然打个雷,正好打在头上,就算不能一招毙命,也能吓个半死。
孙武接着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一段的思想,是前面内容的重复和延续。翻译一下,善于打仗的将军,他每一次战役都是打有把握之战(胜于易胜者也),追求的是确定性。每一战都是以强打弱,而且是在敌人露出弱点后才下死手,所以打了就能赢,也没什么好吹的(无智名,无勇功)。由于是做确定性,然后又不断地重复,所以一直赢(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想要做到这条的关键是掌握主动权,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敌人暴露弱点后要紧紧抓住战机,猛烈地扩大敌人的伤口(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所以能打胜仗的军队,是先谋划好,耐心等待机会,有了必胜的把握后才下手,而打败仗的军队,是被动地应付战争,在没谋划好时就动手(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做股票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一些朋友买股票,不仅是出战频率过高,而且没有章法,看到走势一波动,就坐不住了,只用不到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凭感觉就动手了,买了后再说,这就是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最后聊个军迷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现在的军迷,经常拿林彪和粟裕这两位军神进行比较。粟裕打的那些仗,过瘾啊。孟良崮战役围歼74师,简直是在虎口拔牙,74师快覆灭时,敌人的援兵已经快到山下了,如果敌人团结一点,不打滑头仗,你说局面有没有可能逆转?淮海战役打黄百韬时,黄百韬玩命的苦战待援,在黄兵团覆灭的前夕,杜聿明的援兵离黄百韬已经很近了,这可是平原地形,阻援部队一旦挡不住敌人的援兵,敌人一个冲锋就可以对我军进行反包围。粟裕总的仗打得很险,战情跌宕起伏,就算是平铺直叙,听起来也是非常的精彩,所以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粟裕直接指挥的很多仗都是险仗。粟裕的名声很大,和他打险仗有很大关系。
而林彪指挥的那些战役呢?如果不是比较专业的军迷,估计就只记得四平战役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给人的感觉,好像仗打得没那么精彩,有点《孙子兵法》里讲的“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是这样的么?
实际上,林彪的这种指挥风格,恰恰是《孙子兵法》追求的境界,我们以东北战场为例,东北在当时是我国铁路等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国军依托交通线,可以快速地调动兵力,东北野战军如果包围了某一股敌人,敌人的其他援军依托铁路线很快就能赶来解围。
林彪的办法是什么呢?平常耐心地寻找和创造战机,和敌人玩各种假动作,目的是创造包围某股敌人的机会,机会不到就不轻易动手,这是林彪“慎战”的一面。而一旦捕捉到战机,林彪的风格是杀鸡也用宰牛刀,国军某支部队一旦被东野包围了,敌人还没感觉到疼,三下五除二就被全歼了,这是林彪“狠战”的一面。而此时敌人的援军才刚刚出发,一看友军被我军吃掉,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猎物,于是援军又赶快缩回城里去了,于是我军接着再来第二个回合,不断地复制。
按理说,东北的交通发达,敌人是很容易集结重兵和林彪决战的,而东北的国军主力,前身是缅甸远征军,是国军的骄兵悍将,是蒋介石长的黄埔精锐。但是国军精锐和林彪野战,几乎每把都输,国军被打出心理阴影来了,知道野战时一旦掉进林彪的“圈套”里,基本上就是凶多吉少。这导致国军和林彪交手时,不敢加注,而且“止损”做得比关内战场好得多,所以东北野战军打的那些仗,除了辽沈决战外,其他的战役规模都不是太大,因为敌人不敢和林彪打。东北国军被林彪打怕了,多数时候都是窝在城里不敢出来,这导致东野老是为敌人不敢出城来野战而发愁。而你看中原战场,国军主力是敢出来的,也能和我军打得有来有回。
林彪打国军,基本上是雷公打豆腐,老鹰捉小鸡,一旦亮剑,就是一剑封喉,这样的小战役在东北打了若干个,国军某支部队只要被林彪逮住了,基本上就是快速地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听起来不精彩,因为没有什么悬念。
就以东北规模最大的辽沈战役为例,东野主力攻锦州,一时腾不出手来,蒋介石想来一个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一方面是在葫芦岛方向,在蒋介石的亲自督战下搞了个东进兵团来攻塔山,同时又派廖耀湘的精锐兵团自沈阳西进,妄图夹击东野于锦州城下,蓝图是很好看,可是廖耀湘一直和林彪交手过多次,是个“懂行”的,他根本就不敢去救锦州,因为他清楚野战一定会被林彪吃掉,至于蒋介石的方案,简直就是一厢情愿。
于是当时廖耀湘提出了一个“良心”方案,既然林彪打锦州暂时腾不出手来,那就带着精锐兵团赶快从营口跑,只要上了船,林彪就是再能打,也拿他没有办法了。可惜校长不听啊,骂廖耀湘畏敌如虎,导致廖耀湘兵团进退两难,最终全军覆灭。而中原战场,不管是黄百韬兵团还是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时,国军的友军都是很奋力去解救的,而在东北战场,最精锐的廖兵团,看到东野攻锦州,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友军,而是跑路,毫无当年带领远征军打日寇时的血气之勇。
东野攻锦州,31个小时全歼守敌。气得蒋介石骂他的学生不是黄埔,而是蝗虫。后来东野入关后攻天津,29个小时全歼守敌,气得校长大骂手下无能,说你们就是给解放军当导游,解放军29个小时也游不完天津啊。
辽沈战役后,杜聿明曾对傅作义说,东北野战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战术,都远超关内解放军。一旦东野入关,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这就是行家说的话,林彪一到东北,杜聿明就和他交手,是“陪伴”着东野一路壮大的,对林彪用兵的招数是非常清楚的。东野后来入关的时候,某纵队司令说光靠东野,就足够和国民党争天下了,这句话引发了各种争议。
简单地归纳一下,如果用做股票来对比,林彪的风格是平常不出手,耐心等机会,一旦出手了,买了马上就能涨,市值曲线的回撤非常小,一直处于复利增长的状态。粟裕的风格是买的股票震荡很大,因为震荡很大,所以有时候市值回撤有点厉害,会坐剧烈的过山车,战情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然而,粟裕神人也,总能一次次地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最终也能大赢,算总账也是在复利增长。
请问你选哪一种风格?
形篇还没解读完,下周继续。我的原文欢迎关注:「链接」
#炒股技巧##上证指数##股市分析##孙子兵法##军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