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将张郃、徐晃皆是一方豪杰,征战沙场多年,却在面对同一人时两度受挫——此人正是蜀汉名将赵云!
第一次交手,两人联手围攻,结果却落得狼狈逃窜,颜面尽失。
第二次再遇赵云时,却出人意料地不敢再战!
是赵云的武艺更上一层?还是他们心生畏惧?两次交锋,为何截然不同的结局?
赤壁之战,注定要载入史册。
周瑜以火攻破曹,一场连环计,将曹操引以为傲的百万大军逼入绝境。曹操见势不妙,立即率领残部突围,然而天命弄人,前方早有埋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杆银枪横空出世,寒光闪烁间,竟似要刺破这漫天的火光。枪尖所指,正是仓皇突围的曹操大军。
常山赵子龙率军拦路,其军容严整,枪阵如林,与溃散的曹军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幕,令曹操魂飞魄散。
"子龙!"曹操面色骤变,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他如何能忘记,前番长坂坡一战,这位神将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枪匹马护送幼主,所向披靡。
区区数千曹军,竟拦不住他一人。而今又遇赵云,曹操再不敢轻视,当即传令:"张郃、徐晃何在?速与子龙决一死战!"
声犹在耳,两员大将已然领命而出。张郃、徐晃虽为外姓,却是曹操最倚重的大将。此时见主公危急,二人也顾不得许多,只得硬着头皮应战。
张郃手持双戟,这兵器在他手中如同臂展,翻转如飞;徐晃提起大刀,刀锋泛着寒光,杀气逼人。
二将相视一眼,眼神中既有视死如归的决心,也有对眼前这位天下第一猛将的忌惮。
赵云那一双虎目,扫视群雄,竟似在挑选猎物一般。他的坐骑亦是神骏,四蹄翻飞间,带起阵阵尘土。
三军阵前,唯有这匹战马配得上这位绝世猛将。张郃、徐晃见状,不由得握紧了手中兵器,他们深知,这一战关系着主公生死,由不得他们退缩。
"杀!"三将齐声大喝,声震云霄。刹那间,三般兵器相撞,火星四溅。赵云枪法凌厉,一招一式皆是杀招,枪势如龙,招招致命。
张郃虽有双戟在手,却难挡赵云枪势。几个回合后,已显颓态,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徐晃见势不妙,挥刀斜劈,意图打乱赵云节奏,却被一记回马枪逼退数步,险些跌落马下。
战不数合,张郃右臂中枪,鲜血顿时染红了战袍。这一枪来势太快,他虽有心闪避,却终究慢了半拍。
疼痛让他面色发白,手中双戟的劲力也弱了几分。徐晃见张郃受伤,心知不妙,当即高喝:"将军且退,让我断后!"此话看似慷慨,实则也是无奈之举。
面对赵云这等猛将,单打独斗更是自寻死路。
张郃不得已而退,留下徐晃独战赵云。失去了张郃的配合,徐晃更觉压力倍增。赵云的银枪如毒蛇吐信,枪芒所指之处,尽是徐晃的要害。
又战数合,徐晃险些被一枪刺中面门,亏得他反应够快,急忙侧身,这才躲过致命一击。
饶是如此,那银枪的寒芒依旧从他面颊擦过,留下一道血痕。徐晃心胆俱寒,再不敢恋战,找准机会也匆匆遁走。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十余载。当年赤壁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一战的记忆却永远印在张郃、徐晃的心中。
如今汉中之战,形势再变。老将黄忠欲断曹军粮道,却不料行踪暴露,被张郃、徐晃两军合围。
眼看就要擒获这位蜀军大将,却听得远处传来一声龙吟般的喊杀声。
"常山赵子龙来也!"这一声断喝,震得山谷回响。赵云率领三千精锐,如同一把利剑般直插曹营。
十年过去,这位神将丝毫不减当年之勇。他的银枪依旧锋利,战马依然神骏,一路冲杀,势如破竹。
曹军阵中,凡是敢于阻拦的将领,都倒在了这杆银枪之下。
慕容烈是第一个倒下的,这位文聘部下的猛将甚至来不及做出有效抵抗。
焦炳是第二个,这位魏军悍将仗着膂力过人,妄图与赵云较量,结果一个照面就被一枪刺死。
两员大将的战死,更是让曹军军心动摇。见者无不胆寒,闻者无不色变。
张郃立于高处,望着那面"常山赵子龙"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右臂,那里的旧伤至今逢阴雨天气仍隐隐作痛。
当年那一枪的威力,他至今记忆犹新。徐晃则站在另一处高地,看着赵云冲阵的英姿,不由得想起当年那险些要了自己性命的一枪。
饶是过去这么多年,回想起来,背后仍是冷汗涔涔。
"将军,要阻拦赵云么?"亲兵请示道,声音中带着明显的颤抖。张郃与徐晃隔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了迟疑。
此时此刻,他们已不似当年那般血气方刚,内心也更添了几分谋略。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有时明智的选择便是退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他们在这十年间早已悟透。
赵云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杀到了黄忠被困之处。张郃、徐晃非但没有严防死守,反而主动撤退,给赵云让开一条血路。
待赵云救出黄忠,又折返救出副将张著,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宛如神助。
待赵云三人回到大营,张郃徐晃这才率军追至营前。
当他们看到赵云独立营外,银枪在手,神态从容时,两位魏将心中升起无限感慨。当年血战的场景历历在目,那份艰险与惊恐,至今难忘。
两人不约而同地下令后撤,这一决定,既是对敌人的敬重,也是对生命的珍惜。
张郃、徐晃的成长,正是从这两次对决中可见一斑。当年为护主而战,他们可以舍生忘死;而今无关大局,全身而退更显智慧。
两位魏将深谙"良将不勇"的道理,懂得在不同时势下运用不同策略。这种转变,不是怯懦,而是成熟。
这便是三国名将的真实写照:有时需要血战到底,有时需要全身而退。
张郃、徐晃能在两次遭遇战中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既显其勇,更见其谋。而赵云的威名,也并非浪得虚名,一人可震慑数员大将,此等威势,足见其超凡实力。
结语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难发现:真正的勇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真正的智者,明白在何时该进该退。
张郃、徐晃的选择,诠释了这个永恒的道理。而赵云的威名,则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