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北京新中考政策公布后,引起网友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考试项目到底如何选定比较科学?二是北京的中考举措是否会被其他省份借鉴?三是中考与高考科目如何进行衔接?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的讨论最为热烈,主要涉及到:中考科目到底是小而精,还是多而全比较好?其实这个很难有定论,各方观点都有理由,重点体现在考试的科目和分值上。
很显然,北京选择了“小而精”的策略,从原来的十门学科,减少到只剩下四门,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四门学科出局,保留了语文、数学、外语,还有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与健身,这肯定是经过周密考虑和论证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化学科目降级,从原来的数理化,到如今只剩下数理,化学变成了考查科目。
北京市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解释是,这一决定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总结起来一句话,物理比化学更重要,如果一定要选一门的话,只能选物理,化学只能“委屈”了。在很多人看来,物理肯定比化学更基础、更重要,化学和生物没到这种地位。虽然,也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还有一种模式是“大而全”,以云南为例,将14门学科全部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各100分,物理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各40分,化学和地理各30分,音乐、美术各20分,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各10分,总分为700分,可谓面面俱到。至于学生的负担,“机会均等”而已。
对于第二个问题,2天来大家都以本地的中考科目及分值,和北京的中考相对比,一方面是看差异,另一方面找趋势,还有就是启发和建议。以上海为例,2022年起来实施的新中考,其实2018年就已公布,共计750分,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理化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各60分,体育为30分,要在短期内进行调整显然不太现实。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正在进行中考改革的省份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先尽量减少计分科目,这是减负的关键所在,至于减少哪些科目,北京的方案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三个问题是中考和高考的衔接。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推行新高考,一般是“3+3”和“3+1+2”这两种模式,从总体趋势来看,物理学科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选了物理的可以报考90%左右的专业(组),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在高考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地位相对低一点而已。
一位网友留言说,“我用亲身经历来讲,就是因为没把化学当做中考成绩,化学没怎么努力学,高一化学就很困难,高中化学难度加大好多,所以准备学理科的,千万别忽略化学。”一般来说,如果中考不作为计分科目,考生肯定是不会重视的,这确实涉及到高考的选科问题,高考的考试科目为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难道大家今后都只选物理和政治,显然不太现实”。
由此看,中考政策的关联面极广,上接高考,下联小学,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千家万户。即使
再全面的方案,也可能众说纷纭。对此,你怎么看?
应该把英语降分,化学提升主科!英语对大部分人没有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越改越后退,这些制定者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