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北方的山水画。北方的山峰巍峨雄伟,山石陡峭险峻、棱角分明,特别适合以线条为主的中国画。但南方的山,很多起伏柔和,延绵不断,而且南方雨天较多,经常云山雾障的,就显得“平平无奇”了些。
但这难不倒我们的画家们。
五代南唐的绘画大师董源,就开创了淡墨轻岚、一片湿润气氛的江南画派,他用温柔的笔墨把江南的 “平淡” 山水画出了诗意。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董源的代表作《夏山图》。
《夏山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绢本水墨淡设色。这幅长卷一铺,就仿佛展开了江南夏日的全景电影。欣赏这幅画,得抓住两个 “独家秘诀”。
第一个就是平行构图里的变化。
江南的山,不像北方的山那么雄伟高大,它们大多是丘陵,矮矮的,延绵不断,跟平原、沙岸差不多是平行的。要是就这么老老实实地画,画面可就太单调啦!董源虽然也如实平行着画,但他暗地里用了两招:
第一招,用墨色来搞事情。近处的山墨色深,就像在你眼前;远处的山墨色淡还湿乎乎的,一下子就把距离感整出来了。
第二招,他把画面里的景物精心编排,这儿起一下,那儿伏一下,就像在跳舞一样,打破了那种规规矩矩的平行,让画面有了节奏感,一点都不呆板。
还有那些留白——云雾、湖面、天空,像给画卷开了美颜滤镜,让山水在虚实之间呼吸。
第二个“秘诀”就是董源的 “看家本领”—— “披麻皴”
“披麻皴”,顾名思义,就好像是把麻皮撕开的样子。董源用长长的中锋墨线,画出江南土石丘陵的独特质感。这些线条或曲或直,或密或疏,轻轻一勾,江南丘陵的圆润、湿润便跃然纸上,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微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
如果你站在画前静静观察,会经历一场奇妙的时空旅行:
- 从右往左:先看到平静的湖面,接着是热闹的农作场景,然后是木桥上的行人,最后是雾气朦胧的远山;
- 仰视角看山:层峦叠嶂如海浪般向你涌来,云雾在山谷间流动,仿佛能听见松涛的声音;
- 俯视角观人:那些辛勤劳作的农人、悠闲的牧童,泛舟江上的渔夫,都成了山水间的诗意注脚。
这种“可游可居”的沉浸感,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终极奥义!
别的画家画夏天,要么热到冒烟,要么使劲儿画凉快(比如画个大瀑布哗哗响),但董源偏不!《夏山图》卷中,峰峦叠翠,江水缓流,云雾在山间 “捉迷藏”——董源用这幅画,把江南的夏天 “打包” 进了艺术长河,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一窥五代南唐山水画的巅峰之美。
下次欣赏《夏山图》,不妨跟着董源的笔触,先找找那巧妙的平行构图如何 “化腐朽为神奇”,再瞧瞧 “披麻皴” 怎样让山水 “活” 起来。您会发现,这幅画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百宝箱,每看一次,都能解锁新的惊喜,仿佛在与千年前的艺术大师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