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想打造音乐的城市,于是由市委宣传部和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与音乐节”,我去采访很方便,因为有了高铁,上海过去二小时就到。采访结束,我自然会做个“踏迹寻音”之旅。
“东来第一峰”保国寺
我住的宾馆旁边就是报国寺,1961年,保国寺同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南京中山陵、西藏布达拉宫等共同入选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想它的“级别”之高,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业之一。
它地处西北郊灵山山坳“东来第一峰”上,重建于北宋(1013年)的古建筑群,被称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瑰宝。灵山为四明山余脉,绵延数十里,一座木构建筑,能经历百年风雨依然挺立,已属不易,而保国寺穿越千年沧桑,尤其地处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白蚁横行的江南,经受了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依然巍然屹立,当属奇迹。这奇迹不仅在于它的千年高龄,还在于它大殿内“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不积尘”的千年之谜。
保国寺山门及天王殿前的院落虽无宏敞扩豁之观,却有包涵盘固之势。千百年来香灯悠远,法系绵延,其他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
过山门后,直入前堂,浏览一下简介,方知它沧桑历史。在唐代灭佛时代,这里也没幸免,后来可恭和尚入京恳求恢复古寺,恰逢久旱,可恭前辈跪莲诵典,终求得大雨三天,当时皇帝知悉后,召见可恭和尚,赐准复寺。里头也可看到一些皇帝钦赐的佛经。
真正另该寺闻名中外的是其奇特的木建筑结构, 由几跟木柱支架,令人费解的是木柱是歪斜的!上面的支架层层迭迭,形成澡井,最令人惊叹的是该建筑内鸟不入,虫不飞,蜘蛛不结网,梁上不积尘!!简直不可思议!
再次踏访天一阁
多年前去过天一阁,那个时候还没有修缮,虽然“破败”,但记忆深刻。据说,到宁波不到天一阁,就好像到苏州不看园林,到杭州不游西湖一样遗憾。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七万余卷于此,从此天下文人雅士皆以能一登天一阁读书为荣耀。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由藏书区、园林区、展览区三大块组成。有此三区,博物馆就很具古典园林规模。因此天一阁也是园林,不过毕竟是现代园林家造的,比起苏州古典园林还是逊色了点。
首先进入北部的藏书区。北部是天一阁最早形成规模之处。这里以宝书楼为中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弟、宝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处。司马弟为范钦宅弟,范氏故居为其后裔生活之所。司马弟和故居都紧贴在宝书楼西面。但宝书楼有高墙环绕,因而生活区和藏书区隔离,可见范钦安排之精心。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宝书楼前(南)。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楼前凿池蓄水以防火。名天一阁,是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清康熙时,范钦曾孙范光文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主题,用山石叠成九狮一象。还有一石酷似微微抬头朝着宝书楼的少女。
导游说起一个典故:一酷爱读书的女子为了登阁读书,到范家先当侍女,后嫁为妾。岂知范家规定女子不能登阁!这让她很伤心,每每经过阁前必凄怨地朝阁里看,梦想有一天能进入……,于是这个女子的形象就成了这块石头。从宝书楼看天一池之美,绝不亚于从狮子林指柏轩看狮子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北面的尊经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移建于此。尊经阁三重飞檐,气势磅礴。许多佛教建筑的尊经阁都比不它庄严雄伟。最北面是明州碑林,大部分从宁波府学迁来,保存了自元世祖至清光绪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而千晋斋藏有各式材料、不同大小的晋砖千余枚。
中部东园、南园都是以后加建的。连天一池,共三池泓水。百鹅亭是平顶石结构方亭,比传统亭子缺了屋顶屋檐,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处雕“鱼跃龙门”等图。凝晖堂的马头墙甚精巧宏伟,为天一阁马头墙之最壮观者。
南部为秦氏支祠等建筑,建于1923-1925年。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有殿、看台,金碧辉煌。祠堂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戏台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形式与豫园古戏台大同小异,且更精巧细致。
在天一阁,看到许多孩子正在学习象棋。他们两两相对,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孩子看起来都很投入,他们享受着走每一步棋,享受着美好的氛围。这类活动据说在这里还有很多,天一阁的文化一直影响着宁波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宁波人,在万千风雨沧桑中,留下其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深深植根于宁波文化,成为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此乃是词,不应称书”
上海人,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早期来上海的宁波人,至今在户籍上写的还是“宁波人”,因此,我周围很多人都是宁波人,宁波滩簧也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一种戏曲形式,表演的关键在于台词和动作,台词要用宁波老话,而且很长,需要演员记性好;角分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丑角动作要夸张。后来有人告诉我“宁波原有72个滩簧戏,被称为72小戏,但是大部分都已失传了。”
与宁波滩簧异曲同工的还有就是“四明南词”,实证可考的时间距今约300余年,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
明末清初,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进行研究。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
四明南词唱、奏、念、白、表相间,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其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演奏员们根据自己所奏乐器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十分优雅。
由于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
据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珍珠塔》等,乾隆十分赞赏,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众多曲调被甬剧和宁波滩簧等吸收和融化。
比上海外滩还早的宁波外滩
外滩者,上海外滩的“专利”称呼也,为世人瞩目!可经济社会,其外滩“名号”或可借鉴而用之,或可挖掘而称之,或可光复而名之,林林总总之“外滩”,若一出闺之名伶,各怀心事,且如孔雀开屏,美丽被摊在城市的阳光下,默默叙说各自的辉煌历史,及预示着各自的美好未来。
宁波,一个被上世纪的商人称之为上海“娘舅”的海边商埠,宁波外滩相对于上海外滩而言,仍然如此,所以其处“三江口”的外滩,自然要比黄浦江边的“外滩”多出几圈历史的年轮,抑或一节辉煌的过往。
据记载,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三江口成为了欧美商船云集之地,中外商家争相在岸边兴建店铺门面,于是这个地方也被人们称为外滩。两年后,也就是1844年,坐落于宁波三江口北岸的宁波老外滩正式开埠,据悉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如此宁波外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滩,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历史上宁波外滩自开埠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为近代宁波商帮的起泊地、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内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接点,也是包玉刚等宁波籍巨商走向世界,称霸全球商业帝国的发祥地。
如今,仍然“健在”的天主教堂可以为其“典范”——它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整个建筑群由主教公置、本堂区、及若干偏屋组成,其独有的哥德建筑风貌,使其更加高耸挺秀,宏伟壮观。据说,上海老外滩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也是在参考与借鉴宁波外滩精华的基础上,使其在历史岁月风流中,后来者居上,宁波外滩逐日“变小”,致使到20世纪中叶被国人逐日遗忘。
其实,宁波老外滩面积并不大,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仅8万平方米,从新江桥到轮船码头沿江堤岸仅600余米,形成“四横三纵”式的六大街区布局。如今,老外滩上众多商家、外国商会或办事机构云集,三十多家国内外高端品牌在此汇聚,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时尚地标。
走在宁波老外滩街巷上,处处感触到老建筑物的中西合璧、互为贯通,中式结构西式门面、西式雕花石库门、青砖铺地花玻璃窗,或载百年工艺精华,或袭浙东民居之灵韵,宁波文化和世界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脚下所踩处,手上所触处,几乎穿过的就是一个宁波近代百年城市变迁的历史隧道,厚重而文明,古老而新奇。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