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社会系教授沈弈斐女士呼吁上述人员不要随意遵从去“第二现场”。警惕“第二现场”,筑牢安全防线
在社会生活的复杂网络中,隐藏着许多不易察觉的危险。复旦大学社会系教授沈弈斐提出的“第二现场”概念,如同一记警钟,为孩子、父母、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敲响了安全的警示。

“第二现场”并非一个抽象的学术概念,而是基于大量真实案例分析得出的避险经验总结。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杀人案、令人发指的强奸案、胆战心惊的抢劫案、防不胜防的盗窃案、危机四伏的绑架案,无数悲剧都在“第二现场”悄然上演。它就像一个隐匿在暗处的陷阱,等待着毫无防备的人踏入。
几个人相约吃饭,这本是平常的社交活动。然而,饭后突然有人提议去KTV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就可能将大家带入“第二现场”。KTV环境复杂,人员往来频繁,光线昏暗,相较于餐厅,存在更多安全隐患。同样,预定开车前往某地,中途却突然改变路线,新的路线所通往的地点就是“第二现场”。在这个陌生的场景中,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险,比如偏僻路段的抢劫风险,或是对路况不熟导致陷入困境。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在“第二现场”受到伤害。在放学后被同学邀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玩耍,也许等待他们的不是快乐时光,而是不法分子的黑手。父母们需要时刻提醒孩子,对于临时改变的行程和地点要保持警惕,学会拒绝。
大学生们,初入社会,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社交活动丰富。但在参与各类聚会和活动时,一定要谨慎对待“第二现场”。在社团聚会后被拉去不熟悉的酒吧,可能会遭遇酒精和不良分子的双重威胁。在与网友见面时,更不能随意跟随对方前往临时提出的地点,以免陷入危险境地。

社会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社交场合和突发情况。工作应酬后被带去不正规的娱乐场所,不仅可能影响自身职业形象,还可能遭遇敲诈勒索等风险。在出行时,要坚守原定计划,避免因他人的提议轻易改变路线,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避免踏入“第二现场”的危险,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改变既定行程。当有人提出前往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地点时,要勇敢说“不”。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如了解不同场所的安全隐患、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等。

“第二现场”的危险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提高安全意识,谨慎对待每一个行程变化,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让生活多一份安心,少一份危险。
才貌双全的沈弈斐简介
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副教授,同时担任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社会学领域尤其是性别研究和家庭研究方面建树颇丰。
她于1976年4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经历十分丰富,1999年在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系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专业取得硕士学位,还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女性学学士后文凭,并于2010年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

2007 - 2009年,她担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这段经历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为她后续的研究注入了多元的视角。
在学术成果上,沈奕斐著作等身,《被建构的女性》《透过性别看世界》《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等都是她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社会性别、家庭关系等问题,为学界和大众理解相关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除了学术研究,她还活跃在电视荧幕和网络平台,加盟出演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参加真人秀节目《没谈过恋爱的我》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社会学知识和观点,在哔哩哔哩等平台拥有超过170万粉丝 ,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