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汽车的愿望也与日俱增。据保守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多台,汽车品牌大致划分为德系车、日系车、美系车、韩系车、国产车。常见的德系有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日系有丰田、本田、日产,美系有特斯拉、福特、别克,韩系有现代、起亚,国产有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等。

欧盟达成历史性协议,将在2035年禁止生产新的燃油车,欧洲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英国等,不得不把电动车生产线外迁到中国和美国两大汽车消费市场,欧洲本土汽车产业体系面临瓦解。
欧洲属于缺煤,缺油,缺气的地区,能源对外依赖度极高,却依然拥有庞大的燃油汽车工业体系,集中了大量世界性的知名汽车品牌,而作为能源和粮食供给大国的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却没有发展出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而且没有世界性的汽车品牌。

俄罗斯是一个在工业领域发展极为畸形的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甚至可以追溯至苏联时期。冷战时期,为了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围剿,苏联集中所有力量重点发展军工,而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用领域则少有着力。到后期,苏联军工可与美国一较高下,却无法满足普通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甚至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崛起,并在俄罗斯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中国品牌不仅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而且在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也在不断进步,逐渐蚕食了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2022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语区的总销量约为39万辆,占据了该地区市场的49%份额,而到2023年,这一比例增长至63%。预计到2024年,中国品牌将在俄语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5%。重卡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了。

迄今为止,圣彼得堡的起亚和现代;卡卢加的大众、Stellantis、三菱等等工厂均已人去楼空。这是所有故事的开始,它回答了为什么西方的制裁对俄罗斯汽车市场打击如此之大,为什么汽车工业在一夜之间崩溃了?是的,因为没有一家外国制造商在俄罗斯拥有100%的本地化。根据工业贸易部的评级,最大本地化程度为8800分。而在俄罗斯有自己企业的西方汽车公司,本土化积分一般在1500到3000之间。也就是说,30年来,俄罗斯一直未能建立独立的汽车工业体系。

如果你仍对7000卢布的车价格没有概念,我们不妨以当时的国际汇率计算,1970年代1卢布大约可以兑换2美元,因此VAZ 2102旅行轿车的售价约为1.4万美元。作为比较,1976款的大众高尔夫MK1顶配车型售价仅为4000美元,而搭载着8.2L V8发动机的1978款凯迪拉克Eldorado双门Coupe的售价也仅为12000美元。
编辑点评:几经沉浮,俄罗斯汽车工业成就过辉煌,终于落得一地鸡毛。对于国人而言,这不免更引人唏嘘,曾经的“导师”衰落至此,有外界因素的“不可抗力”,但更多的是国家层面的决策失误。对于汽车工业这种体现综合国力、关乎民生的核心产业,政府对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引导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除了政策的连贯性,更要懂得在有序的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间巧妙平衡。纵观我国的汽车发展之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换技术,到此后的自主研发,建立完善汽车工业体系,再到如今的领跑新能源赛道,彻底开放市场。可以说我国的发展路径既脚踏实地,又把握了每次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机。
那么,如今的俄罗斯汽车市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面对这个市场,一众国内车企又有怎样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