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共诚邀逃到香港的杜月笙回上海,他权衡再三还是没敢回

晋朝古韵中 2025-04-21 16:38:15

1949年4月底那会儿,渡江战役一打响,国民党在长江边上的主力部队就像土崩瓦解一样,全都乱了套,到处逃跑。解放军的势头可猛了,直接朝着上海就冲了过去。

那时候,守上海的汤恩伯在报纸上可劲夸耀,说上海防守得跟铁桶一样,解放军压根没法打下上海。

杜月笙这人,对时局变动向来挺敏锐。他瞅完报纸,就一个劲儿地摆头。啥风浪没见过的杜月笙,心里明镜似的,连老蒋都脚底抹油跑到台湾去了,上海解放那不就是眼瞅着的事儿嘛。

其实,那时候,国民党的那些大官、上海的有钱大老板,还有黑社会里的大佬们,都带着大堆的钱,急着离开上海。

现在这时候,杜月笙心里五味杂陈。蒋家政权倒了,他自己也得跟着倒霉,溜之大吉肯定是最省心的办法。可一想到要放弃自己在上海好不容易拼出来的这片地盘,他心里是真不甘心啊!

杜月笙初到上海滩那会儿,穷得叮当响,啥也没有。他一开始就在个水果店里头当小工,忙活了好几年。这期间,旁的技艺没钻研出来,倒是把梨削得那叫一个溜,而且特别会看人脸色,懂得瞅准时机行事。

后来他混进了黑社会,不靠拳头闯江湖,而是靠智谋来对付对手。后来有人介绍,他投靠了在上海滩黑白两道都很有势力的黄金荣。

起初,杜月笙在黄金荣手下就是干些拎包跑腿的活儿,他特别机灵,挺招人喜欢,尤其是黄金荣的正房太太林桂生,特别看重他。林桂生别看是个女的,能耐可大了,黄金荣能混出名堂,全靠林桂生在背后扶持。林桂生在上海滩那可是出了名的女中豪杰,第一女大亨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

杜月笙管林桂生叫桂生大姐,因为有了林桂生的帮忙,杜月笙在青帮里头一下子就火了,地位噌噌往上涨,势力也越来越大。他收的徒弟成千上万,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杜月笙一发话,整个上海滩都得颤三颤”。

到了1921年,杜月笙的地位已经能跟黄金荣、张啸林他们平起平坐了。没过多久,这三人就结拜成了兄弟,成了青帮里的三大头目。他们借着青帮的力量,一起开了家三鑫公司,主要做的就是贩卖烟土的生意。

在上海奋斗了几十年,杜月笙好不容易积攒下了这么大一摊子家业,所以他特别珍惜。但一想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那事,他就心里发憷。那时候他站错了边,帮了不该帮的人,还害死了中国共产党员、上海总工会头头汪寿华,另外还动手镇压了参加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人纠察队。因为这些,他觉得没法再在上海待下去了。

杜月笙这人,历来行事极有尺度,也擅长八面玲珑,从不让自己走到绝路上。可到了1927年,局势大变那会儿,他却因为对汪寿华下了狠手,犯下了个大错。

汪寿华在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上,绝对是位重量级人物,不容忽视。

汪寿华,1901年在浙江诸暨的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他读书厉害得很,而且从小就爱管闲事,喜欢帮别人出头。到了1917年,他成功考上了浙江的头号师范学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毕业后,汪寿华跟着一位学长去了上海打拼。听说在那时候,汪寿华因为特别有胆量,被黄金荣看中了,还介绍他认了位“大”字辈的老前辈做师父。这样一来,汪寿华就成了和黄金荣一辈的“通”字辈青帮兄弟。要是按辈分来算,就连杜月笙都得尊称他一声师叔呢。

但汪寿华的目标明显不是这个,他很快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到了1921年4月,汪寿华计划着去莫斯科深造,离开上海。可当他走到海参崴时,由于俄国国内战乱四起,他就在海参崴做起了党的相关工作。

1924年年底时,汪寿华被党组织选上,让他代表海参崴的共产党支部跑到上海,去参加中共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完会后,他就没再回去,直接留在上海继续干革命工作了。

1925年5月15号,20岁的共产党成员顾正红,在日本人管理的内外棉工厂里,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中共得知消息后,立马行动起来,号召上海市民从6月3号开始,进行罢工、停课、停业的大行动。汪寿华挑起了宣传的大梁,他呼吁商界的大佬们大方出钱,声援工人的罢工斗争。

没过多久,上海总工会就正式成立起来了,汪寿华挑起了宣传科的大梁,还管起了跟上海各界人士打交道的事儿。

那时候,上海的大佬是军阀孙传芳。英国和日本在中国的头头们,花了大价钱拉拢孙传芳,让他使劲儿打压共产党人,特别是总工会的那些领头人。就在这时,汪寿华临时管起了总工会的大事儿,直接撞上了最大的风险。

1926年7月9号那天,国民革命军在广州正式宣布要打北伐仗。上海总工会一看,立马决定让工人们动手,搞个武装起义,好给北伐军攻打上海帮忙。汪寿华这人,他领头搞了上海工人的头两回武装起义。

虽然两次尝试的工人武装起义都没能成功,但这并没有让共产党人退缩。党组织马上作出决定,要集合全党的力量,全力筹备第三次武装起义。

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前头,党在上海搞了个“专管起义的班子”,叫“特别委员会”,里头有陈独秀、周恩来、汪寿华他们八个人。

周恩来成了中央军委的头儿,管着起义前线的大事小情。汪寿华呢,因为他特别了解南市和浦东那边的情况,所以党组织就派他去负责这两个地方的起义工作。

为了让起义顺利成功,汪寿华把上海滩那些有名望的大佬、商界大亨、还有民族企业家们,基本上都见了个遍。他跟他们讲:咱们上海的工人们要起义了,就是要跟着北伐军的步伐,一起把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给灭了。等起义胜利了,上海肯定会变得更好。

汪寿华要见的人里头,肯定得算上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的老大,青帮里响当当的人物杜月笙,他可是三大亨之一。

那时候,汪寿华才26岁出头,而杜月笙已经39岁了,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可汪寿华一点儿也不怕他,直接跟杜月笙说,希望他能够站在工人这边,最不济也别跟工人对着干。

汪寿华压根儿没料到,杜月笙竟说会吩咐手下全力支持武装起义,不光给出大堆情报,派人来参战,还偷偷把军阀那边的电话线给剪了,给起义的兄弟们找了个治伤的地方。

1927年3月19号那天,北伐军到了龙华,离上海市中心没多远了。中央“特委”赶紧开会商量,决定马上组织上海工人来个全面罢工,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

忙活了两天紧张准备后,3月21号这天,大罢工跟武装起义就一连串爆发了。短短四个小时,南市那边就被汪寿华带着的工人纠察队给拿下了。与此同时,闸北的工人纠察队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也顺利占领了湖州会馆。

不过,敌人却在东方图书馆、北站以及天通庵车站这些难攻打却好防守的地方,安排了大批装备很好的士兵,打算通过街巷战斗,给工人的武装力量带来重创。

因为工人纠察队手里头没啥重家伙,汪寿华就按照“特委”的指派,急匆匆跑到北伐军驻在龙华的指挥部,去见白崇禧。他跟白崇禧说,想让北伐军出兵,跟工人纠察队一起,从南北两个方向一块儿打过去,把那股顽固的敌军给干掉。

汪寿华压根儿没料到,白崇禧会因为怕在巷战里伤亡太重,找个理由说部队得歇几天才能打仗,就这么拒绝派兵了。

汪寿华听完之后,火冒三丈,直接撂下一句狠话:“要是你们不动手,那咱们自己来干!”

那时候,北洋上海警备司令毕庶澄手下还有5000军警,他本想着硬撑到底。但没想到,22日一大早,工人纠察队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打了一整天,到了下午6点,毕庶澄那5000多军警根本挡不住纠察队的攻势,最后只能乖乖投降。这样一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算是彻底赢了。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引发巨大的轰动,在3月27日上午,上海工人代表大会在湖州会馆召开,全市502个基层工会宣布加入上海总工会,80多万工人成为工会会员,汪寿华被推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中午时分,汪寿华跑到租界的那个交涉地方,碰见了前一天就到的蒋介石。他俩聊了得有半个多钟头。

汪寿华满脸热情地向蒋介石讲述起上海工人那三次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可蒋介石看起来并不怎么上心,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表扬。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到工人纠察队有武装也行,但必须得守法。

这次碰头之后,很明显,蒋介石对那支打垮北洋军阀在上海势力的工人队伍挺害怕的。他早就琢磨上了,在进入上海之前,就在想该怎么把这帮工人的武装给卸了。

说白了,蒋介石早就想跟共产党对着干了,这事儿3月头上就露馅了,结果他和汪精卫在武汉的国民政府掰了。上海那个临时政府,其实是靠着武汉那边撑腰的。

因此,蒋介石一瞅见面前那位气度非凡的小伙子汪寿华,心里头就萌生了杀意。他觉得,要想搞定上海的工人武装力量,恐怕得先拿汪寿华开刀。

于是,蒋介石心里盘算起了上海滩那三位大佬——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对杜月笙而言,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是个能让自己彻底翻身的好时机。

杜月笙起初在黑道起家,但他内心深处其实挺瞧不起这种身份。所以,等他有了势力后,就一门心思扑在商业上,想摆脱黑道的影子。不过,他搞商业还是用的那套流氓手段。说白了,要不是因为他是青帮的杜月笙,谁会搭理他呢。

现在,北伐军的大头头蒋介石来了,杜月笙瞅见了个契机,一个能跟政治搭上线的机会。要是能把蒋介石伺候好了,自己说不定哪天也能混上个上海市长的位子坐坐。

蒋介石在打算搞四一二那个反革命大动作之前,他老找人去跟杜月笙他们套近乎,明里暗里地说,想让上海那些帮派大佬别插手共产党的事,还想方设法挑拨共产党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蒋介石向杜月笙递出了合作的邀请,这让杜月笙高兴得不得了。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有站在反共这边,将来才有可能在政治上混出个名堂。所以,杜月笙打定主意要跟着蒋介石干,他还向蒋介石拍胸脯保证:自己愿意亲自上手干反共的活儿,“一定全力帮忙,绝不退缩”,“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心甘情愿。”

没多久,好多青帮混混就冒充工人纠察队,四处捣乱骗人,这让社会上好多不清楚情况的人对工人纠察队有了误解。

蒋介石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4月9号这天,他就从上海动身去了南京。

4月11日一早,汪寿华意外收到了杜月笙的管家万墨林送来的请帖,说晚上想请他去家里吃个饭,还提到有些重要的事儿得聊聊,让汪寿华不管怎样都得抽空去一趟。

在那种紧绷绷的情况下,杜月笙突然说要请客,大伙都觉得汪寿华还是别去为好。但汪寿华心里盘算着,这是个探听青帮近况的好机会,所以他就带上工人纠察队里的李泊之,两人一块去了。

11号那晚大概7点来钟,汪寿华和李泊之坐着汽车往杜月笙家赶。车开到一半,汪寿华心里就嘀咕,感觉这次去可能会有点不妙。但他这人特勇敢,没打算打退堂鼓,而是让李泊之先下了车,跟他说:“要是俩钟头后我还没出来,那就是出事儿了,你得赶紧跟组织说一声。”

汪寿华独自去了杜公馆,万墨林一见他,赶紧就把他请了进去。那会儿,大厅里不光有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还有杨虎、陈群这些人在场。他们瞅见汪寿华就这么一个人来了,心里头马上盘算着,这下他们的计划肯定能成。

杜月笙跟汪寿华简单聊了几句,然后就让汪寿华叫工人纠察队把武器交出来。汪寿华心里头明白,这事儿不简单,可他也没被吓住,还是硬着头皮跟他们讲道理,坚决反对。

另一边的大老板张啸林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一声令下,那些早就藏好的混混打手们就一拥而上,汪寿华被他们打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杜月笙那会儿大声嚷嚷起来:“别在我家搞这些!以后谁还愿意来串门啊!”

紧接着,杜月笙的手下顾嘉棠、芮庆荣、叶焯山和马祥生迅速行动,把汪寿华装进麻袋,抬上事先准备好的汽车,直接往租界郊区的枫林桥那边开。到了枫林桥附近,他们下车把汪寿华从麻袋里弄出来,却发现他竟然还没死。于是,这几个人就在附近的荒地上挖了个坑,把汪寿华给活埋了。这个才26岁的工人领袖汪寿华,就这么没了。

李泊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汪寿华的人影从门那儿晃出来。他急眼了,赶紧跑去跟组织说了这事儿,可没想到,还是慢了一步。

杜月笙暗算汪寿华没多久,青帮的手下就装成工人模样,到处找工人纠察队的麻烦。紧接着,那个刚向国民党投降不久的反共军阀周凤岐,他带着第26军,说是要管管“工人自己打自己”的事儿,然后把大军开进了上海,直接对着工人纠察队去了。

汪寿华遭了不幸后,上海总工会乱成了一锅粥,没人能领头。这样一来,场面就失控了。周凤岐见状,直接动手,把2000多名工人纠察队的武器都给收缴了。

工人武装被拿掉后,国民党反动派立马就搞起了反革命行动。就那么三天功夫,上海那边,共产党员和革命的老百姓被杀的超过了300人,被抓的有500多人,还有5000多人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四一二事变那会儿,杜月笙不再像以前那样两边都讨好,而是直接动手干掉了汪寿华,算是向蒋介石表忠心,彻底站到了他那边。

后来,蒋介石按照功劳大小给奖赏,杜月笙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政治好处。南京政府一建立,原本是个流氓的杜月笙,立马就变成了国民党陆海空总司令部的顾问。之后,他还当过军事委员会的少将参议、行政院的参议这些官职,算是让小混混好好体验了一把做官的滋味,好歹也混上了个少将的头衔。

杜月笙试了试少将的礼服,拍了张照片,但左看右看都觉得不顺眼。干脆就把礼服给脱了,直接塞到了箱子底下,从那以后,这衣服就再也没上身过。

但是,当蒋介石的权力日渐膨胀后,他心里头早就盘算着要跟那些帮会势力划清界限了。对杜月笙,他更多的是想着怎么借对方的力,为自己所用。

抗战快结束那会儿,蒋介石急着要拿下上海,他就派杜月笙悄悄去了浙江新安江北边那个淳安地方。然后,他又让自己的手下和军统的武装分子一块儿,组了个叫“忠义救国军”的队伍,打算用这个队伍来接手上海。

到了晚年,杜月笙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自信,觉得自己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抗战一结束,当上市长那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这可是他盼了好多年的心愿。

可蒋介石咋会挑个地痞流氓来当上海市长呢?后来才知道,原来选的是钱大钧。杜月笙还琢磨着要摆多少桌宴席庆祝呢,没想到是这结果。

杜月笙没法继续当市长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琢磨着能不能去当个参议会议长啥的,至少听起来还像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不过,蒋介石又不乐意了,再次给他施加压力。结果,杜月笙连这个位子都没坐热,就被迫辞了职。这一回,杜月笙心里对蒋介石可是真的有了怨气。

杜月笙压根儿没料到,1948年的时候,蒋经国会跑到上海来搞财政大变动。他第一下子就盯上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直接把人给抓了。小蒋这么一来,杜维屏就被判了半年的牢。

杜月笙心里窝火得紧,但只能硬憋着。没多久,蒋经国又把宋美龄的亲弟弟宋子良给逮了。宋美龄这下可不依了,立马站出来,硬是让蒋介石出面,把蒋经国好好训了一顿,这才把宋子良给弄了出来。

杜月笙心里不服气,立马揪住这事儿不放,嚷嚷着蒋经国搞特殊,只放自己家里人,对别人却不管不顾。他说,要么大家都抓,要么大家都放,不能这么偏心。

杜维屏在大家议论纷纷后,没多久就被释放了。但杜月笙心里明白,经过这么一折腾,他们和蒋家的关系算是彻底断了。

上海战役前夕,杜月笙心里清楚,上海这地界是守不住了,这让他左右为难。琢磨了好久,他一咬牙,决定奔香港去。他觉得香港是个租界地儿,共产党一时半会儿打不到那儿,去那儿能图个安稳。

那时候,杜月笙想和黄金荣一起溜走,可黄金荣这老狐狸,连思考一下都没,立马就给拒了。他说,自己都八十一岁高龄了,哪还经得起这般颠簸,与其在海上丢了性命,还不如安安稳稳死在上海呢。

英雄也有退场时,杜月笙心里头不是滋味,只能自个儿默默离开了。

说实在的,杜月笙,六十多岁的人了,离开上海那事儿,简直就是龙游浅水遭虾戏。

1949年5月1号那天,杜月笙领着全家人,外加一些美金,在外滩的十六铺码头上了艘荷兰的客船,他们打算坐船去香港。

说起来,外来的大佬也斗不过当地的地头蛇,更别说杜月笙离开上海后,那威风早就不如从前了。在香港这地界,不论是白道还是黑道,都没怎么瞧得上他,根本不给他留什么情面。

杜月笙那可是个大人物,场面上的事儿绝对不能含糊,不然会让人瞧不起。就这么一年多的时间,他从上海带过来的美金就已经用掉了一半。想想当年在上海滩的日子,他心里头不免有点难过。

杜月笙偶尔会琢磨,要是当初自己没离开上海,说不定就不会混得这么惨了。

1950年开头那会儿,上海那边传来消息,说林桂生病得挺重,可能快不行了。杜月笙一想起当年提携自己的桂生姐,心里头就难受得直掉眼泪。他赶紧打发自己的养子杜维藩回上海去探望林桂生,同时也想找个机会跟中共那边搭上线,问问他们对自个儿到底咋看的。

当时上海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潘汉年,会见了杜维藩,并把共产党的相关政策,仔仔细细地讲给他听。他还特别叮嘱杜维藩,回去后给杜月笙捎个话,说大陆这边很安全,让他别担心,可以回来。

杜维藩回到香港,跟杜月笙讲:“老爹,潘汉年先生那边挺想让你再回去一趟的。”

杜月笙心里清楚潘汉年的底细,但心里还是犯嘀咕,毕竟自己在四一二事变里对汪寿华下了狠手。他便开口问道:“要是我回去了,共产党能不跟我计较吗?”

杜维藩传达道:“潘先生讲了,共产党历来行事坦荡,只要你能不跟共产党对着干,不继续帮蒋介石国民党出力,而是去做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老百姓是会原谅你的。”

杜月笙琢磨了一番后,吩咐杜维藩给自己回个信儿,就说他眼下回不去上海了,不过在香港他是打死也不会干那些跟共产党对着干的事儿,更不会跑到台湾去。

为何中国共产党会对像杜月笙这样,手上沾有革命志士鲜血的人物展现出相当的包容态度?

杜月笙这人吧,挺复杂。他和蒋介石混在一起,确实做了不少坏事。但话说回来,在上海被日军占领那会儿,他一直没向日本人低头。而且,他还给抗日军队和难民筹过款,做了点好事,这点得承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在中国银行里可是个大老板,一直到解放前夕,他还握着该行不少股份呢。等新中国一成立,政府就琢磨着对中国银行进行重组,得开股东大会商量。这时候,中共考虑到这批人的特别背景,还有统战工作的实际需求,觉得啊,要是他们能回到大陆来,那就更好了。

所以,中国共产党专门安排人员前往香港,请中国银行的大股东们,比如杜月笙,回来北京参加银行的重组会议。为了让杜月笙放心,共产党的领导还给杜月笙写了封信,信里头的意思是: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邀请杜先生,希望他别再有什么顾虑,回到上海来,大家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一起建设新中国。

杜月笙跟中国银行那些大股东们琢磨了一番,想了个主意,就是写份委托书,然后派个人去北京参会。这办法挺高明,既没跟大陆对着干,也给以后回大陆留了条后路。

在香港呆了阵子后,杜月笙很快就察觉到,香港这地儿太小,根本容不下他杜月笙长久待下去。要想有个安稳的窝,还是得回上海,那里才是他的根,回去后才能活得自在,像鱼儿回了水一样。

后来,黄金荣特地给香港那边传了话,跟杜月笙说赶紧拿个主意,早点回上海来,要不真就没戏唱了。

这种情况让杜月笙有了回大陆的念头,但蒋介石却得知了这个消息。为了阻止杜月笙回大陆,1951年4月刚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在香港的特工就向杜月笙透露,共产党正打算把他带回上海,在“四一二”政变的清算大会上批斗。为了让杜月笙相信这事,特工还告诉他,去年年底,杀害汪寿华的凶手马祥生和叶焯山已经被公审后枪毙了。

杜月笙这回可真是吓得不轻,他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再也不提回上海那茬儿了,心里头从此就一直七上八下的。

虽然共产党多次说明不会秋后算账追究杜月笙过去的过错,但杜月笙心里一直对汪寿华的死过不去那个坎儿。他深知一步错步步错,到了晚年,杜月笙终究还是没勇气踏上回大陆的路。

过了好几个月,杜月笙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在香港去世了,享年63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