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2021年的举动激怒了中国,致两国关系骤降至冰点。至2025年,立陶宛总统表示后悔,承认当初决定错误。
小国何以胆敢与大国对抗?其对抗的结果如何?
【立陶宛的“挑衅”:2021年发生了什么?】
立陶宛惹中国之因在于:2021年11月18日,其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设“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触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
立陶宛是东欧小国,人口约300万,国土6万多平方公里,经济不发达,依赖欧盟和北约。1990年独立后亲西方,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外交偏向美欧。与中国关系平淡,年贸易额几亿欧元。
2021年,立陶宛采取重大行动,他国与台湾交往多用“台北代表处”避政治敏感,而立陶宛却设“台湾代表处”,此举在中国视为明显挑衅。
一个中国原则乃中国核心底线,国际多数国家认可此点,台湾为中国固有部分。立陶宛此举,实为在国际层面为台湾提供支持。
立陶宛政府当时态度强硬,外长兰斯伯格斯称,此乃基于“民主价值”的选择,立陶宛有权与台湾发展经济文化关系,但否认承认台独立场。中国抗议,认为立陶宛试图为“台独”张目,改变国际格局。
立陶宛此举缘由明显:地缘政治压力下,其位于俄欧间,历史受欺,惧俄。中俄关系良好,中美冲突加剧,立陶宛欲借反华亲近美国,以求安全。
二,意识形态影响。立陶宛因历史对共产主义国家有偏见,政府内亲美势力认为对抗中国可提升地位。三,经济上不重视。立陶宛对华贸易额低,2020年出口仅占其总出口不到1%,且获美6亿美元出口信贷,认为损失可承受。
立陶宛国内对此非一致支持。前总统阿达姆库斯指出,立陶宛作为小国,在台湾问题上无权插手,恐自找麻烦。虽有警告称此举冒险,政府仍采取了行动。
【中国的反击与立陶宛的困境】
2021年12月21日,中国迅速且严厉反击,将立陶宛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属数十年首次。外交降级之余,经济制裁严厉,立陶宛难以承受。
谈及外交,降级后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驻华大使离境。立陶宛使馆人员撤离北京,双边关系名存实亡。更严峻的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接踵而至。
中国将立陶宛从海关系统中移除,意味着立陶宛货物无法进入中国,包括激光设备、木材、食品等出口主力受阻。2020年立陶宛对华激光出口虽少却高端,占全球5%,现对中国销售停滞。
中国精准打击立陶宛供应链,警告跨国公司勿用立陶宛货。德企Continental、Bosch等受影响,货物遭扣,供应链断裂。中欧班列绕道,立陶宛物流业受损。
立陶宛初觉底薄,失中国市场无妨。但现实严峻,2022至2023年GDP增长预估减0.1至0.2%,实际损失更大,激光、木材业受损,失业率上升,2021年底通胀率超10%。
立陶宛街头抗议增多,政府受指责。跨国公司撤资,投资环境恶化。
立陶宛期望欧盟支持,但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德法认为立陶宛自寻烦恼,批评其自私愚蠢。欧盟虽向WTO起诉中国,进程缓慢难解燃眉之急。美国仅提供口头支持及6亿信贷,立陶宛意识到高估盟友低估中国。
【总统的后悔】
2025年,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直言,允许设“台湾代表处”是错误,导致重大麻烦。他承认将“台北”改为“台湾”影响中关系,作为总统未协调好台立关系,此举意味着四年前决策失误。
瑙塞达认错同时指责中国经济制裁为“胁迫”,求欧盟援手。中国未回应。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亦认错,欲派外长谈判,但中国要求先改“台湾代表处”名并断交,立陶宛未从,谈判破裂。
总统后悔的原因显而易见:经济上,立陶宛损失惨重,远超预期,引发民怨,影响政府换届。政治上,倚靠美欧有限,反成大国博弈牺牲品。与中国对立,立陶宛未获益处,反遭挫败。
回顾此事,几点值得深思:小国立陶宛在大国间挑衅,未量力而行,欲借美获利却自损;经济全球化下无人能独善,立陶宛轻视中国市场,供应链断裂后方感痛楚。
第三,外交需谨慎,不可意气用事。立陶宛政府当初过于激进,未纳谏言,今已追悔莫及。第四,盟友非全能。美欧言辞动听,关键时刻却各自为政。
立陶宛四年教训深刻,小国妄图参与大国博弈终自食恶果。2021年决策豪迈,2025年却悔之晚矣。今欲回头,中国不允,立陶宛需自担后果。国际舞台,缺乏洞察力,摔跤难免。